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話題“一直沒明白爲什麼微信能取代QQ”登上熱搜,圍繞“是被迫用的社交工具”與“如果騰訊不做微信會被別人取代”的討論再次升溫。其實,微信能在多年佔優的QQ之上成爲主流,既有產品層面的差異,也有時機、生態與社會使用習慣的變化共同作用。
微信取代QQ並非單一原因,而是“移動優先的產品設計 + 手機通訊錄的真實社交鏈 + 快速迭代出對移動場景友好的功能 + 平臺化生態(公衆號、朋友圈、支付等)”這幾條疊加後形成的網絡效應把用戶從QQ遷移過去。
1) 出發點不同:爲移動而生的產品設計
QQ最初是以PC即時通訊爲核心起家,並在移動端做了遷移——手機QQ,但微信從一開始就是以手機爲主的項目,創始團隊強調對移動使用場景的優化:更輕量、操作更貼合單手與碎片化交流場景。移動優先的定位讓微信在手機使用體驗上天然更順手。
2) 通訊錄與“真實關係鏈”帶來更強的社會連接感
微信可以直接連通手機通訊錄,用戶上線即能找到現實生活中的聯繫人,這種基於電話號碼/通訊錄的導入,形成了更“真實”的社交網絡,相比QQ那種更多由賬號、羣、陌生人社交的形式。對於希望把線上社交與真實生活連接起來的用戶,尤其是更廣泛的中老年用戶羣體,這是強吸引力。
3) 適配移動場景的溝通方式(語音消息等)
微信在早期通過“一鍵語音/對講機式語音消息”等功能,解決了移動場景下輸入難的問題——語音比打字更適合通勤、步行等場景,極大提升了使用頻率與黏性。事實上,微信在2011 年引入語音等移動友好功能後,增長顯著。
4) 從通訊工具到“超級應用”的能力:朋友圈、公衆號與支付
微信並沒有停留在單純的聊天工具上:朋友圈把社交內容私域化、公衆號與訂閱公共信息,後來又加入微信支付、小程序等商業與服務能力,逐漸把社交、內容、商業和服務連接到一起,形成“閉環生態”。一旦日常生活,聊天、看信息、支付、預約都可在一個應用內完成,切換成本就極高。
5) 內部決策與時機:騰訊內部的多條嘗試與“移動新物種”
即便騰訊已有QQ,創立微信的決定並非冗餘:馬化騰與公司內部曾啓動多個移動項目,最終移動端更適配的團隊與產品路線勝出並快速擴張。也正如業內分析所說,PC即時通訊與純移動即時通訊的使用情境差異很大——如果騰訊沒有內部孵化微信,市場上很可能出現第三方替代產品抓住移動紅利,比如抖音系列產品!
社交產品的遷移高度依賴網絡效應,當大多數聯繫人都集中在一個平臺上,個體爲了保持社交連通被動遷移。微信既有“真實通訊錄導入”的低摩擦遷移路徑,又在功能上覆蓋甚至超越了移動QQ,使得這種從衆使用的現象成爲普遍邏輯。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