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了解藝術吧(西方繪畫篇)-《大話西方藝術史》讀書筆記

本篇主要寫書本《大話西方藝術史》的簡述概要,幫助大家如何去理解藝術。

我腦海裏經常會有美與藝術這些詞在腦海裏反覆地碰撞糾纏在一起。我想簡單明瞭的給大家分享,可奈何好像一個初出茅廬的石匠,捧着這兩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在手中無從下手。

寫這篇文章其實就是爲了幫大家瞭解藝術作品那看似神祕的面紗。廣義的藝術太過寬泛,我就藉由最近看的藝公子所著的《大話西方藝術史》這本書,算是讓我藝術的海洋中有一個落腳的,可以入手的方向。我將通過簡要的篇幅介紹,主要以繪畫爲主幫大家構建西方藝術的認知框架,通過書中及我的理解,幫大家簡單的理解藝術是個怎麼回事。

首先藝術和美怎麼理解,我先分享一下個人的觀點,藝術有些像站在作者從他的角度通過各種媒介,展示出他的技藝、想法;美是通過自己接觸外界的感受產生共鳴,令其愉悅的感受。產生藝術的過程有一種發散的感覺,而接收到美,有一種發現、吸收的感覺。就好像一個畫家看到一幅美景畫了下來,他感受到了美,然後通過他的技藝他的想法,把他認爲的這個美定格畫了出來,他可以自己慢慢欣賞,或者令其他觀衆一起欣賞,而有的人從他的藝術作品中感受到了美感,而有的人則無感。感受到美的人,心情愉悅或感動,無感的人有多種因素,對自然風景無感、對作畫手法無感、因爲對藝術不瞭解排斥而無感等等很多原因。

可能有的讀者會說爲什麼不具體寫寫中國藝術,我只能說個人能力有限,只能從閱讀的書中分享一些內容,同時加入一些個人觀點與大家交流。後續讀到相關書籍我會再與大家分享。同時藝術是相通的,我們先從這裏入手,對藝術也會先有一個認知,以便我們後續更好的理解。這篇西方藝術簡史,我會以兩類文章發表,第一類是簡述,第二類對畫作的賞析更多一些。

19世紀考古學家在西班牙北部的洞窟中發現了距今兩三萬年前的壁畫,留存數量龐大,質量極高,這個洞窟的發現爲人們打開探索繪畫藝術起源的大門;那時候畫的都是什麼的?主要是野馬、野牛、野豬等等,各種姿態,這些遠古時期的人們相信,我畫下你,我就佔有你;我傷害你的畫像,也就間接傷害你。這就是關於藝術起源的“巫術說”,是學術界比較主流的觀點。其實有點像甄嬛傳裏面安陵容的扎小人。

法國拉斯科巖洞壁畫 兩萬年以上

然後隨着人們能夠使用工具,馴服動物,開荒種地,逐漸擺脫飢餓與兇險,自然所謂的文明萌芽逐漸生根發芽,主要就是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希臘神話的脈絡主要是神的起源、王位爭奪、宙斯情史三部分。這個其實是我們瞭解西方藝術的一個檻,因爲就像西方人不瞭解我們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造人、夸父追日一樣。其實就是少了解一些小故事。

古希臘文明(公元前800 年-公元前146 年)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西方有記載的文學、科技、藝術都是從古代希臘開始的。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詩歌、建築、科學、文學、戲劇、神話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其中最出名的是希臘三賢,即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在古希臘文學、藝術、哲學領域做出的非凡貢獻影響着世界範圍內的文學藝術發展方向。

