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音樂界,值得一聽的作曲家有太多太多,但其中有這麼一名作曲家,雖然不像貝多芬、莫扎特們那樣流行度高,但是卻成爲衆多樂迷的最愛,其中極具個人悲劇色彩的交響曲,更是讓人陷入一種狂熱之中,許多人說年紀人千萬不要去聽馬勒,一旦入坑,未來的生活中會少掉很多樂趣......
《人類羣星閃耀時》的作者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寫道,馬勒在慕尼黑的首演獲得巨大的成功,茨威格將其視作是一個時代的重大標誌。BBC音樂雜誌曾向全球151名著名指揮家詢問,讓他們列舉出史上最偉大的交響曲,然後再進行統計,馬勒《第九交響曲》、《第二交響曲》和《第三交響曲》佔據榜單前十中的三席。
在亞馬遜網站上,可以看到樂迷們將馬勒印在T恤上,配文“Help! I've Been Mahlered!”(求助!我被馬勒打敗了),沉迷於馬勒的聽衆們整活向外界發出求救。當然,本文標題和上面這句話純屬古典樂迷的玩笑話,筆者在小黑盒已經介紹過大量的作曲家,也是時候該給作爲作曲家&指揮家的馬勒寫一篇文章。
古斯塔夫·馬勒於1860年,在奧地利的波西米亞出生,很小就展現了音樂天賦,雖然馬勒的作品在首演時經常引起爭議,很多曲目遲遲無法獲得評論屆和大衆的認可,但是像無調性音樂的鼻祖勳伯格、姜文最愛的肖斯塔科維奇等大量作曲家,都深受馬勒影響。
電影也尤愛馬勒的音樂(《爲什麼是馬勒?》),哈利·波特騎上飛天掃帚直衝雲霄的瞬間,身後響起的是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復活》,電影《魂斷威尼斯》重點引用了馬勒的馬勒第五交響曲,美麗哀傷的旋律,也暗涵馬勒在寫這首曲子時,與一生摯愛作曲家阿爾瑪的愛情故事。
回到1878年的維也納,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之後,多瑙女神已經成爲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之都,馬勒(Gustav Mahler)當時剛剛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在維也納宮廷(國家)歌劇院擔任指揮,除了作曲外,馬勒指揮家的身份地位是毫無疑問的,在劇院中常年擔任瓦格納、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曲目的指揮。
我們回顧馬勒一生會發現,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以指揮爲生,堪稱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作曲反而是馬勒休閒時期的“業餘愛好”創作,偶有的作品也都是爲大型管弦樂團、交響合唱團和歌劇獨奏家而設計,這些作品首演時常引起爭議,一些作品很長時間內未得到廣泛讚譽。
但也有例外,比如上面哈利波特中的第二交響曲《復活》,以及1910年獻給世界的《第八交響曲》,許多馬勒的朋友認爲,第八交響曲讓馬勒擺脫了悲劇的主題,以不同音樂語言來表達歡樂這一主題,馬勒那強烈個人悲劇色彩的交響曲已經成爲過去。
越到晚期,作曲家的思想越趨於成熟,古典樂界常有玩笑稱,作曲家寫不完自己的第十交響曲,貝多芬在他的《第九“合唱”交響曲》終樂章裏表達了歡樂的希望,馬勒當時認爲自己的《第八交響曲》是最偉大的作品,當然後面還有馬勒第九。
《第八交響曲》以神祕主義和人文主義手法來構思表達,好似一種儀式,讓個體擁有一種歸屬感,讓人沉迷其中而又超越其上的東西,通過音樂來表達更廣泛的哲學意義,馬勒說它是獻給“祖國”德國的禮物,但這裏德國的範圍相對曖昧......
