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同時可以兼備卑鄙與偉大,善良與邪惡。”——《月亮與六便士》
這句來自毛姆的論斷,如今讀來更像一把鑰匙,解鎖了文學閱讀中最令人糾結的命題:當寫下傳世經典的作家,本人卻深陷道德泥沼,我們該如何面對那些曾照亮心靈的文字?
![]()
01 | 秋瓊的引文 |
你是否會因爲一部作品粉上一個作家?你是否知道你喜歡的作家其實是個性侵犯?當你知道TA的惡劣行徑之後,你會批判TA嗎?
作爲這世上萬千讀者之一,讀完毛姆的《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後,就已對許多作家完成了祛魅。
![]()
在這本書裏,毛姆對福樓拜、狄更斯等名家的評價毫不留情,尤其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幾乎用盡了所有貶義詞,將其私德批得體無完膚。
毛姆的爆料裏,這些作家的感情生活混亂不堪、移情別戀、拋妻棄子是常態。最顛覆認知的是陀翁——不僅出軌賭博,竟還向友人炫耀強暴女童的經歷,簡直刷新三觀。
![]()
福樓拜也曾直言,身邊女人都只是某位白月光的替代品,其愛情觀裏的物化意味顯而易見。可就是這樣的人,卻寫出了《包法利夫人》這般剖析人性的經典。
在此之前,我和許多讀者一樣,習慣將文字的光輝投射到作者身上,僅憑几部作品就盲目愛屋及烏,陷入以偏概全的幻想。
![]()
濾鏡破碎後,有人憤怒反思,有人卻成了經典的無腦衛道士,斥責批評者揪着私生活不放。可承認作家的惡行並不丟人,畢竟犯錯的從不是指出問題的讀者。
更核心的問題是:閱讀真能徹底割裂作品與作者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或許能努力保持客觀,但作者的烙印早已融入文字,根本無法完全剝離。
![]()
當我們沉浸於《罪與罰》對人性的叩問後,再聽到陀翁那句“可是我也是人啊”,震撼之餘更覺諷刺——這句本呼應人權觀念的吶喊,從他口中說出,只剩虛僞。
這種說辭和 男人都會犯的錯 如出一轍,不過是借普通人的身份逃避責任。陀翁憑才華收穫名利,犯錯後卻想抹去光環裝可憐,這種又當又立的行徑,實在令人不齒。
![]()
放在當下,這樣的作家必會因醜聞身敗名裂。
這讓我想到飯圈愛豆禁戀的規則——雖與作家職業不同,但核心邏輯一致:當你從受衆處獲取超額收益,就該承擔更高的道德約束。用愛豆也是普通人洗白,不過是害人害己的溺愛。

斯特拉科夫在陀翁傳記中寫道:“這些小說的存在彷彿極力爲它們作者的罪行開脫,向我們證明着最爲卑劣的惡行也能與最高貴的情感並存。”
這句話點破了核心——作家的複雜性本就是人性常態。而我想探討的是:我們常說的作品與作家分離,究竟該如何理解?
02 | 核心困境:文字的光輝,遮不住人品的陰影?
1. 祛魅之後,閱讀爲何更難了?