而希臘神話其實簡單的說就是在一片混沌中誕生第一個神——大地之母蓋亞,然後她無性繁殖了海洋之神、天空之神和山脈之神。蓋亞和天空之神烏拉諾斯生了六男六女稱爲“十二泰坦”,天空之神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將其囚禁起來,蓋亞發現後很生氣,將一把鐮刀交給小兒子克洛諾斯,令其斬掉他爹的“小弟弟”,砍掉的二兩肉丟進海里,沒想到竟然和海水的泡沫起了化學反應,融合後誕生了女神維納斯。而小兒子克洛諾斯順勢登上王位,然後他害怕自己孩子也像他一樣被刺,把孩子都喫掉了,他的妻子是在看不下去,偷偷把最後一個孩子掉包成石頭,後來僥倖活下來的孩子就是-宙斯然後就是第三部分,宙斯後面各種拈花惹草。

《維納斯的誕生》 桑德羅·波提切利 1484-1486年

希伯來文明(約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世紀)

希伯來文明,是另一個西方文明的源頭,大約從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世紀。而其中的聖經,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1世紀。主要講了神與人類的七個約定。最出名的就是第一個伊甸約定的亞當夏娃偷喫禁果,和第三個諾亞之約的大水中的諾亞方舟。最後神發現人們都會犯各種錯誤,覺得人類不靠譜,派他的兒子也就是耶穌來了。

《創造亞當》 米開朗基羅 1508-1512年

古埃及文明(約公元前5450年—公元30年)

古埃及,那裏有一條尼羅河貫穿其中,每到7-10月都有氾濫一次,淹沒農田,摧毀房屋,無數人流離失所,洪水退去,土壤肥沃,然後豐收,所以他們的觀念是生命也可以這樣,死而復生得以延續,所以一堆木乃伊就這麼出現,相關電影也不少。更可笑的是後來隨着商人的包裝,木乃伊變成了一種藥材,在歐洲權貴圈中盛行,也不知當時死後被製成木乃伊的王公貴族們,有沒想到他們死後沒有復活,卻被喫掉了。然後提一下著名的貝聿銘建築設計大師在盧浮宮門前設計的玻璃金字塔。以前古埃及金字塔用來安置木乃伊和陪葬品,渴望的是生命的延續;到了20世紀,博物館用來陳列過去藝術品,期待的是藝術的永恆。如果瞭解到金字塔的意義,這個對應的類似藝術品的含義就大概清楚了。

玻璃金字塔 貝聿銘 1989年

每一個藝術作品都有着時代的意義,而那些比較出名的作品很多都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達了藝術家對新思想的迸發。直到今天,每當人們談到“美”的時候,都會不可避免地直接追溯到古希臘文明,尤其是那尊——斷臂維納斯,《米洛斯的維納斯》,它一直被視爲世界上最美地象徵。維納斯是愛與美地女神,雖然這尊雕像並不完整,但她所帶來地美感,沒有因爲這種殘缺而有絲毫地消減,反而讓我們可以更加全神貫注地欣賞她勻稱均衡地身體曲線。以肚臍爲分界線,身體上下長度爲0.618:1,腦袋和身體比例是1:8,無論那個角度都是最完美的黃金比例,也是人們常說的“九頭身”。早期古希臘人在雕刻會嚴格按照這個比例,他們開創性地定下這些數字,去幫助民衆認識美醜,這是人類認知地巨大進步。人們因爲有了這些制約地規範,才區別於其他生物。爲什麼古希臘在歷史上偉大,因爲他們建立了一種美的方程式。

再來看一個另一個原始時期的維納斯,大概在公元前28000年-25000年出土於奧地利,她與我們現代的審美完全不同,當時的人類只是在叢林中討生活的小族羣,只能拿木棍和猛獸搏鬥,對他們來說,生命的延續纔是最重要的。所以女性之美在於豐滿的肉體,最好肚子也很大,這樣暗示着肚子裏還有一個生命。這其實是當時的時代、地理環境和社會需求不同演變的。其實再回頭看這個斷臂維納斯,她基本是個平胸,同時還有肌肉線條和變窄的髖部,其實那個時候是青銅器時期,各個聯邦之間到處都是戰爭。把女性身體男性化,最後得到的是他們眼中完美的維納斯。美的標準在不斷變化,但人類對美的追求從未停止。

