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唐僧,多數人腦海裏立刻會跳出《西遊記》裏那個身着錦襴袈裟、遇險便呼悟空救我的懦弱形象,彷彿全靠三個神通廣大的徒弟護持,才勉強走完取經路。
一人通關西遊副本,從大唐偷渡
貧僧自東土大唐偷渡而來
公元 602 年,陳禕(玄奘法名)生於洛陽一戶普通人家,命運卻早早對他露出獠牙 ——4 歲喪母、10 歲喪父,孤苦無依的他只能投奔早已出家的二哥,住進了淨土寺。
寺廟的晨鐘暮鼓裏,小陳禕展現出驚人的天賦:聽老和尚念一遍《金剛經》便能一字不差背出,看師兄們辯經時,年幼的他插言幾句便能點出關鍵。
這份聰慧讓他贏得洛陽神童僧的名號,13 歲時雖因年齡不夠被拒,卻憑悟性超羣的口碑被破格錄取,正式披上袈裟,開啓求法之路。
貞觀元年的長安,正是大唐初興的繁華模樣,可玄奘的心卻被一團迷霧籠罩。
他走遍長安各大佛寺,聽不同高僧講解佛經,卻發現有人說衆生皆可成佛,有人卻稱唯有精英能得解脫;
有的經文強調因果輪迴,有的卻主張即時涅槃 —— 矛盾的解讀像一把把鈍刀,反覆割着他求法的初心。
必須去佛教的源頭看看,那裏一定有真經!一個堅定的念頭在他心中生根:遠赴古印度,前往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
可彼時的大唐剛從戰亂中恢復,人口是立國之本,官府對出境管控極嚴。
玄奘一次次遞交通關文牒申請,得到的只有冰冷的不準二字。
他在長安客棧枯坐數月,直到貞觀三年,一場大饑荒席捲天下 —— 朝廷爲讓百姓求生,不得不放寬人口流動限制。
玄奘攥緊破舊的僧衣,做了個驚世駭俗的決定:偷渡西行。
離開長安後,途經涼州時,守城士兵盤查森嚴,他只能白天躲在寺廟講經掩人耳目,夜裏藉着月光往西域潛行;
混進一支西域商隊逃出涼州,卻在玉門關被官兵按在地上:你就是那個要偷渡去印度的玄奘?
審訊室裏,玄奘看着桌上的抓捕文書,想起師父不打妄語的教誨,咬着牙坦然承認:我是玄奘,只爲求法西行。
幸運的是,審訊他的官員李昌是虔誠佛教徒,不僅撕毀文書,還塞給他人乾糧,指引他逃往能通往西域的塔爾寺 —— 這座寺廟,
塔爾寺
後來被《西遊記》作者演繹成了五指山,只是困住玄奘的從不是山石,而是世俗規則;
救他的也不是孫悟空,而是陌生人的善意。
先有塔,後爾有寺”——塔爾寺
悟空舉棒嗔唐僧
離開塔爾寺後,玄奘遇到了第一個徒弟 —— 商人石盤陀。
這個滿臉絡腮鬍、尖耳猴腮的漢子,捧着一錠銀子跪在他面前:法師,求您給我受戒,我陪您去印度!
玄奘見他心誠,便爲他主持了受戒儀式。
可走了沒幾天,石盤陀的腳步越來越沉,夜裏竟舉着刀站在玄奘面前,眼裏滿是掙扎:法師,您是偷渡犯,我若陪您走,全家都會被處死…… 玄奘閉上眼輕聲說:你走吧,我不怪你。
最終,石盤陀扔下刀策馬離去,玄奘從此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只剩一匹老馬相伴。
當他走進莫賀延磧 —— 那片被當地人稱爲死亡之海的八百里沙海時,真正的絕境才拉開序幕。
第一天還能靠水壺裏的水勉強前行,第二天水壺卻不慎打翻,水瞬間被黃沙吸乾,連痕跡都沒留下。
接下來的四天五夜,他沒喝一口水、沒喫一口飯,滾燙的黃沙燙穿鞋底,腳底板磨出血泡,沙子嵌進傷口,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他曾看見遠處的海市蜃樓:碧綠的湖水、掛滿果子的樹,可奔過去只摸到一片滾燙的黃沙;
好幾次栽倒在沙地上,想就這樣死在求法路上也好,可耳邊總響起李昌的叮囑法師要去求真經啊,
便咬着牙爬起來,牽着老馬念着寧向西天一死,不願東土一生繼續前行。
第五天夜裏,一陣冷風將他吹醒,老馬突然掙脫繮繩朝着一個方向嘶鳴奔跑。
玄奘跟在後面,沒跑幾步就聽見嘩啦的水聲 —— 是野馬泉!他撲到泉邊捧着水往嘴裏灌,眼淚混着泉水流下:原來,連老馬都在幫他活下去。
走出沙海,更險的難關還在後面。烽火臺的守軍發現了他,羽箭嗖嗖射在腳邊,校尉王祥拿着刀質問:你不怕死嗎?
