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酒是糧食做,不喝是罪過
而,,,醋就是酒的親兄弟
誰說這酒廢了,這酒可太好了
相傳釀酒始祖杜康晚年時,兒子杜杼看着父親釀酒後剩下的酒糟,總覺得 扔了太可惜。
於是他找了口大缸,把酒糟裝進去,又添了些清水密封 —— 這一泡,就忘了時日。直到第 21 天的酉時(就是下午 5 點到 7 點),
杜杼突然想起缸裏的酒糟,打開蓋子瞬間,一股酸甜香氣撲面而來,嘗一口清爽解膩,比酒多了幾分柔和。
山西人試圖用醋淹死包子
古人以 二十一日 加 酉時 爲字,醋 就此誕生。
這個傳說雖無史料實證,卻道破了醋與酒的淵源。
飛入尋常百姓家
早期的醋可不是普通人能隨便喫的。商周時期,醋被稱爲 醯xi,是王室祭祀、宴飲的 奢侈品;
直到魏晉南北朝,工匠們改良了制曲工藝,用大麥、豌豆制曲替代了單一的酒糟發酵,醋的產量才慢慢提升;
西北錘王喝醋
而到了唐朝,隨着 曲塊量產 技術的普及,醋徹底走出御膳房,成爲長安街頭小館裏 喫醋跟喝水一樣容易 的平民調料 —— 就像如今我們蘸餃子、拌涼菜時,隨手就能擰開的那瓶醋。
想學呀,教你呀
想在家釀醋,先搞懂一個核心邏輯:醋的誕生是微生物攪局的結果。
黴菌 糖化
穀物裏的澱粉無法直接發酵成醋,得先靠黴菌(比如制曲時培養的黑麴黴)把澱粉分解成葡萄糖 —— 這一步就像把 硬饅頭 掰成 小顆粒,方便後續微生物 作用。
菌讓橙4⃣
酵母菌 酒化
葡萄糖遇到酵母菌,會轉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這就是釀酒的過程。此時的 半成品 其實是低度酒,還沒有醋的酸味。
醋酸菌 醋化
最關鍵的一步來了!醋酸菌在有氧環境下,會 把酒精變成醋酸 —— 這就是爲什麼釀醋時要頻繁翻拌、加穀殼,本質是給醋酸菌 供氧,讓它反應增強(這應該考過化學的最熟悉)。
兩種方案
(一)傳統古法 慢工出細活
適合喜歡動手、有耐心的朋友,全程約 3 個月,酸香更醇厚。
制曲
取大麥、豌豆按 3:2 磨粉,加溫水揉成拳頭大的曲坯(手握不滴水爲準),用麻袋裹住放在 28℃的陰涼處,5 天后曲坯表面會長出黃綠黴菌,曬乾備用 —— 這就是古人 “存菌” 的智慧,曲塊裏藏着釀醋需要的所有菌種。
蒸料
選當年的新高粱,磨碎後加溫水泡 8 小時(潤料),然後上蒸鍋蒸 30 分鐘,直到 “手指一碾就開花”,攤涼到 25℃(避免燙死菌種)。
發酵
酒精發酵:蒸好的高粱與曲塊按 10:1 拌勻,加涼白開沒過物料,密封后前 3 天每天攪拌,之後靜置 15 天,直到聞着有淡淡的酒香。
醋酸發酵:加入等量穀殼(疏鬆物料、供氧),每天翻拌 2 次,保持溫度 30-35℃(超 40℃就潑點涼水降溫),20 天后醋醅變成古銅色,酸味嗆鼻就快成了。
淋醋與陳釀
把醋醅裝在鋪了紗布的竹篩裏,加 70℃溫水淋濾,頭遍淋出的 頭醋 最香。
裝瓶後放在陽臺,按古人 冬撈冰夏伏曬 的方法曬足180天 —— 冬天撈掉表層的冰,酸味會更濃;夏天曬一曬,香氣更足。
(二)生高粱簡化法,不用蒸料,1 個月出醋
適合新手或沒時間的朋友,省去蒸料步驟,效率更高。
原料準備:250 克生高粱 + 25 克黃豆,用料理機打碎(越碎越易發酵),加 2 克黑麴黴、2 克釀酒酵母、300 克清水。
酒化發酵:裝在玻璃罐裏,27℃以上環境靜置 7 天,聞着有 酒味帶酸 就好(黑麴黴能分解高粱裏的單寧,還能抑制雜菌)。
醋酸發酵:加入 100 克穀殼(關鍵!給醋酸菌供氧)、5 克醋酸菌,每天翻拌 2 次,保持溫度 28℃以上,15 天后酸味變濃就成熟了。
過濾保存:加 1%-1.5% 的鹽(讓醋酸菌 停工),靜置 2 天后用紗布過濾,把醋加熱到 70℃(別燒開,否則醋酸會揮發),裝瓶後常溫保存即可。
注意
容器別用錯:絕對不能用塑料瓶或金屬罐!塑料會釋放有害物質,金屬會和醋酸反應,首選玻璃罐或陶瓷缸,用前一定要沸水燙洗消毒。
溫度別忽視:醋酸菌是 喜溫派,低於 28℃就 偷懶,高於 40℃就 死亡,發酵時可以放個溫度計,隨時調整環境溫度。
別省翻拌步:醋酸發酵時每天翻拌 2 次,一旦缺氧,醋酸菌就不產酸了,還會滋生雜菌讓醋發臭 —— 這就是古人 翻醅 的核心原因。
再一個,後期有可能醋裏面會出現一些小蟲子,那不是qu,是醋鰻,以醋酸桿菌爲食,耐酸,耐低溫,44度就會嘎。一般只會出現在純手工製法中,因爲產品醋會消毒 衛生過關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