《米洛斯的維納斯》 亞歷山德羅斯 約公元2世紀末

《維綸道夫的維納斯》 約公元前2.8萬-公元前2.5萬年前

古羅馬(公元前753-1453年)

古羅馬日漸強大,最終取代了古希臘,但在文化上保持了古希臘的遺風。,古希臘創造美,古羅馬承接下來,其藝術作品有大家所知曉的古羅馬鬥獸場,凱旋門等,古羅馬征戰四方的馬蹄將其藝術帶到歐洲各個角落,發揚光大。

古羅馬鬥獸場

中世紀(476年-1453年)

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終於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古羅馬時期的基督教慢慢從猶太教的異端發展成爲羅馬帝國的國教,西方藝術也從此走上了爲基督教服務的道路。陷入長達1000年的的灰暗藝術史,中世紀藝術教廷文化,藝術作品更多的目的是傳播教義。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叫《麪包和魚的奇蹟》。講的是耶穌用5個麪包和2條魚變出無窮無盡的食物,餵飽了5000個辛苦勞作的男人。

《麪包和魚的奇蹟》鑲嵌畫

在基督教教義中規定:禁止偶像崇拜。神存在於萬物中,你可以感受他,但不能窺探他,所以不允許把神的形象畫出來。既要具體形象宣傳教義,又不允許在教義中有逼真的畫像,折中的辦法就是把人物畫呆板一些,重點是讓民衆感受神的偉大,而不是畫作是否優秀。

直到一位名爲喬託的藝術家出現,打破了這個局面。在意大利的帕多瓦阿雷納教堂,喬託創作了30多幅壁畫。他使用了一種“短縮法”的技巧,並注重對光線的把握,在適當的地方加上陰影,營造出空間層次感。比如這這幅《金門之會》,喬託讓城門佔了畫面的一半以上的位置,還畫出了城門外、城門及城門內三層空間。從此以後,西方繪畫創作開始有了明顯的體積感、空間縱深感和透視意識。

《金門之會》 喬託 1303-1305年

而他最偉大的貢獻在於他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哀悼基督》是喬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讓中世紀畫中人物第一次有了表情。這個故事講的是:猶大背叛了耶穌之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死去。面對至親的離世,每個人都會悲痛欲絕,神和凡人都不例外,他們圍在耶穌身邊,都露出痛苦的神情。在他看來,神和人都有喜怒哀樂。從此他把注意力從神的威嚴感轉移到對畫中人物情感的表達。

《哀悼基督》 喬託 約1305年

他的“短縮法”漸漸發展爲後來的“透視法”,他讓藝術突破了當時的宗教限制,轉而關注人的情感和思想。自喬托起,西方繪畫將目光重新投向人性美好和自然的魅力。宗教和神權逐漸被削弱,人們關注點從“神”回到“人”身上,真實的情感得到表達,美的作品才紛紛得以湧現。

文藝復興時期(約1350年到1600年)

文藝復興,最出名的便是文藝復興三傑。有後人在評論“文藝復興三傑”時說:“達芬奇畫出了人的神祕,米開朗基羅雕刻出了人的強壯,而拉斐爾畫出了人的美麗。文藝復興篇章就放在第二類文章帶些作品賞析去寫吧。

《雅典學派》 拉斐爾 1510-1511年(古典)

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

洛可可時期(1715年-1780年)

接下來便是到了巴洛克藝術(1600年-1750年),巴洛克一詞最初是用在建築上,有格調的奢華及動感。其始終圍繞着宗教與權力展開,教堂建得富麗堂皇,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花重金建的凡爾賽宮,便是巴洛克藝術最鼎盛的時期。隨着路易十四死後,貴族們紛紛離開凡爾賽宮,但他們的腦子裏早已被紙醉金迷的生活給浸透了。所以精美到有些頹靡的洛可可風格應運而生。當然在這裏解釋一下,每個時代的藝術風格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我個人對每個時代的藝術風格沒有偏向,更多隻是闡述。

