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亂寫亂畫叫“塗鴉”?不會真的跟烏鴉有關係吧

還記得小時候在牆上亂畫被爸媽追着打嗎?或是現在走在街頭,被那些充滿張力的牆面藝術驚豔到忍不住拍照?這兩種看似天差地別的行爲,其實共享着同一個名字,塗鴉。

我們既用它形容小孩的信手亂塗,也用它稱呼那些震撼視覺的街頭藝術。但你想過沒有,爲什麼這種創作形式要叫"塗鴉"?

來讓我們回到唐朝,詩人盧仝在家中寫作時,被頑皮孩子的胡亂塗抹打斷了思路。看着滿紙狼藉,這位父親沒有發火,反而寫下一首《示添丁》詩調侃道:"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

這句詩的畫面感也太強了吧,墨汁打翻,孩子在書稿上亂塗亂畫,留下的墨跡像一隻只笨拙的老烏鴉。從此,"塗鴉"就成了隨意書寫繪畫的代名詞,帶着幾分無奈,幾分憐愛。

都說咱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你看這個詞的精妙在於,它精準地捕捉到了那種不受拘束、隨性而作的創作狀態,不管是孩子的信手塗畫,還是藝術家的即興創作,都帶着這種最原始的衝動。

有趣的是,在盧仝寫下"塗抹詩書如老鴉"的一千多年後,地球另一端也上演着類似的故事。

20世紀60年代的漂亮國的費城和紐約,一些年輕人開始在街頭牆壁上留下自己的"標籤"(tag)。這些最初只是簡單的簽名,後來逐漸演變成複雜的圖案。和唐代的盧仝之子一樣,這些年輕人也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宣告"我在這裏"。

不過,中西方的"塗鴉"走了兩條不同的路。中國的"塗鴉"從一開始就帶着文人的自謙色彩,西方的"graffiti"則更多與街頭文化、反叛精神相關,直到近幾十年,這兩條線索纔開始交匯融合。

很長一段時間裏,塗鴉都處在尷尬的位置。在家長眼中,它是需要清洗的"搞破壞",在城管理看來,它是影響市容的"公害",但在藝術家心中,它是最自由的表達方式。

轉折發生在21世紀。隨着班克西等塗鴉藝術家獲得主流認可,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種藝術形式。現在,塗鴉已經完成了華麗的轉身。

它成爲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讓老舊的街區重煥生機,它也變成商業品牌的寵兒,出現在各種潮流設計中,它甚至走進了美術館,被鄭重地掛在牆上供人欣賞。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現在甚至發明了"塗鴉牆"這個概念,既滿足了年輕人的創作慾望,又維護了城市環境。這大概是盧仝當年怎麼也想不到的。

當我們重新審視"塗鴉"這個詞的千年旅程,會發現它其實在告訴我們真正的創作,往往始於那種不受拘束的衝動。就像盧仝的孩子打翻墨汁,就像紐約的年輕人在深夜的牆壁上留下簽名,所有偉大的藝術,最初可能都帶着幾分"不該如此"的叛逆。

畢竟,最動人的作品,不是那些完美無瑕的臨摹,而是帶着生命痕跡的、或許有些笨拙卻無比真誠的"塗鴉"。就像盧仝最終沒有責怪孩子,反而把這份童真寫進了詩裏。有時候,所謂的不完美,恰恰成就了最珍貴的記憶。

願我們都能保有那份塗鴉的勇氣,不怕弄髒雙手,不懼他人眼光,在人生的畫布上,畫出最真實的自己。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