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年前的科普画书,介绍街上各种用途汽车

我童年时,很喜欢公交汽车,喜欢的还不是燃油车,而是无轨电车。

对无轨电车的喜爱甚至到了仿佛觉得她是一个温柔的女性。

这一回忆曾写过一篇小长文《小时候的公交车情结》

我自小是在郊区长大,虽然也能见到车,但应该大部分都是公家的车,类似私家的小轿车很少见到过。

暑假的时候去了姥姥家,跟哥哥在朝内大街和东四大街之间,看到了好多的小轿车。

哥哥教我认车的品牌:你看这个车头有个皇冠,就是皇冠,这个n打头的一堆字母就是日产尼桑。还有你看那个车头上有个突出的红色长条,像旗子一样,那是咱们的红旗轿车……

我记住了这些品牌的轿车,有一天哥哥外出玩去了,我一个人来到了街上,坐在马路牙子上,这一坐就是半天,看着街上一辆辆车飞驰而过,去辨认车的品牌。

等哥哥回来,我兴奋地跟哥哥说,我今天看见了多少辆皇冠多少辆蓝鸟……

1957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彩色的幼儿科普画书《我们街上的汽车》

以诗歌和图画的形式来介绍当时我国街上行驶的汽车。画面古朴,温暖。

故事的开始是男孩儿和女孩儿在自家的阳台上,看着街上穿梭的各式各样的车。

看,图中的车大部分也都是功能车,轿车相对不多。

首先介绍的是公共汽车,这也是那会儿老百姓能够接触到的唯一的出行交通工具(出租车虽有,应该不会有老百姓打车吧?)

1957 年,上海公交客车修造厂基于一汽解放 CA10 货车底盘,造出新中国第一辆国产公交车 —— 上海牌 57 型,车长 8.29 米,载客 90 人。

几年前,在公司的班车上跟司机师傅天南地北的海聊,他跟我说,我国早期的公交车底盘还不能制造,只能用货车的底盘来改造。

下图文字介绍里所说的小轿车,是1958 年 5 月 5 日,长春一汽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辆自主小轿车 “东风 CA-71”。

该车借鉴德法车型技术,手工打造,最高时速 128 公里,命名源自 “东风压倒西风”,车头饰金龙。虽仅生产 30 台未量产,但为红旗轿车研发奠定基础,现存于一汽轿车博物馆。

新中国的第一辆货车就是前面提到用货车底盘制作公交车底盘的CA10

小时候很喜欢看一部国产电影,轻喜剧,名叫《取长补短》说的是以 80 年代春江县汽车运输站为背景,讲述了三位女司机打破偏见、成长蜕变,还收获别样情缘的喜剧故事。

片名为何叫取长补短呢?因为新来的司机女主是个大高个儿,而队长男主身材矮小。刚开始两人不对付,但是在一次次碰撞后,俩人也渐渐地被对方的优点吸引,终于修成了正果。

片中开的都是大型货车,女司机开起来尤其瞩目,其中有个片段,因为集中出车时车都挤在门口出不去,女主当机立断倒车撞开运输站的墙,在别的车还在等待出车时她已经开着车去运输货物了。

我学车学的也是大货车,当年还是可以直接学大货的,因为学费便宜,取得的驾照是B本,不光能驾驶大货也向下兼容C本。我们司机大哥说,你这个驾照19座以下,蓝牌子都能开。是个性价比不错的选项。

我当时应该是最后几批学大货的,因为听说直接考大货的选项,以后就没有了,必须要增驾才可以。我也因为这个原因才下定决心去学的。

我学车时,驾驶的车辆是141,可能是解放可能是东风。

那时候学车也没有什么科目几,先学交规后考试,接着练习倒库、移库、钻杆等。这个是为桩考练习的,桩考考试通过后,才上路,再路考。

路考用车,用的是北京的1041型货车,实际比141要小一圈,141有“大鼻子”而1041没有,听说,之所以用1041,可能也是一种地方baohu吧。

因为货车的1档不需要油离配合就可以起步,所以当年的141是要求2档起步,而1041为了跟141的离合点配合一样,是要求3档起步的。

说起这个想起了香港人管档位叫波?在电影《纵横四海》里他们一开始盗走名画后三个人汇合一起,周润发饰演的阿海骂钟楚红饰演的红豆不会开车,张国荣饰演的阿占为了给红豆出气,问阿海说 钵仔糕,开车用什么档啊?阿海说低档。阿占开车带着红豆扬长而去,阿海在后面追着他们喊道祝你们春梦了无痕呢!

