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精神病離你很遠,這個心理工具,我們每天都在用!

小女孩是由什麼做的?——糖、香料以及一切美好的東西!

小男孩是由什麼做的?——蛇、蝸牛以及小公狗的尾巴!

一.前言       

       正如你所見,上述的兒童詩分別“定義”了男孩和女孩是什麼。根據我們的觀察,不難發現這首詩很明顯運用了“投射”的方式(將自己內心所想的定義賦予給客體)。單單從男孩女孩兩個小點可以這麼看,可是我們整體來看整首詩的結構發現,似乎作者斷章取義的將人的兩種性別(不考慮多性別化)定義爲兩種不同的類型,而這種A與非A的定義,就是我們人類進行“分裂”這一機制的底層邏輯,也是這篇文章我想說的主題——“分裂“。

       看到分裂,你首先會想到什麼?精神分裂症?沒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確實很大程度藉助了“分裂”這一工具去看待世界,但是作爲一種病理性的情況,這已經很極端了。又或許,談到精神病我們總感覺離我們很遙遠,彷佛精神病離我們的世界很遙遠,有有些人甚至可能會覺得有點恐懼,認爲這種知識沒用,分裂跟我有何關係呢?在此我想說,不是的,精神分裂固然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其實作爲“分裂”這一心理防禦機制離我們很近,我們可能會用到它,作爲個人的我們自然也是有了解的必要。

       關於“分裂”,簡單來說,你可以把“分裂”當作一種二極管模式來看。比如一個患有精神病或者邊緣性人格結構的人傾向於把一部分人看成完全善良的人而把另一部分看成完全邪惡的人,而忽視了一個人可能是善良和邪惡的結合體。

二. 分裂的定義

       太簡單也不好,所以接下來,我也會從嚴格的精神分析角度來闡述“分裂”的定義:

       在精神分析理論框架下,“分裂”(Splitting)被定義爲一種原始的、無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其核心特徵在於,個體在思維中無法將自身或他人(客體)所具有的矛盾特質——即那些被感知到的積極與消極品質——整合爲一個連貫、現實的整體 。這種機制導致個體傾向於以兩極化、絕對化的方式看待事物。例如,將人、情境或信念簡單地歸類爲“全好”或“全壞”、“完美”或“一文不值”、“聖人”或“惡魔”,而無法容納中間地帶或“灰色地帶”的複雜性。這種思維模式也被稱爲二元思維、非黑即白思維或全有全無思維。

三.分裂的內在機制

       我們看完了具體的“分裂“定義,那麼大家是否想過”分裂“具體保護的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將帶大家繼續深入!

       “分裂”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脆弱的自我(ego),使其免於被無法承受的焦慮、內心衝突和混亂感所淹沒。通過將矛盾的情感(如對同一個人的愛與恨)和觀念隔離開來,個體得以簡化一個在情感上具有威脅性的複雜現實,從而暫時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平衡與控制感。再繼續看,爲了讓“分裂“得以這麼運行,我們就會展開兩種不同的視角,一方面,個體將外部客體(如父母、伴侶)分裂爲一個理想化的“好客體”和一個被貶低的“壞客體”;另一方面,這種外部客體的分裂必然伴隨着內在自我表象的分裂。由此,一個“全好的”自我與“好客體”相關聯,而一個“全壞的”、毫無價值的自我則與“壞客體”相連接 。這種內在世界的碎片化是“分裂”機制運作的標誌性特徵。  

       從更深層次分析,“分裂”的核心心理缺陷並不僅僅是一種認知錯誤,而是一種深刻的、情感上的無法耐受“矛盾情感”的狀態。矛盾情感,即同時體驗到如愛與恨這類對立情感,會催生劇烈的內在焦慮。“分裂”機制通過摧毀產生這種焦慮的複雜性,從而達到消除焦慮的目的。它並非簡單地歪曲外部現實,而是一種旨在維持一個簡化、低威脅的內在世界的根本策略,即便這意味着必須犧牲對現實的客觀認知。

四.分裂的歷史與發展

       關於“分裂”的內在機制我們就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我們將從歷史出發,看看“分裂”的發展經歷了哪些事件。

1.開端

       最早是在1878年,法國哲學家希波利特·泰納描述了“自我分裂”的現象,他將其定義爲在同一個體內部,同時存在兩種獨立的思想、意志和行動流,而個體可能只意識到其中之一。