毛姆的《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與其說是一本閱讀指南,不如說是一本作家祛魅手冊。它打破了文如其人的固有認知——原來寫出《紅與黑》的司湯達,私下裏虛榮又敏感;寫出《高老頭》的巴爾扎克,常年負債累累還熱衷投機;而狄更斯,這位在作品裏歌頌家庭溫情的作家,卻對自己的妻子冷漠至極。
![]()
這種祛魅帶來的不是輕鬆,而是更深的糾結。當我們知道福樓拜在寫作《包法利夫人》時,一邊譴責艾瑪的墮落,一邊又在生活中物化女性;
當我們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與罰》裏探討罪惡與救贖,自己卻犯下不可饒恕的惡行時,再讀那些文字,就像在清澈的水裏看到了沉底的泥沙,欣賞的心情總會被刺痛打斷。
![]()
這本質上是文學理想與人性現實的碰撞。我們總願意相信,能寫出深刻文字的人,靈魂也該是高尚的;能洞察人性的作家,自己也該是通透的。
可現實卻是,作家也是人,他們可能比普通人更敏感,也可能比普通人更卑劣——文字是他們的避難所,也是他們的遮羞布。
2. 不分離,是執念;強分離,是自欺
別管作者,只看作品是很多人給出的解決方案,但這其實是一種僞命題。文學作品從來不是憑空產生的,作者的經歷、性格、價值觀,早已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在文字的每一個角落。
![]()
狄更斯筆下的孤兒形象,離不開他童年在鞋廠打工的屈辱經歷;陀思妥耶夫斯基對 罪惡 的極致描寫,或許也與他自身的叛逆基因有關。我們無法在閱讀《雙城記》時,完全忽略狄更斯對妻子的冷漠;也無法在讀《罪與罰》時,徹底忘記他曾炫耀的惡行——這些信息一旦進入認知,就會成爲閱讀的一部分。
可反過來,因作者劣跡否定作品也是一種極端。就像毛姆,他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罵得狗血淋頭,卻依然承認《罪與罰》是不朽的傑作。
![]()
文字一旦被寫出,就擁有了獨立的生命,它所承載的思想、情感、審美,會與讀者產生新的聯結,這種聯結不會因爲作者的品行而消失。
所以,分離不是切割,而是區隔——我們要區分的不是作品與作者,而是對作品的欣賞與對作者的評判。
欣賞《包法利夫人》的文學價值,不代表認同福樓拜的愛情觀;讚歎《罪與罰》的思想深度,不代表寬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惡行。這兩者並不矛盾,反而能讓我們的閱讀更清醒。
03 | 理性閱讀:帶着清醒與作品對話
1. 把作者當成作品的背景註腳
與其糾結要不要分離,不如換個思路:將作者的生平作爲理解作品的背景材料,而非評價標準。
![]()
圖源:@一隻飛出豬欄的豬
當我們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賭博成癮和道德污點後,再讀《罪與罰》中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掙扎,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矛盾——連作家本人都深陷其中的困境,才更具普遍性。當我們知道福樓拜的愛情觀後,再看《包法利夫人》中對“愛情幻想”的批判,會發現這種批判裏藏着作者的自我投射,這種複雜性反而讓作品更立體。
也就是說,我們不必愛屋及烏,也不必恨屋及烏。作者的品行是註腳,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作品的深層含義,但不能替代作品本身的價值。
2. 保持批判式欣賞,守住道德底線
真正成熟的閱讀,是帶着批判的眼光欣賞。
這種批判有兩個層面:一是對作品的批判——不因爲是經典就全盤接受,比如《包法利夫人》中對女性的塑造,放在當下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二是對作者的批判——不因爲作品優秀就美化其惡行,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劣跡,無論何時都該被譴責。
![]()
陀思妥耶夫斯基
這種態度在分享時尤爲重要。當我們向他人推薦《罪與罰》時,不必迴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品行問題,可以這樣說:這本書對人性的探討非常深刻,但作者本人有嚴重的道德污點,這一點需要我們清醒看待。既分享了好作品,又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這纔是負責任的閱讀者。
同時,我們也要明確底線:如果作者的惡行直接體現在作品中,比如作品本身宣揚戀童、暴力、歧視,那麼這樣的作品就不值得被推薦和傳播。文字的價值在於傳遞美好與思考,而非爲惡行張目。
![]()
相由心生
3. 接受不完美,是閱讀的終極智慧
毛姆在《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裏,一邊吐槽着作家們的不堪,一邊又在文字裏享受閱讀的樂趣。他的態度其實給了我們答案:閱讀的意義,不是尋找完美的作家,而是在文字中尋找共鳴與力量。
我們或許會因爲作者的品行而難過,會因爲文字與人格的割裂而糾結,但這些都是閱讀的附加體驗。重要的是,那些文字是否曾在某個瞬間治癒你、啓發你,是否讓你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就像《月亮與六便士》裏說的,人本就是卑鄙與偉大的結合體。作家如此,閱讀者亦如此——我們不必因爲發現了作家的卑劣就否定一切,也不必因爲熱愛作品就包庇惡行。接受這種不完美,帶着清醒與包容去閱讀,才能真正讓閱讀成爲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04 | 秋瓊的結語
毛姆在評價作家時,有一句很中肯的話:“天才的光環並不能掩蓋他們作爲人的缺陷,同樣,他們的缺陷也不能抹殺他們的天才。”
![]()
這句話或許就是我們面對劣跡作家的最佳態度。
祛魅不是目的,清醒纔是。
我們不必再像從前那樣,把作家當成神,也不必因爲他們的人性而否定作品的文性。欣賞文字的光輝,批判人品的陰影,這兩者並行不悖。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