《宮娥》 委拉斯開1656-1657年(巴洛克)

《蓬皮杜夫人肖像》布歇 1756年(洛可可)

新古典時期(約1789年-1825年)

盛極必衰,資產階級的革命家實在看不下去這些貴族的德行。法國大革命開始後,革命派藝術家又重新撿起波瀾壯闊的古典審美,曾經用來歌頌宗教英雄的戲劇感畫風此時被拿來渲染革命英雄,這便是新古典主義了。

《大宮女》安格爾 1814年

追求平衡、正確、理性的美的新古典主義在歐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推崇。但物極必反,漸漸有人反思:情感和想象力難道不重要嗎?這種反思帶來了極具詩意的思潮——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時期(約1790年至1910年)

當時的法國,革命與復辟交替進行。在動盪的情況下,出現了浪漫主義。“浪漫”英文“Romantic”,它的詞根是“Roma”。沒錯,“浪漫”與古羅馬有關。浪漫主義其實是一種激情。法國種種災難與黑暗,成爲這種美學觀念的土壤。浪漫主義用一種虛實結合、真實而誇張的方式表達對現實的關懷。

它關心的是生命遇到重大災難和危機的時刻,是人的內心。生命被壓迫得越厲害,反抗意識就越強,情緒反映就越強烈。這就是浪漫主義的表現基準。

《自由引導人民》 德拉克洛瓦 1830年

現實主義時期(約1848年-1910年)

1855年5月,法國巴黎正在舉辦一場世界名畫博覽會,各地遊客慕名而來,現場熱鬧非凡。那裏有個畫家在旁邊搭了個棚子拉了個橫幅,上面寫着“現實主義”:庫爾貝,他的40件作品展覽。他的作品幾乎都是他親眼看到的,從而對當時的社會帶有他個人所秉承的一種批判。

《碎石工》庫爾貝 1849-1850年

文藝復興開始,一直到庫爾貝出現之前,藝術作品題材幾乎沒有太大變動,神話和宗教始終是被廣泛描繪的主題。但從庫爾貝開始,藝術不在是故事的藝術,而是現實的藝術。正如法國評論家所說:“沒有庫爾貝,就沒有馬奈;沒有馬奈,便沒有印象派”。

因爲他,後世的藝術家不再把眼光望向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開始真正用心去觀察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印象派(約1860年-1890年)

後印象派(1890年-1920年)

印象派的誕生是藝術家馬奈從具體的光影轉變爲更加純粹的光影效果,對於光和色彩的處理上開啓了新的方向。弱化事物的輪廓與細節,用大面積的鮮豔顏色來營造陽光下明亮世界,這一點對後來的印象派來說非常重要。受馬奈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大自然,去感受他們看到的五彩斑斕的世界。當然也包括後來莫奈的《睡蓮》、《日出·印象》等作品,後印象派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

《日出·印象》 莫奈 1872年

《花瓶裏的十二朵向日葵》 梵高 1889年

而在這其中文明開始不斷的前進,人人都向往大城市,畫家高更卻一直向後退,去往接近原始的部落,在這裏,高更找到了一直追求的東西——一種沒有經過規則和文明束縛的生命力。得以讓人們用抽離的眼光來反觀自己。他走的艱難,在他之後,表現主義、野獸派(1880年-1900年)都受到他的影響,開始在繪畫上挖掘人內心的衝動和生命力,讓藝術呈現出全新的樣式。毛姆把高更的故事寫成了一本著名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人人都在看着地上的六便士時,總要有人先抬頭,看到月亮。

20世紀前後,從“後印象派”開始,西方現代藝術雛形逐漸顯現。人們開始探究藝術的老底:藝術究竟是什麼?它曾服務於各種目的,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始終指向人類文明的高處,代表着高雅和美好。不過醜的東西和可怕的東西有時好像能帶來更大的震撼,甚至比表面的美要更深刻,值得玩味。同時20世紀也開始各種流派的同時爭相登臺,藝術風格彷彿隨着思想的解放,統稱爲現代主義。