       隨後在1895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與約瑟夫·布洛伊爾在他們的著作《癔症研究》中,他們提出了“精神分裂”或“意識分裂”的概念,認爲這是內心衝突的結果。當一個觀念與主流的自我不相容時,它就會被隔絕開來 。這雖然是“分裂”概念的雛形,但其重點在於觀念的隔絕,而非客體關係中“好”與“壞”的兩極化。

2.革命 

       到了梅蘭妮·克萊因便進行了一系列的“革命”,首先,克萊因在20世紀30至40年代提出,“分裂”是一種源於生命最初幾個月的原始防禦機制。隨後在她的論文《關於某些分裂樣機制的筆記》中正式闡述了“偏執-分裂位“這一最早期的心理發展階段。她認爲,嬰兒脆弱的自我無法整合來自主要照顧者(母親的乳房)的矛盾體驗。爲了處理挫敗感和自身的攻擊性衝動所帶來的焦慮,嬰兒會將客體分裂爲一個“好乳房”(滋養的、理想化的)和一個“壞乳房”(令人挫敗的、迫害性的)。這種外部客體的分裂,也伴隨着自我本身的分裂。

3.繼承  

       時間來到克萊因之後,在1952年,在其著作《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中,費爾貝恩進一步發展了客體關係理論。他明確將“分裂”描述爲嬰兒無法將父母令人滿足的方面(好客體)和令人不滿的方面(壞客體)整合成一個統一的、完整的表象。費爾貝恩認爲,力比多的本質並非尋求快樂,而是尋求客體,這使得早期的客體表象成爲構建心靈的基礎。

4.拓新

       最後是1975年,奧托·科恩伯格在其著作《邊緣狀態與病態自戀》中,科恩伯格整合了克萊因及其他客體關係理論家的思想,系統地提出了**邊緣性人格組織的理論。他將“分裂”確立爲這一心理結構的核心與決定性防禦機制。科恩伯格認爲,邊緣性人格組織的根源在於一種發展性的失敗,即未能整合帶有強烈對立情感色彩的自我與客體表象。個體固着在偏執-分裂位,無法將愛(力比多)與恨(攻擊性)融合。這導致其內心世界充滿了分離的、“全好”與“全壞”的自我-客體單元,這些單元被投射到外部世界,造成了邊緣性人格障礙典型的關係不穩定性。

五.生活中的常見情況

       在文章的開頭我就說過,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我說“分裂”這一機制並非只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獨有,在日常生活中“分裂”的運用也時有發生。

1.戀愛

       比如在談戀愛期間,剛剛開始的一段新戀情,其伴侶通常是被視爲完美無瑕的“靈魂伴侶”。然而,如果雙方在經歷了一場重大爭吵之後或發現了某個缺點,這個人可能會被重塑爲完全自私、惡意、甚至是不可信的“渣男/渣女”。這其實就是“分裂”中“理想化-貶低”的循環,因爲從一開始如果自己有明確的認知應該知道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而對方的不完美也不應該成爲你批判的對象。

2.辯論賽

       在社會活動中,比如我們可以把“辯論”這一活動,看作爲“分裂”的外顯,持有不同觀點的辯方常常不會被認爲是觀點不同但合理的存在,往往是被互相認爲徹頭徹尾的錯誤觀點,把對方認爲是混沌邪惡的敵人,而我方則是善良守序的隊友。

3.民族主義

       在民族敘事上,對於那些喜歡煽動民族情緒,扭曲民族主義的人,則喜歡把人們分爲“愛國者”和“非愛國者”,又或者“又是阿美利卡的陰謀”、“立本人沒一個好東西”,後面再跟着“還真是”、“難道不是嗎?”這些論調,全然忘記了人根本的差異性,這種話術可謂是簡單高效的帶動了人民本應該擁有的愛國情緒但細想又覺得奇異搞笑。

4.個人成長

       在個人認知上,一個人在某個項目獲得了成功或者受到了上司的讚揚,短時間可能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才華橫溢。可是如果一旦受到輕微的批判就會陷入徹底的否定。這讓我想起來以前高中的時候,學校會搞什麼月考週考,上升和下降其心態大概和上述差不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自我分裂人們還傾向於將自己的優點視爲“真實的我”,而將缺點和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或將其視爲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從而與自身的消極面保持距離。