雖然馬勒作爲指揮家獲得過成功,但作爲作曲家,其音樂長期未能得到廣泛認可,當時只有一些馬勒指揮家身份的粉絲,或者是馬勒個人的狂熱粉絲看好他。演出的結果也正如馬勒的預期,《第八交響曲》在慕尼黑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熱烈反響,也標誌着馬勒作爲作曲家的地位確立。
但是首演之後,馬勒個人生活也面臨重大變故,自己的心臟問題以及女兒去世,也是他稱之爲“命運重擊”得變故之一,1910年妻子阿爾瑪出軌,也就是“永恆的女性”對他不忠,爲挽回阿爾瑪的心,馬勒給她寫了很多情書,贈送禮物苦苦哀求,甚至將《第八交響曲》的總譜題獻給阿爾瑪,這違背了他一直的慣例。
當時,一戰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結束,代表着一個重大歷史時代的轉折,可能影響着馬勒的世界觀,妻子出軌給馬勒帶來巨大挫折,《大地之歌》再到《第九交響曲》蘊含着死亡隕落的氣氛,也預示着馬勒的生命時日無多。
像文學界與哲學界,擁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這些偉大人物,他們的傑作受世人關注,被人不斷解讀,甚至他們的個人經歷也被讀者粉絲和學者們,看做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材料,我們也能將研讀馬勒的視角放在更大的範圍,這也就不難解釋,爲什麼這麼多樂迷對馬勒表現出一種狂熱的心態。
大導演伍迪·艾倫是馬勒的擁躉之一,比如執導電影《丈夫、太太與情人/賢伉儷》中的馬勒第九交響曲,或是《另一個女人》中的馬勒第四交響曲,都在敘事上發揮着重要作用,龍背上的騎兵系列中也有馬勒的第五交響曲......
也許馬勒能在1910年完成《第十交響曲》,他的傳奇生涯和20世紀古典音樂可能會有很大不同;而如果馬勒能活得更長,接收到未來某些社會元素的變化,或許我們能夠看到更加不一樣的馬勒。
當然,這裏再補充一條八卦,馬勒的妻子阿爾瑪出軌對象,正是包豪斯建築大師格羅皮烏斯,這樣一看阿爾瑪就像筆者之前在小黑盒介紹過的羅丹情人卡米爾、舒曼妻子克拉拉等偉大女性一樣,也非常值得單開一篇文章細聊。
再回到1910年,馬勒在那個夏天進行了偉大的首演,《第八交響曲》所需人數規模空前,遠比馬勒的其他任何作品都要大,需大量聲部搭配,作爲經驗豐富的職業指揮家,馬勒在這方面得心應手,絃樂聲部比勃拉姆斯和老柴等交響曲還要龐大。
斯蒂芬·茨威格確實將這場首演列爲時代的“頭條”,但是茨威格卻很尷尬地將“第八交響曲”寫錯成“第十交響曲”。但這並不會對馬勒的傳奇有任何影響,德國大作家托馬斯·曼,在演出結束後去酒店拜訪馬勒,表示馬勒的精神已經深刻影響了他的寫作。
托馬斯·曼爲自己的才華感到慚愧,唯一能送給馬勒的就是剛剛出版的書《國王的神聖》,第二年托馬斯·曼還專門爲馬勒創作了中篇小說《死於威尼斯》(魂斷威尼斯),其中主人公古斯塔夫·馮·阿申巴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斯塔夫·馬勒,托馬斯曼回應,自己這本小說的構思,正是受到了1911年馬勒去世這一令人震驚消息的影響。
是的,偉大的馬勒在1911年離世,他最後的作品《大地之歌》和《第九交響曲》首演都是在馬勒去世之後,而馬勒生命的終章《第十交響曲》,則是他在精神危機中找到人生意義的音樂終極記錄,勳伯格似乎堅持認爲馬勒《第十交響曲》不應公諸於衆......
(今天晚上睡不着鑑定爲聽馬勒聽的,先暫時寫到這裏,以後有時間再繼續)
相關文章:
勃拉姆斯——我一生的音樂,都只寫給一個人
瓦格納——歌劇之王,小鬍子最崇拜的作曲家
李斯特——貓和老鼠,匈牙利第二狂想曲
貝多芬——月光曲與《四月是你的謊言》
莫扎特——《肖申克救贖》的配樂
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賞析
肖斯塔科維奇——第二圓舞曲欣賞
柴可夫斯基——天鵝湖芭蕾舞劇
拉赫瑪尼諾夫——《交響情人夢》,第二鋼琴協奏曲
德沃夏克——德九“自新大陸”,斯拉夫舞曲!
海菲茲——被上帝親吻過的小提琴手
威爾第——茶花女,歌劇之王的天籟之音!
薩蒂——愛情電影最佳古典樂,裸體舞曲
施特勞斯——《莎樂美》,從王爾德到進擊的巨人
克萊斯勒——四月是你的謊言,愛的憂傷
馬友友——大提琴聖經,巴赫無伴奏組曲
坂本龍一——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
王羽佳——全球演出市場最火的演奏家!
梁祝——當民樂遇到交響樂
北京冬奧——開幕式古典樂欣賞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