玄奘挺直腰板:我怕的是得不到真經,從不怕死。
王祥盯着他看了半晌,突然把刀扔在地上:我也是信佛的,送你一匹好馬,快走吧,別讓其他人看見。
翻越雪山時,玄奘才懂什麼是人間煉獄。山頂寒風像刀子刮臉,雪花灌進衣領凍得人渾身僵硬,
同行的 25 個隨從(高昌國王麴文泰所派),有的被雪崩埋住只露一隻手,有的腳滑掉進萬丈深淵連慘叫聲都被風雪吞沒。
玄奘趴在雪地上往下看,深淵裏堆滿千年不化的白骨,他閉上眼睛默唸阿彌陀佛,爬起來繼續往上走。
最終,這 25 人裏只有 3 個跟着他走到了印度。
途中遇劫匪那次更驚險:一羣蒙面人把他們圍在山谷裏,搶完財物還要殺人滅口。就在刀要落在玄奘頭上時,劫匪們卻因分贓不均吵得大打出手,最後四散而去。
同行路人哭着抱怨財物盡失,玄奘卻站起來長嘯:珍寶之中唯命最貴!我們活着,就比什麼都強!風把他的聲音傳得很遠,也吹散了衆人的絕望。
我辯的就是真經
當玄奘終於爬到那爛陀寺門口時,幾乎耗盡了所有力氣。
這座古印度最有名的佛教學府,有幾千名僧人、幾百座佛塔,他最想見的,是 103 歲的戒賢法師 —— 佛教界的活菩薩。
可剛到寺門就聽說,戒賢法師重病纏身,疼得連牀都下不了,甚至想過自殺。就在玄奘失望之際,寺裏僧人跑來告訴他:戒賢大師要見您!
走進禪房,玄奘看見戒賢法師躺在牀上,眼裏卻閃着光。
老人握着他的手說:前些天我夢見三個騎白象的聖賢,說東土有位僧人要來,你把畢生所學傳給他,病就會好。
現在你來了,我的病真的輕了!
接下來的五年,玄奘成了那爛陀寺最勤奮的學生:每天只睡三個時辰,其餘時間都在藏經閣讀經,油燈熬紅了眼睛,手指翻書翻出繭子。
很快,他就能用梵語與高僧辯經,甚至能指出藏經閣裏經文的錯誤,寺裏僧人都驚歎:這個東土和尚,比我們還懂佛法!
古印度的辯經堪稱生死戰場:失敗者要麼被趕出寺廟,要麼當場自盡。
玄奘第一次參加辯經時,舉着自己寫的講稿站在衆人面前:若有人能駁倒這裏面的任何一個字,我願把頭顱獻給 TA!
話音落下,全場鴉雀無聲。接下來的十八天,每天都有高僧挑戰,卻沒人能說出一句反駁的話。最後,主持辯經的長老對着玄奘鞠躬:您是解脫天,是我們的智慧明燈!
後來,印度最強大的戒日王爲玄奘舉辦無遮大會 —— 全印度 3000 多名高僧、學者齊聚,各國國王都來圍觀。
玄奘作爲論主坐在高臺上講經,從日出講到日落。有位南方高僧準備了幾十條反駁理由,剛開口說第一條,就被玄奘問得啞口無言。
十八天大會結束,沒人能駁倒他,戒日王親自爲他披上金袈裟,全場高呼大乘天(意爲大乘佛教的天)—— 在佛陀的故鄉,這位東土僧人成了最受尊敬的智者。
撒馬爾罕國王聽說他的名聲,派人將他請去。國王本信仰拜火教,聽玄奘講了一夜慈悲爲懷,第二天就下令全國信佛教;
高昌國王麴文泰更想留他當國師,許諾金山銀山、良田千畝,玄奘卻拒絕:我要回大唐,把真經帶給同胞。
麴文泰急了,把他關在宮裏,玄奘便以絕食抗爭 —— 三天三夜沒喫東西,眼看就要餓死,麴文泰的母親哭着求情:放法師走吧!
最終,麴文泰不僅放行,還與玄奘結拜爲兄弟,派 25 個隨從(回首上文)、幾十匹駱駝,帶着足夠二十年用的財物送他西行,還親筆給沿途各國國王寫信:這是我弟弟玄奘,你們要幫他!
那時的玄奘在印度已是聖僧:信徒爭着摸他的袈裟,連他穿的麻鞋都被供奉起來。可他始終沒忘初心:我是大唐的僧人,要回家。
公元 645 年,他帶着 657 部佛經、156 尊佛像、數百粒佛舍利,牽着那匹陪他走了五萬裏的老馬,終於回到了長安。
靈山經卷馱東土,長安百姓迎聖僧
長安百姓聽說玄奘歸來,從城門到寺廟擠滿了人:有人扔鮮花,有人喊聖僧,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親自出城迎接 —— 這位曾經的偷渡犯,如今成了大唐的國寶。
李世民拉着他的手問了一整天西域見聞,最後囑託:法師,把你一路上的經歷寫下來吧,讓後人也看看外面的世界。
玄奘沒有推辭,此後幾年,除了翻譯佛經,他便趴在案頭寫《大唐西域記》。
他記得撒馬爾罕的葡萄有多甜,那爛陀寺的佛塔有多高,雪山下的白骨有多寒 ——110 多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地理地貌、宗教文化,都被他細緻記錄下來。
大唐西域記
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不僅成了研究唐代西域的活史料,更幫印度人找回了自己的歷史:印度古代史記載零散,近現代學者正是靠着《大唐西域記》,才理清了本國的朝代更迭與文化脈絡。
此後二十年,玄奘一直在長安弘福寺翻譯佛經。他每天翻譯到深夜,累了就趴在案頭歇一會兒,弟子勸他休息,他說:多翻譯一部經,就能多幫一個人。
他總共翻譯了 657 部佛經,糾正了過去的錯誤解讀,還培養了幾千名弟子 —— 這些弟子後來分散到全國各地,把佛法的智慧傳給了更多人。
公元 664 年清晨,玄奘翻譯《大寶積經》時突然放下筆,對弟子說:我要走了。
唐高宗聽說後,跌坐在龍椅上放聲大哭:朕失國寶矣!隨即下令罷朝三日,全國哀悼。
長安百姓自發穿上白衣,從弘福寺到城外安葬地,幾十里路上全是哭送的人:老人拄着柺杖,小孩被父母抱在懷裏,大家都喊着玄奘法師,哭聲震得樹葉簌簌落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