我是Allin,吉他主唱!圖源:MYGO!!!!!
在日本番劇史中,“女子高中生+樂隊”的設定早在2009年的《輕音少女》中就已被觀衆熟知。
2022年,同樣以少女樂隊爲設定的《孤獨搖滾》,在國內二次元圈再度掀起熱潮。
2023年7月,《BanG Dream! It's Mygo!!!!!》(以下簡稱《Mygo》)不僅拿下了豆瓣和Bangumi(專注於ACGN同好社區)的高分,國內二創熱度更是嚇人,動擱幾百萬播放,實乃同期IP難以企及的高度。
B站內《Mygo》相關二創最高播放量能達到600萬以上
而2024年的四月新番《Girls Band Cry》(以下簡稱《GBC》)在各方面超出預期,已經被不少觀衆提前預定爲“年度最佳原創動畫”,實屬是今年新番的頭號黑馬。
從2009年講述少女們在課餘時間喝茶玩樂隊、上演着“可愛的女孩做可愛事”戲碼的“空氣系”日常番《輕音少女》,到2022年社恐成爲主角的《孤獨搖滾》,再到近兩年創造無數名梗的新一代少女樂隊番《Mygo》和《GBC》,少女們玩樂隊好像不只是輕鬆愉快的課後消遣,還融入了更多現實的話題……我們正在見證少女樂隊番的“現實系”轉向。
少女樂隊番從“空氣系”到“現實系”的走向
那麼,少女樂隊番是如何出現這種現實系轉向的,又是如何頻頻出圈讓觀衆欲罷不能的呢?
在本文,筆者將化身“衆覽無數少女樂隊番的狂熱愛好者·Nina的忠實信徒·嚮往玩樂隊的純愛戰士”,和屏幕前的各位盒友共同探討以下內容:
一、少女樂隊番變遷史:從空氣繫到現實系
二、少女樂隊番何以成爲燙門:表現力與時代性
三、應用啓示:如何做好二次元的現實系敘事
一、少女樂隊番變遷史:從空氣繫到現實系
從《輕音少女》到《GBC》,十幾年來的少女樂隊番在敘事方式與角色設定上都經歷了一系列變化,完成了從空氣系向現實系的轉變。
1、敘事方式的轉變
在敘事方式上,空氣系動漫《輕音少女》圍繞着校園社團“輕音部”展開樂隊活動,講述了五個少女高中三年經歷的歡笑與感動。整體故事基調歡樂、輕鬆,角色的主要行動屬於傳統校園番中的“部活(社團活動)”範疇。
然而,十多年後的《孤獨搖滾》中,少女們活躍的場所就轉移到了更加社會化、面向真實觀衆的、會收到商業因素印象的livehouse,那個純淨、不受打擾的校園空間從這裏開始被打破了。
來到《Mygo》的世界觀下,學生身份被進一步弱化了,學生樂隊在活動室訓練的場景幾乎完全消失。而《GBC》甚至更加接近現實,學生身份被直接剝離,主角仁菜爲了職業樂隊的夢想從補習班退學,爲了生活開始打工。
在吉野家打工的仁菜
除了學生身份的轉變之外,玩樂隊似乎不再是少女們學生時代的小打小鬧,而是主角們口中朝着“組一輩子樂隊”努力的目標。
不難看出,近年來的少女樂隊番在劇情內核上越來越脫離傳統校園番的套路,力圖擺脫稚嫩、無害的學生氣息,實現了從“部活”樂隊到職業樂隊的轉型,在講故事的模式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少女樂隊番的成長主線對比
2、角色設定的變化
除了敘事方式的變化,近年來的少女樂隊番在角色設定上也大有不同。
四部少女樂隊番主角的人設變化如下圖所示:
少女樂隊番主角設定變化
由此可見,從《孤獨搖滾》開始,主角就不再符合純粹陽角的人設,並且變得越來越豐富多維。
後藤一里、高松燈、井芹仁菜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她們的性格既有符合社會規範、讓人喜愛的部分,也有越軌的、不受人歡迎的部分。因此,她們可以表現得既乖巧又陰沉,既開朗又叛逆,編劇並沒有避諱描寫她們的性格缺陷,擺脫了傳統的陽角和好學生人設。而這種不完美甚至有不少問題的性格,才更貼近現實情況,由此可見,少女樂隊番在角色設定上完成了向現實系的轉變。
其次,在其他主角的設定上顯然也存在着陰暗、叛逆和不符合規範的部分。《Mygo》的五人更是各有各自的迷茫,於是她們組成了“迷子樂隊”;而《GBC》的刺團樂隊的成員則是每個人都有着一段難以揹負的過去,其中,還有像盧帕這樣來自南亞、遭遇變故失去雙親的角色。
3、角色間關係的複雜性
角色本身設定的變化也必然帶來角色之間關係的複雜多樣性——《Mygo》的迷子樂隊在成立之初,成員們各自心懷鬼胎,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自爆”中才化解心結。而在《GBC》的刺團樂隊,桃香與仁菜也因爲是否要成爲職業樂隊的抉擇而多次吵架。但是,這纔是更接近現實人際關係的狀態——角色關係從全員輕鬆和諧轉爲存在大量衝突與矛盾,一派祥和不吵架,每天喝喝茶聊聊天就能成爲職業樂隊的世界並不存在。
樂隊,成啦!圖源:MYGO!!!!!
