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了解艺术吧(西方绘画篇)-《大话西方艺术史》读书笔记

本篇主要写书本《大话西方艺术史》的简述概要,帮助大家如何去理解艺术。

我脑海里经常会有美与艺术这些词在脑海里反复地碰撞纠缠在一起。我想简单明了的给大家分享,可奈何好像一个初出茅庐的石匠,捧着这两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在手中无从下手。

写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为了帮大家了解艺术作品那看似神秘的面纱。广义的艺术太过宽泛,我就借由最近看的艺公子所著的《大话西方艺术史》这本书,算是让我艺术的海洋中有一个落脚的,可以入手的方向。我将通过简要的篇幅介绍,主要以绘画为主帮大家构建西方艺术的认知框架,通过书中及我的理解,帮大家简单的理解艺术是个怎么回事。

首先艺术和美怎么理解,我先分享一下个人的观点,艺术有些像站在作者从他的角度通过各种媒介,展示出他的技艺、想法;美是通过自己接触外界的感受产生共鸣,令其愉悦的感受。产生艺术的过程有一种发散的感觉,而接收到美,有一种发现、吸收的感觉。就好像一个画家看到一幅美景画了下来,他感受到了美,然后通过他的技艺他的想法,把他认为的这个美定格画了出来,他可以自己慢慢欣赏,或者令其他观众一起欣赏,而有的人从他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了美感,而有的人则无感。感受到美的人,心情愉悦或感动,无感的人有多种因素,对自然风景无感、对作画手法无感、因为对艺术不了解排斥而无感等等很多原因。

可能有的读者会说为什么不具体写写中国艺术,我只能说个人能力有限,只能从阅读的书中分享一些内容,同时加入一些个人观点与大家交流。后续读到相关书籍我会再与大家分享。同时艺术是相通的,我们先从这里入手,对艺术也会先有一个认知,以便我们后续更好的理解。这篇西方艺术简史,我会以两类文章发表,第一类是简述,第二类对画作的赏析更多一些。

19世纪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北部的洞窟中发现了距今两三万年前的壁画,留存数量庞大,质量极高,这个洞窟的发现为人们打开探索绘画艺术起源的大门;那时候画的都是什么的?主要是野马、野牛、野猪等等,各种姿态,这些远古时期的人们相信,我画下你,我就占有你;我伤害你的画像,也就间接伤害你。这就是关于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是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其实有点像甄嬛传里面安陵容的扎小人。

法国拉斯科岩洞壁画 两万年以上

然后随着人们能够使用工具,驯服动物,开荒种地,逐渐摆脱饥饿与凶险,自然所谓的文明萌芽逐渐生根发芽,主要就是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希腊神话的脉络主要是神的起源、王位争夺、宙斯情史三部分。这个其实是我们了解西方艺术的一个槛,因为就像西方人不了解我们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夸父追日一样。其实就是少了解一些小故事。

古希腊文明(公元前800 年-公元前146 年)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诗歌、建筑、科学、文学、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其中最出名的是希腊三贤,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在古希腊文学、艺术、哲学领域做出的非凡贡献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艺术发展方向。

而希腊神话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在一片混沌中诞生第一个神——大地之母盖亚,然后她无性繁殖了海洋之神、天空之神和山脉之神。盖亚和天空之神乌拉诺斯生了六男六女称为“十二泰坦”,天空之神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将其囚禁起来,盖亚发现后很生气,将一把镰刀交给小儿子克洛诺斯,令其斩掉他爹的“小弟弟”,砍掉的二两肉丢进海里,没想到竟然和海水的泡沫起了化学反应,融合后诞生了女神维纳斯。而小儿子克洛诺斯顺势登上王位,然后他害怕自己孩子也像他一样被刺,把孩子都吃掉了,他的妻子是在看不下去,偷偷把最后一个孩子掉包成石头,后来侥幸活下来的孩子就是-宙斯然后就是第三部分,宙斯后面各种拈花惹草。

《维纳斯的诞生》 桑德罗·波提切利 1484-1486年

希伯来文明(约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世纪)

希伯来文明,是另一个西方文明的源头,大约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世纪。而其中的圣经,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世纪。主要讲了神与人类的七个约定。最出名的就是第一个伊甸约定的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和第三个诺亚之约的大水中的诺亚方舟。最后神发现人们都会犯各种错误,觉得人类不靠谱,派他的儿子也就是耶稣来了。

《创造亚当》 米开朗基罗 1508-1512年

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5450年—公元30年)

