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遊戲中的國語配音,其實我很早就想聊一聊了。
但礙於之前並沒有認真理性的思考,並且我不想單純的吐槽和批評,搞出一堆全是情緒的文字,於是就擱置了一段時間。
而就在前段時間,當我全程聽着國配通關了《劍星》之後,我似乎明白了自己對國語配音有點愛不動的原因。
因此這篇文章也會從分析根源入手“愛不動”的一些因素,表達也相對理性,當然,這其中一定有我個人主觀的侷限性,非常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觀點和感受。
![]()
我猜一定有玩家和我的感受一樣,覺得我們的國語配音並不難聽,聲線方面該甜的甜,該有力量的有力量,沒有什麼“硬傷”。
但問題在於,我們怎麼就感覺有點愛不動呢?
我給出的答案是:
聲音帶來的感受並不完全在於聲線,能否跟角色融合,以及臺詞是否符合人物設定,有很大的關係。
從我的角度來看,遊戲的國語配音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角色與聲音的同質化,配音臉譜化,臺詞刻意化。咱們一個一個來說。
![]()
首先是角色與的同質化。這是一種雙重同質化,也是我認爲愛不動國語配音最重要的一點。
放眼國內的動漫領域和遊戲領域,你會發現我們創造的角色,似乎太“公式化”了一些,標籤也太單一了一點。
如果是御姐,一定就是走女王路線,也一定有着蔑視一切的眼神;
如果是蘿莉正太,基本就是蠢萌加上天然呆,幾乎沒有其他明顯的特質。
說句最直白一點的話就是:
角色的設計不夠飽滿,同質化嚴重。當然,這可能是因爲市場驗證過,什麼樣的角色更受歡迎,大家也就都朝着這個方向走了。
![]()
但問題是,角色的同質化,必然會帶來性格、行爲、臺詞等很多其他方面的同質化,聲音也是其中之一。
角色身上的標籤太少,塑造方向單一,就比如我想找個配音演員,幫我配一個體弱書生的角色,沒有其他的性格特點,沒有豐富飽滿的故事閱歷。
在這種情況下,配音演員又該如何發揮呢?無非也就是講話帶氣聲,說話稍微有些頓挫,彰顯僅有的“體弱”這個標籤。
![]()
所以很多時候,國語配音不單單是聲音的問題,而是一個很複雜、很綜合的事情,角色創作、故事框架、角色成長、臺詞設計、演員配音等等相互間的影響,多少是有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意思。
![]()
然後就是過於嚴重的臉譜化配音,那麼這種臉譜化能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基本上大多數常聽國語配音的玩家,可能或多或少都具備這種能力:
一看到角色的外貌體徵,大概率就有了對這個角色的聲音想象,並且角色長嘴後,也大概率符合預期。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遊戲中的一些角色比如蘿莉、老頭、御姐、魅魔等等,是不是腦中就已經有一些非常刻板的角色聲音了?
你會發現很多老頭的聲音都一樣,很多御姐的聲音也沒差別,因此我們對於遊戲角色的畫像就會很模糊,沒辦法落實到具體的某一位角色身上。
![]()
我們常說,一個遊戲角色如果能夠讓玩家喜愛,覺得ta是有血有肉的,那麼這個角色一定是有個性、有辨識度的。
而聲音,又何嘗不是一種辨識度呢?
大多數朋友都看過些日漫,你會發現日漫中一些知名角色的配音都很有辨識度,彷彿就是這個角色本該就會發出這樣的聲音一樣。
這些角色的不同情緒、不同狀態、不同場景等等,都會發出很符合設定情況的聲音,你會覺得這個角色很親切、很真實,無形之中也增加了對角色的記憶。
![]()
最後就是臺詞。說到臺詞,我的腳趾已經開始要裝修三室一廳了。
目前爲止在我所接觸過的國語配音遊戲裏,最喜歡的就是《賽博朋克2077》沒有之一。
雖然遊戲我沒有玩完,但配音真讓我覺得極爲舒適,特別是遊戲的臺詞,是我覺得最接地氣、最有活人感的。
![]()
反觀我們自己的遊戲,很多臺詞設計的跟角色非常不搭。
比如在一個沉穩、理性、冷卦的角色臺詞中,動不動就加點吐槽、動不動就來幾句無關人設的話。
當然我明白,這是一種常用的“抖機靈”手法,可以用來製造一點反差或是喜劇效果,但玩多了,或是玩砸了,真挺容易對角色生厭的。
並且有很多臺詞,在口語化和書面化中來回遊走,給人一種“夾生飯”的體驗,真就沒有一點說人話的感覺。
再有就是語氣助詞的設計上,總是讓我覺得特別生硬,從中感覺不出角色的任何情緒,反而有種小時候讀課文的尷尬與蹩腳。
![]()
最後,聊了這麼多並不是批判什麼,也不是在這坐井說天闊,更不是大言不慚的指點、提意見。
只是從自身一個玩家的視角出發,觀察到了一些國語配音的處境,從我的角度來說,我是希望國語配音可以更生動、更完美的。
至少目前來說,只要是有國語配音的遊戲,我都願意嘗試嘗試。
不說別的,國語帶來的熟悉感是我所喜歡的,而我也希望接下來,國語配音能給到我最想要的代入感。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