4、現實系是有限的現實
現實主義的文藝作品往往以絕望的悲劇收尾,但放在二次元,現實系就意味着妥協、悲傷與Bad Ending嗎?筆者認爲並非如此。現實系少女樂隊番的現實更多的是有限的現實,是充滿希望的現實,是與現實對抗的現實。
以《GBC》爲例,番劇在表現角色們各自沉重的回憶和角色間沉重的情感之外,也在訴說着熱血與夢想的概念。從頭到尾,主角仁菜的行爲邏輯始終圍繞着“證明我們沒有錯”,她不斷對抗現實來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她決心向這個社會證明——勇敢反抗霸凌的人沒有錯,堅定初心的人沒有錯,心懷希望的人也沒有錯。
這種叛逆、絕對不妥協的態度,就是二次元現實系敘事所保留的、有限現實的部分,也是少女樂隊番能給人們帶來力量和希望的原因。反觀《吹響!上低音號》第三季,過於現實的結局已令其成爲衆矢之的,觀衆想看的是有血有肉的角色對抗現實,而非她們被現實擊敗。
二、 少女樂隊番何以成爲燙門:表現力與時代性
任何作品的出圈,既要有過硬的內容質量、也離不開時代浪潮的背景趨勢,那麼少女樂隊番究竟是如何抓住觀衆的心的呢?
1、從作品出發:引發共鳴的表現力
首先是塑造能引發觀衆共鳴的劇情。少女樂隊番的劇情既刻畫了個人“向內”對自我內心的探索,又展現了個體接觸他人的“向外”社會化過程,人與人就是在這樣一個自我探索和與環境接觸的過程中進行交互,從而互相影響,而這正是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會所體驗的人生歷程,這也正是支撐作品的骨架。
比如,在《孤獨搖滾》中,才華橫溢卻嚴重社恐的美少女吉他手波奇,只敢在社交網絡上活躍,這讓許多觀衆看到了自己的“社恐”形象寫照。然而,她在動畫中被結束樂隊的其他成員引導着,逐漸從自閉的臥室走向絢爛的舞臺。
在對個體內外探索的敘述中,增加劇情的爆點成爲了《Mygo》的選擇。如果說《孤獨搖滾》是一塊精緻的蛋糕,大部分人都能輕輕鬆鬆享受,那麼《Mygo》就是一盤印式紅咖喱。其不斷“爆爆爆”的扭曲劇情雖然會讓部分人敬而遠之,但也能讓一些口味偏重對的食客大快朵頤。
《GBC》則是通過展現角色對現實傷痛的反抗來喚起觀衆共鳴的。觀衆並不一定有和角色一模一樣的校園霸凌、輟學打工等經歷,但總歸會有各自的痛點,也有相似的“反叛”“不服輸”念頭,由此能引起觀衆的共鳴,讓觀衆內心的聲音藉助屏幕內塑造的角色吶喊出來。
其次是構建富有特色的表現形式。優秀的動畫除了有好的劇情骨架,還得有適合的皮相來展現給觀衆,不同的少女樂隊番的皮相各有特色。
例如,《Mygo》的“皮相”特點便是出衆的文戲,有着像“你這個人,滿腦子都只想着自己呢”這樣讓觀衆一下就能記住的臺詞。《GBC》則有着讓人難以忘記的畫面表現,在三渲二的動畫技術加持下,人物的動態被靈動地展現,從而誕生了許多有梗的表情包。
主角井芹仁菜的表情包
2、從用戶出發:讓Z世代的年輕人情緒共鳴
據觀察,少女樂隊番的受衆集中於95後的Z世代年輕人。那麼,作爲Z世代的我們,在少女們身上看到了什麼?我們又共處一個怎樣的時代呢?