總結

       這些例子看下來,不難發現其中有一個共同的性質,這也是“分裂”的重要功能:一種認知和敘事的捷徑。在我看來,就像是看待一個物體,“分裂”則是將物體放在我們眼前,我們可以更簡單的看到了表面,而可能會忽視其物體的多面還有背後環境,這是一種認知舒適的必然結果。當然理性看待即可,這也絕非壞事,因爲從能量儲存來說,有更多更重要事情需要我們投入能量若每一個事情都投入相同的能量,生活絕對會亂套。

六.病理性情況——”BPD“與”NPD“

      那麼,如果我們固着了“分裂”會發生什麼呢?接下來,我將從BPD(邊緣性人格)和NPD(自戀型人格障礙)來出發看待(注意,接下來並不是完全分析BPD和NPD,僅僅從分裂角度來看。並且假設“分裂”是主要防禦機制之一)。

1.BPD

       對於BPD來說,“分裂”不是一種偶爾使用的防禦,而是其心靈的主要組織原則。他們的內心世界,就如同一片由互不相連的“全好”與“全壞”的島嶼組成的羣島,每一座島嶼都代表着一個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單元。

       由於缺乏一個整合的自我概念,他們常常體驗到身份認同彌散——一種慢性的空虛感和不確定“我是誰”的感覺。他們的自我感受會根據當前哪個“內在部分”被激活而發生劇烈變化。

       在人際關係方面也會因此變得混狂和不穩定——因爲外部的真實個體被塞入到了“好”與“壞”的模板。一個人只要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就會被理想化(激活了“好客體”表象);而一旦讓他們感到挫敗或失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立即觸發他們對被拋棄的深層恐懼,從而被迅速貶低,視爲迫害者(激活了“壞客體”表象)。

2.NPD

       對於NPD來說,“分裂”機制主要服務於保護一個脆弱而浮誇的自尊感

       他們將世界分裂爲兩類人:像他們一樣“特殊”的優等人,以及其他一文不值的下等人。他人只要能扮演好“鏡子”的角色,持續地讚美和崇拜他們,就會被理想化。

       然而,任何提出批評、挑戰或未能給予足夠讚美的人,都會被立刻貶低、蔑視,並被視爲“敵人”或“失敗者”。通過將自身的無價值感投射到他人身上,自戀型個體得以否認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和缺陷感,從而維持其完美的幻象。

七.尾聲——分裂與我們

       病理化的分裂暫時告一段落(還有很多,以後再說),在此我想說,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思維方式並非一種道德缺陷或自由選擇,而是一種在特定發展階段形成的、必要的心理生存策略。對於一個內心被未整合的強烈攻擊性所主導的個體來說,“分裂”的對立面並非平和的整合,而是一種可怕的、毀滅性的混亂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壞客體”會威脅要吞噬和摧毀“好客體”,導致精神崩潰。

       所以,他們的世界與常人無異,同樣由愛、恨、需求和恐懼這些基本元素構成。根本的區別在於結構。一個心智健康的人已將這些對立元素整合成複雜、矛盾但統一的整體;而一個依賴“分裂”的個體,則是在體驗這些情感最原始、最兩極化、最強大的形態。他們的現實並非無效或虛假,它只是遵循着一種更原始、也更痛苦的內在邏輯。因此,他們看似“過度”的激烈反應,在其內在現實的框架下,是與所感知的威脅完全相稱的。

       從這個角度看,嚴重依賴“分裂”的個體並不僅僅是被動地以黑白視角看待世界,他們更是在通過投射性認同等機制,主動地在周圍創造一個黑白分明的世界。他們混亂的人際關係,並非一系列偶然的不幸遭遇,而是其未整合的內在客體世界在外部現實中的直接上演。他們將內心的“壞客體”(如一個迫害性的父母形象)投射到當前的伴侶身上,然後無意識地以一種懷疑、敵意的方式行事,最終成功地激怒伴侶,使其表現得就像那個被投射的迫害性角色。這反過來又“證實”了他們最初的恐懼:“我猜的果然沒錯,我是錯誤的。” 這個過程揭示了爲何他們的困境會不斷自我循環:他們並非僅僅在回應世界,而是在無意識地塑造世界,以使其符合自己內心的劇本,從而讓這個劇本看起來顛撲不破。

       “分裂”的講述在此也告一段落,如果有喜歡的xdm,還請點個贊點個收藏,點個關注,我將迅速更新,respect!!!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