現代藝術時期(約1905年-1980年)

立體主義時期(1907年-1914年)

表現主義時期(1905年-1920年)

超現實主義時期(1924年-1939年)

比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描繪的便是一場大屠殺,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動用空軍大規模轟炸不設防的平民城市。畫面色彩單調,但他用誇張的畫面,更有衝擊性的表現殘暴、恐怖、痛苦、絕望和死亡。

《格爾尼卡》 畢加索 1937年

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爲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以許多的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將其置於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爲完整的形象。

美是藝術創作的主流,但現在“醜”也不再被主流藝術拒之門外。美的東西直接取悅人的感官,令人愉悅。醜則相反,它會刺痛感官,讓人不得不去追問:爲什麼會這樣?

後續的表現主義,更多的要捕捉到感情、情緒這種虛無的東西。形式與內容均服務於情感表達與社會反思。比如蒙克創作的《吶喊》。

《吶喊》 蒙克 1893年

還有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達利。剛接觸這類作品,往往覺得迷霧重重,也許我們的認識始終有一定的侷限,無法完全瞭解畫家的意圖,可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欣賞,去感受,去不斷地探索,一次又一次地獲得對世界的新感知。

《記憶的永恆》 達利 1931年

超現實主義它強調藝術家超越現實世界的侷限,通過表現夢境、幻想、幻覺和超自然現象等非理性元素,以創造一個獨特的、超越現實的世界。這種不受理性和道德觀念束縛的美學觀念,拓寬了美術表現領域,使藝術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幻想力並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創作,創造畫境。其強調矛盾和衝突的存在。藝術家試圖通過將矛盾的事物融合創造出獨特、令人印象深刻和違反常理的藝術作品。

西方藝術發展到20世紀以後,讓人們眼花繚亂,不管是看似在畫布上隨便畫了幾幅還是雜亂無章的線條,甚至是一個貼了膠帶的香蕉。藝術的邊界在一直被拓寬。

其實整體看下來。古希臘的靈動、古羅馬的靜穆、中世紀的呆板、文藝復興的真實、巴洛克的華麗、洛可可的纖巧、新古典的理性、浪漫主義的激情、現實主義的批判、印象派的主觀、現代藝術的多元、當代藝術(1990年-至今)的發展。藝術一直在隨着時代的推進,在當下特定的環境下,產生新的思想,藝術家們通過他們的理解去變革、表達。而我希望以自己的文章,以及一些淺顯的理解,把些許知識留給大家,並能讓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樂趣。畢竟藝術源於生活。讓大家能在生活中,時不時的找到能令自己感動的那個瞬間。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藝術也好、美也好,都沒有標準答案,就好像你和兩個朋友去逛公園,看到一棵筆直又高聳的樹,你因爲它筆直且高聳而感到美,感性的朋友a則看到那枝椏上抽出綠色的新芽,他看到新生命的誕生而感到美,抽象的朋友b則沉浸在它好像一根金箍棒,腦內已經在模擬着再大些,再大些,能不能捅破天(前段時間打黑悟空遊戲,正好有一天逛公園,看到一棵筆直的,超級高的樹,就想着長長長)。衆多的藝術作品或者生活中的藝術,你接收到了他們想要傳遞的信息,你和藝術之間便有了溝通,甚至可以理解爲掌握了一門外語。總之我想表達的是,美沒有標準答案,藝術也沒有,只要令你開心愉悅、甚至是傷感只要觸動了你的情緒而你沒有特別排斥的感受,那就是這個藝術被你看到的意義。

後續會從文藝復興開始,挑着寫一些畫的理解,和那些時代所發生的事情,與大家分享。寫這些內容可能愛看的人不多,可我就是想分享給大家,總感覺你學會了欣賞美、欣賞藝術,你的生活也會多那麼一些色彩。希望對有些人能有一些幫助就可以了。

最後,感謝讀者,希望大家開心快樂,生活順心,工作順利。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