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精神病离你很远,这个心理工具,我们每天都在用!

小女孩是由什么做的?——糖、香料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

小男孩是由什么做的?——蛇、蜗牛以及小公狗的尾巴!

一.前言       

       正如你所见,上述的儿童诗分别“定义”了男孩和女孩是什么。根据我们的观察,不难发现这首诗很明显运用了“投射”的方式(将自己内心所想的定义赋予给客体)。单单从男孩女孩两个小点可以这么看,可是我们整体来看整首诗的结构发现,似乎作者断章取义的将人的两种性别(不考虑多性别化)定义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而这种A与非A的定义,就是我们人类进行“分裂”这一机制的底层逻辑,也是这篇文章我想说的主题——“分裂“。

       看到分裂,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精神分裂症?没错,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确实很大程度借助了“分裂”这一工具去看待世界,但是作为一种病理性的情况,这已经很极端了。又或许,谈到精神病我们总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彷佛精神病离我们的世界很遥远,有有些人甚至可能会觉得有点恐惧,认为这种知识没用,分裂跟我有何关系呢?在此我想说,不是的,精神分裂固然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其实作为“分裂”这一心理防御机制离我们很近,我们可能会用到它,作为个人的我们自然也是有了解的必要。

       关于“分裂”,简单来说,你可以把“分裂”当作一种二极管模式来看。比如一个患有精神病或者边缘性人格结构的人倾向于把一部分人看成完全善良的人而把另一部分看成完全邪恶的人,而忽视了一个人可能是善良和邪恶的结合体。

二. 分裂的定义

       太简单也不好,所以接下来,我也会从严格的精神分析角度来阐述“分裂”的定义:

       在精神分析理论框架下,“分裂”(Splitting)被定义为一种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其核心特征在于,个体在思维中无法将自身或他人(客体)所具有的矛盾特质——即那些被感知到的积极与消极品质——整合为一个连贯、现实的整体 。这种机制导致个体倾向于以两极化、绝对化的方式看待事物。例如,将人、情境或信念简单地归类为“全好”或“全坏”、“完美”或“一文不值”、“圣人”或“恶魔”,而无法容纳中间地带或“灰色地带”的复杂性。这种思维模式也被称为二元思维、非黑即白思维或全有全无思维。

三.分裂的内在机制

       我们看完了具体的“分裂“定义,那么大家是否想过”分裂“具体保护的是什么呢?接下来我将带大家继续深入!

       “分裂”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脆弱的自我(ego),使其免于被无法承受的焦虑、内心冲突和混乱感所淹没。通过将矛盾的情感(如对同一个人的爱与恨)和观念隔离开来,个体得以简化一个在情感上具有威胁性的复杂现实,从而暂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与控制感。再继续看,为了让“分裂“得以这么运行,我们就会展开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方面,个体将外部客体(如父母、伴侣)分裂为一个理想化的“好客体”和一个被贬低的“坏客体”;另一方面,这种外部客体的分裂必然伴随着内在自我表象的分裂。由此,一个“全好的”自我与“好客体”相关联,而一个“全坏的”、毫无价值的自我则与“坏客体”相连接 。这种内在世界的碎片化是“分裂”机制运作的标志性特征。  

       从更深层次分析,“分裂”的核心心理缺陷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错误,而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上的无法耐受“矛盾情感”的状态。矛盾情感,即同时体验到如爱与恨这类对立情感,会催生剧烈的内在焦虑。“分裂”机制通过摧毁产生这种焦虑的复杂性,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它并非简单地歪曲外部现实,而是一种旨在维持一个简化、低威胁的内在世界的根本策略,即便这意味着必须牺牲对现实的客观认知。

四.分裂的历史与发展

       关于“分裂”的内在机制我们就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将从历史出发,看看“分裂”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事件。

1.开端

       最早是在1878年,法国哲学家希波利特·泰纳描述了“自我分裂”的现象,他将其定义为在同一个体内部,同时存在两种独立的思想、意志和行动流,而个体可能只意识到其中之一。

