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全聚德营业了

全聚德的故事,始于一位河北汉子的创业初心。

1822年出生于河北冀州贫困农家的杨全仁,本名杨寿山,年少时便来京闯荡在肉市街做了十余年鸡鸭生意,眼瞅着往来食客对烧鸭子的喜爱,心中动了开饭庄的念头。

烤鸭代理人

凭借诚信经营与敏锐眼光,他攒下第一桶金,也摸清了京城餐饮的门道。

图源:csy0104md

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杨全仁看中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德聚全”干果铺,果断盘下后,在风水先生建议下将名号颠倒为“全聚德”,既取“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为先”之意,也暗合自己的名字,由秀才钱子龙题写的金字匾额就此诞生。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拍摄的全聚德制作烤鸭的场景

真正让全聚德一炮而红的,是宫廷名厨孙老师傅的加盟。杨全仁三顾茅庐,以诚心打动了这位曾供职于清宫御膳房包哈局的大厨。

孙师傅带来的挂炉烤鸭技艺,与便宜坊的焖炉形成鲜明对比——以枣木、梨木为燃料,明火直烤,鸭皮在高温下迅速焦化,形成酥脆的外壳,内里肉质却保持鲜嫩多汁。

烤鸭写真

更绝的是 鸭四吃:

片下的鸭皮蘸白糖,香而不腻;

鸭肉卷荷叶饼,咸香适口;

鸭架熬汤,醇厚鲜美;

鸭油炒蛋,金黄喷香。

全聚德前门店“老门面墙”

这种“一鸭多吃”的精致吃法,让全聚德迅速甩开同行,连当时的军机大臣李鸿章都成了常客,民间更有“到京城,不吃全聚德烤鸭,等于白来”的说法。

更有北京老吃家的祖传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三年冬,与友聚全聚德,堂倌肩搭白巾,高声唱喏,鸭至桌前,师傅执刀片之,薄如蝉翼,蘸糖入口,酥香沁脾,连呼快哉。”

duck就业现状

这种鲜活的场景,正是全聚德清末民初盛景的缩影。

到民国初年,全聚德已从一间小铺扩展为前后三进的大饭庄,堂倌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的服务技艺,与烤鸭一样出名——客人刚一落座,便知是本地熟客还是外地游人,精准推荐菜品,连客人的饮食偏好都能记在心里。

1939 年,全聚德时任二掌柜李之植(前右二)、时任三掌柜李景湘(前左二)与伙计合影。

抗日战争时期,京城百业凋敝,全聚德也陷入困境,鸭源短缺、客源锐减,掌柜杨庆长(杨全仁之孙)咬牙坚持,宁可缩减规模也不降低品质,靠着老主顾的支持才熬过艰难岁月。

解放战争时期,饭庄一度成为地下工作者的秘密联络点,堂倌们用  要只肥鸭来碗鸭汤作为暗号,在烟火气中守护着革命的火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聚德迎来了新生。

1952年,全聚德成为北京市首批公私合营企业,杨庆长继续担任经理,政府不仅调配鸭源保障供应,还支持饭庄修缮扩建。

1956年,毛主席在全聚德宴请民主人士,品尝烤鸭后称赞道:“全聚德的烤鸭,是中国的招牌菜。”这句评价,让全聚德的名气更盛。

特殊年代里,全聚德曾短暂更名为  北京烤鸭店,但师傅们偷偷将老匾额藏了起来,核心技艺也从未中断——第六代传承人王春隆回忆,那时候白天按要求简化流程,晚上就给年轻徒弟开小灶,手把手教燎裆、片鸭的绝技,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在我们手里断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全聚德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1979年,和平门全聚德新楼正式开业,这座拥有1000多个座位的现代化餐厅,在当时的京城引起轰动,排队吃烤鸭的队伍能从门口排到长安街。

1984年,全聚德开始接待外国元首,第一位到访的是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当片鸭师傅在他面前娴熟地片出108片烤鸭时,里根连连赞叹“这是艺术”。

此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德国总理科尔等多国政要都曾到访,全聚德的烤鸭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宴名片。

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聚德已从单店经营迈向规模化发展。

1993年,中国北京全聚德集团成立,整合了前门店、和平门店、王府井店等多家门店,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配送。

这一时期,全聚德开始注重技艺的系统传承,打破了旧时代传内不传外的规矩,1995年举办了第一期烤鸭技艺培训班,向全国同行传艺,第六代传承人李兴福带出的徒弟遍布各地,被业内称为烤鸭教父。

1999年,全聚德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服务业首个获此殊荣的品牌。

这一年,全聚德的烤鸭销量突破100万只,饭庄里不仅有白发苍苍的老食客,还有带着相机的外国游客,堂倌们会用简单的英语介绍鸭四吃,师傅们也会配合游客拍照,让这座百年老店多了几分国际范儿。

当时的年轻厨师吴玉波(后来的第七代传承人),刚进后厨时每天要练上百次片鸭,师傅告诉他:“片鸭不仅要快,还要匀,每片肉都得带着皮,这才是全聚德的规矩。”

2008年,“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荣誉背后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