古埃及,那里有一条尼罗河贯穿其中,每到7-10月都有泛滥一次,淹没农田,摧毁房屋,无数人流离失所,洪水退去,土壤肥沃,然后丰收,所以他们的观念是生命也可以这样,死而复生得以延续,所以一堆木乃伊就这么出现,相关电影也不少。更可笑的是后来随着商人的包装,木乃伊变成了一种药材,在欧洲权贵圈中盛行,也不知当时死后被制成木乃伊的王公贵族们,有没想到他们死后没有复活,却被吃掉了。然后提一下著名的贝聿铭建筑设计大师在卢浮宫门前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以前古埃及金字塔用来安置木乃伊和陪葬品,渴望的是生命的延续;到了20世纪,博物馆用来陈列过去艺术品,期待的是艺术的永恒。如果了解到金字塔的意义,这个对应的类似艺术品的含义就大概清楚了。

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 1989年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有着时代的意义,而那些比较出名的作品很多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达了艺术家对新思想的迸发。直到今天,每当人们谈到“美”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地直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尤其是那尊——断臂维纳斯,《米洛斯的维纳斯》,它一直被视为世界上最美地象征。维纳斯是爱与美地女神,虽然这尊雕像并不完整,但她所带来地美感,没有因为这种残缺而有丝毫地消减,反而让我们可以更加全神贯注地欣赏她匀称均衡地身体曲线。以肚脐为分界线,身体上下长度为0.618:1,脑袋和身体比例是1:8,无论那个角度都是最完美的黄金比例,也是人们常说的“九头身”。早期古希腊人在雕刻会严格按照这个比例,他们开创性地定下这些数字,去帮助民众认识美丑,这是人类认知地巨大进步。人们因为有了这些制约地规范,才区别于其他生物。为什么古希腊在历史上伟大,因为他们建立了一种美的方程式。

再来看一个另一个原始时期的维纳斯,大概在公元前28000年-25000年出土于奥地利,她与我们现代的审美完全不同,当时的人类只是在丛林中讨生活的小族群,只能拿木棍和猛兽搏斗,对他们来说,生命的延续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女性之美在于丰满的肉体,最好肚子也很大,这样暗示着肚子里还有一个生命。这其实是当时的时代、地理环境和社会需求不同演变的。其实再回头看这个断臂维纳斯,她基本是个平胸,同时还有肌肉线条和变窄的髋部,其实那个时候是青铜器时期,各个联邦之间到处都是战争。把女性身体男性化,最后得到的是他们眼中完美的维纳斯。美的标准在不断变化,但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

《米洛斯的维纳斯》 亚历山德罗斯 约公元2世纪末

《维纶道夫的维纳斯》 约公元前2.8万-公元前2.5万年前

古罗马(公元前753-1453年)

古罗马日渐强大,最终取代了古希腊,但在文化上保持了古希腊的遗风。,古希腊创造美,古罗马承接下来,其艺术作品有大家所知晓的古罗马斗兽场,凯旋门等,古罗马征战四方的马蹄将其艺术带到欧洲各个角落,发扬光大。

古罗马斗兽场

中世纪(476年-1453年)

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慢慢从犹太教的异端发展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西方艺术也从此走上了为基督教服务的道路。陷入长达1000年的的灰暗艺术史,中世纪艺术教廷文化,艺术作品更多的目的是传播教义。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叫《面包和鱼的奇迹》。讲的是耶稣用5个面包和2条鱼变出无穷无尽的食物,喂饱了5000个辛苦劳作的男人。

《面包和鱼的奇迹》镶嵌画

在基督教教义中规定:禁止偶像崇拜。神存在于万物中,你可以感受他,但不能窥探他,所以不允许把神的形象画出来。既要具体形象宣传教义,又不允许在教义中有逼真的画像,折中的办法就是把人物画呆板一些,重点是让民众感受神的伟大,而不是画作是否优秀。

直到一位名为乔托的艺术家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在意大利的帕多瓦阿雷纳教堂,乔托创作了30多幅壁画。他使用了一种“短缩法”的技巧,并注重对光线的把握,在适当的地方加上阴影,营造出空间层次感。比如这这幅《金门之会》,乔托让城门占了画面的一半以上的位置,还画出了城门外、城门及城门内三层空间。从此以后,西方绘画创作开始有了明显的体积感、空间纵深感和透视意识。