当年看这个录像带版本里,是有影片的中英文字幕的,中文字幕里低档这里是低波。有没有朋友给科普一下,哈哈。

学大货那一段经历挺辛苦,早起赶驾校班车,哩哩啦啦学了快一年(因为赶上了非典)从夏天学到了冬天考试……

反正,也就在驾校摸过这么大的车,出了驾校就再也没摸过大车了。

图中很形象的说油车像倒着走的火车头,所说的火车头应该是蒸汽机的。

当年跟司机大哥聊天,他说在夏天,最好一早加油,如果到了中午,热胀冷缩,你加的油会相应减少,不划算。

他还说。如果你要去的加油站正好有油车在那里给油站输油,你就不要在这里加。我问为什么?怕会******?他说不是,是油车或油站存油罐里静静沉在底部的杂质会因为输油的流动而浮起来,可能会加到自己的车上,所以,这会儿的油不要加。

高空作业车,虽然偶尔会在街上见到有其身影,托起工人在电线杆上维修。个人对这个车型的故事知道的不多。

CG13型水罐消防车是新中国第一代批量生产的消防车,由上海消防器材厂、长春消防器材厂等联合设计,1965年设计定型,1967年正式投产。

提到救火车,想起了个笑话,经常给闺女讲:老太太有只猫上了树,却不敢下来,急得老太太找来了消防队员来救小猫。消防队员来到用升降机救下了小猫,老太太很高兴,请消防队员喝茶吃点心,当下午茶吃完,老太太和消防队员互相道谢后,消防队员驾车离开时把猫给轧死了……

据说,新中国的首辆救护车,是上海同仁医院的一辆马车。

图片非同仁医院的救护车

1947年,上海公济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设计并改造了一辆道奇卡车,成为全国首部“流动医院”,用于“送医下乡”巡回医疗。

跟画书里的救护车有点像了

提到了救火车和救护车就想起了马三立的单口相声,模仿了救火车救护车的警笛声音,救火车是“火~~~~~~~”连绵不断上下起伏,救护车是“哎友 哎友~~~~”听着像个病人的呻吟。还真的挺像。

提到洒水车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驶来时那洗脑单音节主旋律电子音乐?兰花草 生日快乐什么的。

如今在路上开车碰上洒水车,可说是有的欢喜有的忧愁,车身很脏的碰上可能会迎上去,沾点洒水车里的水,免费洗洗车身。刚洗过的车唯恐避之不及,生怕沾上一点,那之前的洗车效果大打折扣。

铲雪车,下大雪的天气,偶尔会在街上见到铲雪车,一般见到的不多,我想这种车应该都是在夜里或者凌晨出现吧?

看到铲雪车像推土机一样铲雪,总让我想起父亲在体协工作时,一到冬天体协开放冰场。每晚冰场运营结束,工作人员会推着自制的雪铲来到冰面上把冰屑推到场外,那冰场上的冰屑就像是大大的刨冰。冰屑推到场外汇聚在一起也像是积雪。

我有时会帮着推,穿着冰鞋推更是要点技巧和力气。等冰屑推完,会用水管子在冰面上浇水,经过一晚上的冷冻,第二天光滑的冰面可以迎接新的滑雪者了。

印象中以前的雪天都会撒上盐在路上,好快速化雪。虽然效果不错,但是对路旁的树木以及地表都会有影响。

后来有了融雪剂,也可以达到快速融雪的效果。就不再使用食盐了。

1963年,新中国第一台5吨汽车起重机,被称为老五吨。是新中国自力更生研发制造的第一台起重机。是由徐工研发制造的。

76年,唐山大地震,老五吨在现场救援起到了重要作用。

听说,早期我国的邮政车还都是进口的,后来在80年代中期,一汽解放也通过CA10/15改造生产了我们自己的邮政车。

图中的广播汽车,我记忆里很少见到过,要说没有也不是,印象中,很少的几次在家属区里会听到有汽车喇叭广播,像某某展销会,就在本周末的道北大操场开幕,日用品、服装、百货、物美价廉……

印象中某一次有个马戏团也来过,也是用这样的宣传方式。

画书最后的总结里也提到了街上这么多形形色色的车,各司其职,但每一辆车都是一位司机师傅驾驶的。那会儿的司机师傅都戴着帽子。

我的二姨夫是毛纺厂的司机师傅,每一次家庭聚会去远地方,比如清明的扫墓,都是二姨夫从厂里借车拉着一家人出发的。

我从小学到初中都坐过二姨夫的车,他开车很稳,是那种老司机的稳重做派。在他退休后,他的儿女也有了自己的车,可是他却从此不再摸车了。

这本画书更多的是对街上汽车的展望,因为像东风的轿车并未量产上路。

要说,对汽车提供的快速可提高办事效率的便捷那肯定是我们追求的。可是随着车越来越多,路上的拥堵以及停车难等不便也是麻烦的。

在公共交通发达的北京,我还是首选公交的。并非自己多么的高尚,而是厌烦了堵车与停车。

就像到了郊区或者环京区域,我当时不理解一个个都开车是为什么?也许到了不堵车的区域我也会选择开车?不不不,我还是喜欢坐在公交或地铁上看看电影玩玩游戏,多省心。

这一篇的我与动漫的忆往追昔就到这里,感谢你又一次听我的絮絮叨叨,请多多包涵如果长文里出现的防不慎防错别字或者词不达意以及数据资料的不准确。咱们下期见。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