       随后在1895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在他们的著作《癔症研究》中,他们提出了“精神分裂”或“意识分裂”的概念,认为这是内心冲突的结果。当一个观念与主流的自我不相容时,它就会被隔绝开来 。这虽然是“分裂”概念的雏形,但其重点在于观念的隔绝,而非客体关系中“好”与“坏”的两极化。

2.革命 

       到了梅兰妮·克莱因便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首先,克莱因在20世纪30至40年代提出,“分裂”是一种源于生命最初几个月的原始防御机制。随后在她的论文《关于某些分裂样机制的笔记》中正式阐述了“偏执-分裂位“这一最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她认为,婴儿脆弱的自我无法整合来自主要照顾者(母亲的乳房)的矛盾体验。为了处理挫败感和自身的攻击性冲动所带来的焦虑,婴儿会将客体分裂为一个“好乳房”(滋养的、理想化的)和一个“坏乳房”(令人挫败的、迫害性的)。这种外部客体的分裂,也伴随着自我本身的分裂。

3.继承  

       时间来到克莱因之后,在1952年,在其著作《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中,费尔贝恩进一步发展了客体关系理论。他明确将“分裂”描述为婴儿无法将父母令人满足的方面(好客体)和令人不满的方面(坏客体)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表象。费尔贝恩认为,力比多的本质并非寻求快乐,而是寻求客体,这使得早期的客体表象成为构建心灵的基础。

4.拓新

       最后是1975年,奥托·科恩伯格在其著作《边缘状态与病态自恋》中,科恩伯格整合了克莱因及其他客体关系理论家的思想,系统地提出了**边缘性人格组织的理论。他将“分裂”确立为这一心理结构的核心与决定性防御机制。科恩伯格认为,边缘性人格组织的根源在于一种发展性的失败,即未能整合带有强烈对立情感色彩的自我与客体表象。个体固着在偏执-分裂位,无法将爱(力比多)与恨(攻击性)融合。这导致其内心世界充满了分离的、“全好”与“全坏”的自我-客体单元,这些单元被投射到外部世界,造成了边缘性人格障碍典型的关系不稳定性。

五.生活中的常见情况

       在文章的开头我就说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说“分裂”这一机制并非只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独有,在日常生活中“分裂”的运用也时有发生。

1.恋爱

       比如在谈恋爱期间,刚刚开始的一段新恋情,其伴侣通常是被视为完美无瑕的“灵魂伴侣”。然而,如果双方在经历了一场重大争吵之后或发现了某个缺点,这个人可能会被重塑为完全自私、恶意、甚至是不可信的“渣男/渣女”。这其实就是“分裂”中“理想化-贬低”的循环,因为从一开始如果自己有明确的认知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而对方的不完美也不应该成为你批判的对象。

2.辩论赛

       在社会活动中,比如我们可以把“辩论”这一活动,看作为“分裂”的外显,持有不同观点的辩方常常不会被认为是观点不同但合理的存在,往往是被互相认为彻头彻尾的错误观点,把对方认为是混沌邪恶的敌人,而我方则是善良守序的队友。

3.民族主义

       在民族叙事上,对于那些喜欢煽动民族情绪,扭曲民族主义的人,则喜欢把人们分为“爱国者”和“非爱国者”,又或者“又是阿美利卡的阴谋”、“立本人没一个好东西”,后面再跟着“还真是”、“难道不是吗?”这些论调,全然忘记了人根本的差异性,这种话术可谓是简单高效的带动了人民本应该拥有的爱国情绪但细想又觉得奇异搞笑。

4.个人成长

       在个人认知上,一个人在某个项目获得了成功或者受到了上司的赞扬,短时间可能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才华横溢。可是如果一旦受到轻微的批判就会陷入彻底的否定。这让我想起来以前高中的时候,学校会搞什么月考周考,上升和下降其心态大概和上述差不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自我分裂人们还倾向于将自己的优点视为“真实的我”,而将缺点和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将其视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与自身的消极面保持距离。

