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週一上班爲什麼會覺得上班如“上墳”?爲什麼對週五的期待遠遠大於星期日這個休息日?
平時的狀態:
週一因開始新的工作周,無精打采;週二因週一剛過,其負面影響還未消失;週三工作的黃金時間,回家就想躺着;週四在經過前三天的打磨,導致其工作消極、精神頹廢;週五因臨近雙休,工作業務變少,精神充滿期待;週六晚睡晚起,醒來就過了一上午,發現這一週的家務都還沒做,一下午也就過去了;週日一覺醒來發現不久之後又要上班,這週一真“上墳”。
爲什麼會覺得全年在上班而無休?
因爲週末你太忙了,而工作日太“閒”的緣故。
現在出現了一種“週末延長術”,聽說有用,大概有兩個法則:其一在工作日時規定每天都要幹什麼,以此來減少週末的家務量;其二在休息日作息規律,不要太貪睡,節約休息時間。
例如:
將週三定爲“洗衣日”,不要將衣服全部堆在週末,洗衣機也應該休息;
將週四定爲“清掃日”,把家裏雜亂的以及各種生活垃圾進行清理完畢;
將週五定爲“狂歡夜”,和好朋友約好happy,這樣週五不僅工作輕鬆,而且有了更大的期待。
而到了週五晚上,準備和“狐朋狗友”們開聚會happy時,發現自己擁有一個乾淨且舒適的生活空間,自然就覺得週末時間被“延長”了。
![]()
按照這個理論思考並延伸下去,發現了幾條續命的科學方法。
科學道理一:嘗試新鮮事物,會讓大腦對時間的感知變長。
神經學家 David Eagleman 提出,追求新環境、新體驗是 “延展時間” 的最佳方式。比如:學習新技能、遊玩新的地方、認識新朋友以及嘗試各種“第一次”。
在我們做不熟悉的事情時,大腦會專注收集、學習全新的信息,再對這些信息進行組織編碼,過程比處理熟悉的信息久很多。因此當我們回憶全新的經歷時,感知到的時間也比它實際發生得更長。同時,由於做的新鮮事比較多,成就感會更強,讓自己更爲覺得生活充實。
科學道理二:做跟自己平時生活有反差的事。
舊金山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週末從事的活動與你的工作反差越明顯,你在週末結束時就會感覺恢復得越多。瞭解自己工作的本質,選擇合適的週末活動:比如你平時是坐辦公室工作,那麼週末可以選擇外出多走動;比如是體力工作或腦力工作,則週末時就選擇對應的緩解方式。
科學道理三:定製週末“計劃”,將生活“算計”起來。
你是否常在週日晚上懊惱“週末兩天什麼都沒幹”?提前做好週末計劃,能讓我們更容易啓動自己真正期待的事情,還能有效緩解“週日夜間憂鬱”甚至可以解決平時“喫什麼”的靈魂質問。
提前制定豐富有趣的活動能減輕即將要上班而引起的負面情緒,比如和朋友一起看電影、聚餐K歌等。
這些做法能讓你在即將開始新一週時緩解其上班的焦慮,從而增加一些小期待。
![]()
既然有“三要”,那自然有“三不要”。
科學道理一:不要將週末太脫離平時的生活,休息日不等於不幹活。
許多人平時的主要身份是工作或學習,進入週末可能會失去日常的身份認同,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把週末當作不幹活日,會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不應該做什麼,容易讓人感覺自己在浪費時間
無力享受生活,出現焦慮、內疚。”
試試調整視角,把工作日視爲“忙碌的生活”,而休息日視作“休閒的生活”,這樣的定位可以用更多時間來休息和享受生活,提升休閒的沉浸感而不陷入思想矛盾圈。
科學道理二:不要把一週家務堆在週末,也不要在週末間斷工作,合理分配工作時長與娛樂時間。
堆積的家務不僅會佔據休閒的時間,還會讓人感覺我已經幹了好多事,失去做其他事的興趣和行動力。
如果因爲週末時間充足,斷斷續續地工作,就會變成整個週末一直在爲工作擔心、每隔幾分鐘刷一下工作消息。
把不得不進行的任務限定一個時間,讓自己知道我只需要週六上午或其他時間點幹活,其他時間都可以做我喜歡的事情。
科學道理三:不要在週末太過放縱,擾亂生物鐘。
研究表明,週五、週六的延遲睡眠,會導致週日失眠和週一早上的憂鬱情緒,讓人在週一的認知表現和整體情緒評級都有所下降。在很多上班遲到的時間裏基本都在週一。
另外,很多人覺得自己工作日睡眠不足,認爲週末補覺對健康有利。但事實上,週末的額外睡眠時間會擾亂晝夜週期、混淆生物鐘,令人更加疲憊。
但如果週末你選擇早起,你會發現休息日所擁有的娛樂時間甚至比平常的工作時間還要長,同時,一天也會過的更加充實。
最便捷且快樂的方案:
將週三定爲“約會日”,那麼週二時就會期待,三週見面非常興奮,週四還沉浸在約會的餘熱之中,到了週五就放假。如果這樣,那週一上一天香又何妨呢?
不對,本週二是“屠狗節”,沒錯,你今天就應該快樂。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