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蟲引發的萊姆病,歐美明星也逃不過

在國內,瞭解萊姆病的網民或許不多,但在國外,它已成爲很多普通人的噩夢。

北美中古頂流艾薇兒以及賈斯汀·比伯就曾先後感染萊姆病,並被折磨得死去活來,痛不欲生。

資料顯示,萊姆病在上世紀70年代被發現。


當時美國康涅狄格州萊姆鎮的一些兒童莫名出現了關節炎、頭疼、記憶力衰減等症狀。由於死活查不出病因,醫療機構只將這種怪病命名爲「萊姆關節炎」。


隨着病例的不斷增加和研究的持續深入,謎題在70年代末得以解開。


原來,所謂的「萊姆關節炎」其實是一種由蜱蟲攜帶的原核細胞性微生物——伯氏疏螺旋體引發的細菌性傳染病,且具有人畜共患的特點,但所幸不會人傳人。

1979年,這一疾病被正式更名爲「萊姆病」。

一旦被攜帶伯氏疏螺旋體的蜱蟲叮咬,大多數人會在7天內發病,最晚不超過1個月。緊接着,病人還將經歷早期、播散期、病變持續期三個病程。早期階段,萊姆病主要表現爲軀幹及四肢近端的「牛眼」狀紅色斑疹。

  1. 早期階段,萊姆病主要表現爲軀幹及四肢近端的「牛眼」狀紅色斑疹。
  2. 此外,患者還會出現畏寒發熱、噁心、嘔吐、乏力、頭痛、關節腫脹等症狀。若不盡快就醫,伯氏疏螺旋體在經血液傳播至多個器官後,可引發明顯的神經系統、心臟、關節病變。
  3. 雖然口服多西環素、阿莫西林、頭孢呋辛酯可有效治療萊姆病,但僅限於感染初期。很多人其實並不能及時確診,因爲萊姆病症狀複雜,可模仿其他疾病(如無形體病、巴貝蟲病),以至於很難診斷。

所以常有患者往往一查再查,最終錯過治療的最佳窗口期,被迫花費數月乃至數年時間進行治療和恢復。更爲棘手的是,一些人在體內已無法測出伯氏疏螺旋體的情況下,仍不得不繼續遭受「治療後萊姆病綜合症」的折磨。


按照《英國醫學雜誌·全球衛生》給出的數據,目前中歐地區的感染率最高,達到20%。不過,引發萊姆病在歐洲傳播的罪魁禍首主要是阿氏疏螺旋體和伽氏疏螺旋體。

而我國自1985年首次於黑龍江林區發現萊姆病病例以來,已證實至少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人羣中存在伯氏疏螺旋體感染,其中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的林區爲萊姆病主要疫區。


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的萊姆病組曾進行過一項針對林區3萬多居民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被調人口的平均感染率達5.06%。


爲了預防萊姆病,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早在1998年便批准了一款名爲「埃裏克斯萊姆病疫苗」的人體疫苗。然而這款疫苗僅上市三年就因反疫苗運動和不良反應訴訟停產。諷刺的是,FDA從未在調查中發現該疫苗存在安全風險。


此後多年各藥企不再涉足萊姆病人體疫苗的研發,直到輝瑞聯手瓦爾內瓦下場。去年8月,由這兩家藥企共同開發的VLA15疫苗正式進入三期臨牀試驗。

雖然今年初試驗被爆出違反《良好臨牀實踐規範》(該標準在於保證臨牀試驗過程的規範,同時保障志願者安全),致使大量受試者被移除試驗。但它仍有望在2025年獲批上市,成爲全球唯一的萊姆病人體疫苗。


由於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人飽受萊姆病摧殘,再加上美國又是各種陰謀論的重災區,所以其境內一直流傳着「萊姆病是軍方故意泄露的生物武器」的都市傳說。

萊姆病病原體的發現者 Willy Burgdorfer 就非常認可這個說法。他跟普通陰謀論者不同的地方在於,他曾服役於軍方的生物武器研發單位,主攻跳蚤、蜱蟲、蚊子等吸血昆蟲或節肢動物。


而持反對意見的人則認爲,科研人員曾在博物館保存的蜱蟲和老鼠標本身上發現過萊姆病病原體,這說明萊姆病早已存在於世,只是人類太晚發現。其次,萊姆病不像傳統的生物武器,它潛伏期長,還不夠致命,傳播途徑也相對單一,總之不夠高效。


2019年,斯坦福大學科普作家、前萊姆病患者Kris Newby則出版了一本名爲《被咬:萊姆病和生物武器祕史》的書籍,引發社會轟動。爲平息質疑,五角大樓不得不做出重新審覈1950年至1975年間的蜱蟲武器化相關實驗的回應。

最後提醒各位homie,現在正是萊姆病最高發的季節,喜歡戶外活動的鐵子記得儘量穿長袖長褲、紮好褲腳,回家後要好好洗澡。這麼做可以洗掉尚未附着的蜱蟲,順便觀察一下皮膚狀況。

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皮疹或發燒,最好儘快就醫。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資料來源:

1萊姆病防治專家共識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蜱蟲咬傷需警惕 萊姆病正在迅速傳播 國家地理中文網

3萊姆病:困擾美東30年 華山感染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