总结

       这些例子看下来,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性质,这也是“分裂”的重要功能:一种认知和叙事的捷径。在我看来,就像是看待一个物体,“分裂”则是将物体放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更简单的看到了表面,而可能会忽视其物体的多面还有背后环境,这是一种认知舒适的必然结果。当然理性看待即可,这也绝非坏事,因为从能量储存来说,有更多更重要事情需要我们投入能量若每一个事情都投入相同的能量,生活绝对会乱套。

六.病理性情况——”BPD“与”NPD“

      那么,如果我们固着了“分裂”会发生什么呢?接下来,我将从BPD(边缘性人格)和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来出发看待(注意,接下来并不是完全分析BPD和NPD,仅仅从分裂角度来看。并且假设“分裂”是主要防御机制之一)。

1.BPD

       对于BPD来说,“分裂”不是一种偶尔使用的防御,而是其心灵的主要组织原则。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如同一片由互不相连的“全好”与“全坏”的岛屿组成的群岛,每一座岛屿都代表着一个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单元。

       由于缺乏一个整合的自我概念,他们常常体验到身份认同弥散——一种慢性的空虚感和不确定“我是谁”的感觉。他们的自我感受会根据当前哪个“内在部分”被激活而发生剧烈变化。

       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会因此变得混狂和不稳定——因为外部的真实个体被塞入到了“好”与“坏”的模板。一个人只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就会被理想化(激活了“好客体”表象);而一旦让他们感到挫败或失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立即触发他们对被抛弃的深层恐惧,从而被迅速贬低,视为迫害者(激活了“坏客体”表象)。

2.NPD

       对于NPD来说,“分裂”机制主要服务于保护一个脆弱而浮夸的自尊感

       他们将世界分裂为两类人:像他们一样“特殊”的优等人,以及其他一文不值的下等人。他人只要能扮演好“镜子”的角色,持续地赞美和崇拜他们,就会被理想化。

       然而,任何提出批评、挑战或未能给予足够赞美的人,都会被立刻贬低、蔑视,并被视为“敌人”或“失败者”。通过将自身的无价值感投射到他人身上,自恋型个体得以否认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缺陷感,从而维持其完美的幻象。

七.尾声——分裂与我们

       病理化的分裂暂时告一段落(还有很多,以后再说),在此我想说,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思维方式并非一种道德缺陷或自由选择,而是一种在特定发展阶段形成的、必要的心理生存策略。对于一个内心被未整合的强烈攻击性所主导的个体来说,“分裂”的对立面并非平和的整合,而是一种可怕的、毁灭性的混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坏客体”会威胁要吞噬和摧毁“好客体”,导致精神崩溃。

       所以,他们的世界与常人无异,同样由爱、恨、需求和恐惧这些基本元素构成。根本的区别在于结构。一个心智健康的人已将这些对立元素整合成复杂、矛盾但统一的整体;而一个依赖“分裂”的个体,则是在体验这些情感最原始、最两极化、最强大的形态。他们的现实并非无效或虚假,它只是遵循着一种更原始、也更痛苦的内在逻辑。因此,他们看似“过度”的激烈反应,在其内在现实的框架下,是与所感知的威胁完全相称的。

       从这个角度看,严重依赖“分裂”的个体并不仅仅是被动地以黑白视角看待世界,他们更是在通过投射性认同等机制,主动地在周围创造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他们混乱的人际关系,并非一系列偶然的不幸遭遇,而是其未整合的内在客体世界在外部现实中的直接上演。他们将内心的“坏客体”(如一个迫害性的父母形象)投射到当前的伴侣身上,然后无意识地以一种怀疑、敌意的方式行事,最终成功地激怒伴侣,使其表现得就像那个被投射的迫害性角色。这反过来又“证实”了他们最初的恐惧:“我猜的果然没错,我是错误的。” 这个过程揭示了为何他们的困境会不断自我循环:他们并非仅仅在回应世界,而是在无意识地塑造世界,以使其符合自己内心的剧本,从而让这个剧本看起来颠扑不破。

       “分裂”的讲述在此也告一段落,如果有喜欢的xdm,还请点个赞点个收藏,点个关注,我将迅速更新,respect!!!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