①人物塑造提供情緒價值
首先是嚴重的精神內耗。東亞社會的年輕人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被冠名了關鍵期,似乎一不小心就會踩空,人生似乎就會完蛋。於是他們只能每一步都謹小慎微,跟隨着大部隊的填鴨式教育以實現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大部分人只能被夾在理想和現實的中間,脫又脫不掉孔乙己的長衫,登又登不上最高的山峯。
其次,我們更強調“主體性”。社會的壓力下,爲了維持相對的心理平衡,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內在需求,而不是世俗的標準,從而補償由於社會壓力而缺失的生活掌控感。
走向社會的Z世代年輕人有着更偏向泛二次元的身份屬性,不同於對二次元固有的“宅’的刻板印象,他們面對的是真實的人際關係,是充斥着矛盾的人際關係。
迷子樂隊和刺團樂隊的歌詞很好反映了Z世代年輕人的價值與追求 圖源:《迷星叫》與《空之箱》歌詞
像《GBC》這樣表現少女樂隊在大城市打拼的番劇,就不僅能給觀衆提供一個暫時沉浸於虛構故事的空間,也更能給觀衆面對真實生活的力量和勇氣。並且,《Mygo》和《GBC》都展現了少女間無比沉重的情感和樂隊成長之路的掙扎,但同時角色們在外型上仍屬於萌系美型角色,這無疑讓習慣了“廢萌番”套路的觀衆眼前一亮,在更現實更搖滾的基礎上,角色間千絲萬縷的情感聯繫也更讓觀衆着迷。少女樂隊番恰好給觀衆提供了需要的情緒價值,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無處安放的情感,通過這些作品被吶喊、爆發、傳達出來。
仁菜與桃香的衝突,圖源:《GBC》
②媒介習慣更貼合當下
除此之外,他們的媒介使用行爲發生了變化。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觀衆在獲得更多社會經驗與媒介訊息的基礎上,也期待着少女樂隊同樣能走出校園的箱庭,觸碰真實的世界。所以,像波奇、智與盧帕這樣的“up主”設定、祐天寺若麥網紅的設定,以及《GBC》中通過社媒粉絲數判斷樂隊熱度的劇情,放在當下的少女樂隊番一點也不違和,反而更顯貼近真實的當代樂隊。
網紅鼓手祐天寺若麥 圖源:《GBC》
媒介技術的豐富,讓年輕用戶有了更豐富的創作工具和分享平臺,也有了更強的創作欲。前文已經說過,《Mygo》和《GBC》採用的3D動畫技術,讓角色的動作與面部表情自然流暢且格外豐富。在畫面上強大的表現力,讓人物能夠有更加誇張的表情,這使得番劇中的衆多名場面成爲了被大範圍使用的表情包。加之角色之間跌宕起伏的劇情,也使相關的同人cp二創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
③文化背景引發共鳴
最後,他們有着東亞二次元觀衆特有的文化基因。不論是《Mygo》還是《GBC》,在歐美動漫市場的成績都是遠不如在東亞尤其是國內動漫市場的,以至於《Mygo》推出了中國地區限定周邊,《GBC》則直接使用中文發佈推特宣傳CD。
在這些少女樂隊番中,許多臺詞都有很大的信息量,角色行動也有內在的邏輯,番劇中的每一個伏筆都會在後續收回,這些細節對習慣了人情世故的國內觀衆來說,是更容易被注意到也更容易被理解的。
相對而言,國內觀衆更加樂於去“盤”和討論相關的劇情,這讓少女樂隊番有了更加長久的生命力。比如針對《Mygo》中豐川祥子這一角色突然退出樂隊的原因,國內觀衆就腦洞出了“姐妹說”“商戰說”等等劇情。
家道中落被迫打工的豐川祥子。圖源:MYGO!!!!!
三、結語
從《輕音少女》到《孤獨搖滾》,再到《Mygo》和《Girls Band Cry》,少女樂隊番實現了從空氣系轉向現實系的轉變,這種轉變主要表現在其敘事方式和角色設定的變化。近年來少女樂隊番能夠持續成爲燙門,則是因爲其能引發共鳴的表現力,及其與年輕用戶身份相吻合的時代性。從少女樂隊番的變遷中我們能看到,在二次元領域中,現實系敘事對當代觀衆有着強大的吸引力。現實系的少女樂隊番,不僅帶給觀衆感官的衝擊,也給予了他們無限的感動和希望。
正如王小波所說:“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那些留有美好遐想的現實系動畫,正是呼喚着每個在現實裏打怪升級的你我:縱使被生活反覆擊打,仍願歲月能不敗少年,你我戰益彌堅!
參考資料
向上滑動閱覽↓
[1]【雜談】萌豚的未來也許是?梳理空氣系的前世今生.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G4y1V7Dk/?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fc3206fe2f9469a4a4d960c8af46ea45
[2]這陰暗JK樂隊番,完結飛昇本季最大黑馬!
https://mp.weixin.qq.com/s/DU39hHkg20LWWh3STnr8YQ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