《金门之会》 乔托 1303-1305年

而他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哀悼基督》是乔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让中世纪画中人物第一次有了表情。这个故事讲的是:犹大背叛了耶稣之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死去。面对至亲的离世,每个人都会悲痛欲绝,神和凡人都不例外,他们围在耶稣身边,都露出痛苦的神情。在他看来,神和人都有喜怒哀乐。从此他把注意力从神的威严感转移到对画中人物情感的表达。

《哀悼基督》 乔托 约1305年

他的“短缩法”渐渐发展为后来的“透视法”,他让艺术突破了当时的宗教限制,转而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自乔托起,西方绘画将目光重新投向人性美好和自然的魅力。宗教和神权逐渐被削弱,人们关注点从“神”回到“人”身上,真实的情感得到表达,美的作品才纷纷得以涌现。

文艺复兴时期(约1350年到1600年)

文艺复兴,最出名的便是文艺复兴三杰。有后人在评论“文艺复兴三杰”时说:“达芬奇画出了人的神秘,米开朗基罗雕刻出了人的强壮,而拉斐尔画出了人的美丽。文艺复兴篇章就放在第二类文章带些作品赏析去写吧。

《雅典学派》 拉斐尔 1510-1511年(古典)

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

洛可可时期(1715年-1780年)

接下来便是到了巴洛克艺术(1600年-1750年),巴洛克一词最初是用在建筑上,有格调的奢华及动感。其始终围绕着宗教与权力展开,教堂建得富丽堂皇,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花重金建的凡尔赛宫,便是巴洛克艺术最鼎盛的时期。随着路易十四死后,贵族们纷纷离开凡尔赛宫,但他们的脑子里早已被纸醉金迷的生活给浸透了。所以精美到有些颓靡的洛可可风格应运而生。当然在这里解释一下,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个人对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没有偏向,更多只是阐述。

《宫娥》 委拉斯开1656-1657年(巴洛克)

《蓬皮杜夫人肖像》布歇 1756年(洛可可)

新古典时期(约1789年-1825年)

盛极必衰,资产阶级的革命家实在看不下去这些贵族的德行。法国大革命开始后,革命派艺术家又重新捡起波澜壮阔的古典审美,曾经用来歌颂宗教英雄的戏剧感画风此时被拿来渲染革命英雄,这便是新古典主义了。

《大宫女》安格尔 1814年

追求平衡、正确、理性的美的新古典主义在欧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崇。但物极必反,渐渐有人反思:情感和想象力难道不重要吗?这种反思带来了极具诗意的思潮——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时期(约1790年至1910年)

当时的法国,革命与复辟交替进行。在动荡的情况下,出现了浪漫主义。“浪漫”英文“Romantic”,它的词根是“Roma”。没错,“浪漫”与古罗马有关。浪漫主义其实是一种激情。法国种种灾难与黑暗,成为这种美学观念的土壤。浪漫主义用一种虚实结合、真实而夸张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关怀。

它关心的是生命遇到重大灾难和危机的时刻,是人的内心。生命被压迫得越厉害,反抗意识就越强,情绪反映就越强烈。这就是浪漫主义的表现基准。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 1830年

现实主义时期(约1848年-1910年)

1855年5月,法国巴黎正在举办一场世界名画博览会,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现场热闹非凡。那里有个画家在旁边搭了个棚子拉了个横幅,上面写着“现实主义”:库尔贝,他的40件作品展览。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他亲眼看到的,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带有他个人所秉承的一种批判。

《碎石工》库尔贝 1849-1850年

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库尔贝出现之前,艺术作品题材几乎没有太大变动,神话和宗教始终是被广泛描绘的主题。但从库尔贝开始,艺术不在是故事的艺术,而是现实的艺术。正如法国评论家所说:“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派”。

因为他,后世的艺术家不再把眼光望向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开始真正用心去观察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印象派(约1860年-1890年)

后印象派(1890年-1920年)

印象派的诞生是艺术家马奈从具体的光影转变为更加纯粹的光影效果,对于光和色彩的处理上开启了新的方向。弱化事物的轮廓与细节,用大面积的鲜艳颜色来营造阳光下明亮世界,这一点对后来的印象派来说非常重要。受马奈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大自然,去感受他们看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当然也包括后来莫奈的《睡莲》、《日出·印象》等作品,后印象派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

《日出·印象》 莫奈 1872年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梵高 1889年

而在这其中文明开始不断的前进,人人都向往大城市,画家高更却一直向后退,去往接近原始的部落,在这里,高更找到了一直追求的东西——一种没有经过规则和文明束缚的生命力。得以让人们用抽离的眼光来反观自己。他走的艰难,在他之后,表现主义、野兽派(1880年-1900年)都受到他的影响,开始在绘画上挖掘人内心的冲动和生命力,让艺术呈现出全新的样式。毛姆把高更的故事写成了一本著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人人都在看着地上的六便士时,总要有人先抬头,看到月亮。

20世纪前后,从“后印象派”开始,西方现代艺术雏形逐渐显现。人们开始探究艺术的老底:艺术究竟是什么?它曾服务于各种目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指向人类文明的高处,代表着高雅和美好。不过丑的东西和可怕的东西有时好像能带来更大的震撼,甚至比表面的美要更深刻,值得玩味。同时20世纪也开始各种流派的同时争相登台,艺术风格仿佛随着思想的解放,统称为现代主义。

现代艺术时期(约1905年-1980年)

立体主义时期(1907年-1914年)

表现主义时期(1905年-1920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1924年-1939年)

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描绘的便是一场大屠杀,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动用空军大规模轰炸不设防的平民城市。画面色彩单调,但他用夸张的画面,更有冲击性的表现残暴、恐怖、痛苦、绝望和死亡。

《格尔尼卡》 毕加索 1937年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美是艺术创作的主流,但现在“丑”也不再被主流艺术拒之门外。美的东西直接取悦人的感官,令人愉悦。丑则相反,它会刺痛感官,让人不得不去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后续的表现主义,更多的要捕捉到感情、情绪这种虚无的东西。形式与内容均服务于情感表达与社会反思。比如蒙克创作的《呐喊》。

《呐喊》 蒙克 1893年

还有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达利。刚接触这类作品,往往觉得迷雾重重,也许我们的认识始终有一定的局限,无法完全了解画家的意图,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欣赏,去感受,去不断地探索,一次又一次地获得对世界的新感知。

《记忆的永恒》 达利 1931年

超现实主义它强调艺术家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通过表现梦境、幻想、幻觉和超自然现象等非理性元素,以创造一个独特的、超越现实的世界。这种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束缚的美学观念,拓宽了美术表现领域,使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幻想力并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创作,创造画境。其强调矛盾和冲突的存在。艺术家试图通过将矛盾的事物融合创造出独特、令人印象深刻和违反常理的艺术作品。

西方艺术发展到20世纪以后,让人们眼花缭乱,不管是看似在画布上随便画了几幅还是杂乱无章的线条,甚至是一个贴了胶带的香蕉。艺术的边界在一直被拓宽。

其实整体看下来。古希腊的灵动、古罗马的静穆、中世纪的呆板、文艺复兴的真实、巴洛克的华丽、洛可可的纤巧、新古典的理性、浪漫主义的激情、现实主义的批判、印象派的主观、现代艺术的多元、当代艺术(1990年-至今)的发展。艺术一直在随着时代的推进,在当下特定的环境下,产生新的思想,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理解去变革、表达。而我希望以自己的文章,以及一些浅显的理解,把些许知识留给大家,并能让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一些乐趣。毕竟艺术源于生活。让大家能在生活中,时不时的找到能令自己感动的那个瞬间。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也好、美也好,都没有标准答案,就好像你和两个朋友去逛公园,看到一棵笔直又高耸的树,你因为它笔直且高耸而感到美,感性的朋友a则看到那枝桠上抽出绿色的新芽,他看到新生命的诞生而感到美,抽象的朋友b则沉浸在它好像一根金箍棒,脑内已经在模拟着再大些,再大些,能不能捅破天(前段时间打黑悟空游戏,正好有一天逛公园,看到一棵笔直的,超级高的树,就想着长长长)。众多的艺术作品或者生活中的艺术,你接收到了他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你和艺术之间便有了沟通,甚至可以理解为掌握了一门外语。总之我想表达的是,美没有标准答案,艺术也没有,只要令你开心愉悦、甚至是伤感只要触动了你的情绪而你没有特别排斥的感受,那就是这个艺术被你看到的意义。

后续会从文艺复兴开始,挑着写一些画的理解,和那些时代所发生的事情,与大家分享。写这些内容可能爱看的人不多,可我就是想分享给大家,总感觉你学会了欣赏美、欣赏艺术,你的生活也会多那么一些色彩。希望对有些人能有一些帮助就可以了。

最后,感谢读者,希望大家开心快乐,生活顺心,工作顺利。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