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全聚德營業了

全聚德的故事,始於一位河北漢子的創業初心。

1822年出生於河北冀州貧困農家的楊全仁,本名楊壽山,年少時便來京闖蕩在肉市街做了十餘年雞鴨生意,眼瞅着往來食客對燒鴨子的喜愛,心中動了開飯莊的念頭。

烤鴨代理人

憑藉誠信經營與敏銳眼光,他攢下第一桶金,也摸清了京城餐飲的門道。

圖源:csy0104md

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楊全仁看中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德聚全”乾果鋪,果斷盤下後,在風水先生建議下將名號顛倒爲“全聚德”,既取“全而無缺、聚而不散、仁德爲先”之意,也暗合自己的名字,由秀才錢子龍題寫的金字匾額就此誕生。

20 世紀 30 年代,德國女攝影師赫達·莫里遜拍攝的全聚德製作烤鴨的場景

真正讓全聚德一炮而紅的,是宮廷名廚孫老師傅的加盟。楊全仁三顧茅廬,以誠心打動了這位曾供職於清宮御膳房包哈局的大廚。

孫師傅帶來的掛爐烤鴨技藝,與便宜坊的燜爐形成鮮明對比——以棗木、梨木爲燃料,明火直烤,鴨皮在高溫下迅速焦化,形成酥脆的外殼,內裏肉質卻保持鮮嫩多汁。

烤鴨寫真

更絕的是 鴨四喫:

片下的鴨皮蘸白糖,香而不膩;

鴨肉卷荷葉餅,鹹香適口;

鴨架熬湯,醇厚鮮美;

鴨油炒蛋,金黃噴香。

全聚德前門店“老門面牆”

這種“一鴨多喫”的精緻喫法,讓全聚德迅速甩開同行,連當時的軍機大臣李鴻章都成了常客,民間更有“到京城,不喫全聚德烤鴨,等於白來”的說法。

更有北京老喫家的祖傳日記記載:“光緒二十三年冬,與友聚全聚德,堂倌肩搭白巾,高聲唱喏,鴨至桌前,師傅執刀片之,薄如蟬翼,蘸糖入口,酥香沁脾,連呼快哉。”

duck就業現狀

這種鮮活的場景,正是全聚德清末民初盛景的縮影。

到民國初年,全聚德已從一間小鋪擴展爲前後三進的大飯莊,堂倌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的服務技藝,與烤鴨一樣出名——客人剛一落座,便知是本地熟客還是外地遊人,精準推薦菜品,連客人的飲食偏好都能記在心裏。

1939 年,全聚德時任二掌櫃李之植(前右二)、時任三掌櫃李景湘(前左二)與夥計合影。

抗日戰爭時期,京城百業凋敝,全聚德也陷入困境,鴨源短缺、客源銳減,掌櫃楊慶長(楊全仁之孫)咬牙堅持,寧可縮減規模也不降低品質,靠着老主顧的支持才熬過艱難歲月。

解放戰爭時期,飯莊一度成爲地下工作者的祕密聯絡點,堂倌們用  要只肥鴨來碗鴨湯作爲暗號,在煙火氣中守護着革命的火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全聚德迎來了新生。

1952年,全聚德成爲北京市首批公私合營企業,楊慶長繼續擔任經理,政府不僅調配鴨源保障供應,還支持飯莊修繕擴建。

1956年,毛主席在全聚德宴請民主人士,品嚐烤鴨後稱讚道:“全聚德的烤鴨,是中國的招牌菜。”這句評價,讓全聚德的名氣更盛。

特殊年代裏,全聚德曾短暫更名爲  北京烤鴨店,但師傅們偷偷將老匾額藏了起來,核心技藝也從未中斷——第六代傳承人王春隆回憶,那時候白天按要求簡化流程,晚上就給年輕徒弟開小竈,手把手教燎襠、片鴨的絕技,不能讓老祖宗的東西在我們手裏斷了。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全聚德煥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1979年,和平門全聚德新樓正式開業,這座擁有1000多個座位的現代化餐廳,在當時的京城引起轟動,排隊喫烤鴨的隊伍能從門口排到長安街。

1984年,全聚德開始接待外國元首,第一位到訪的是時任美國總統里根,當片鴨師傅在他面前嫺熟地片出108片烤鴨時,里根連連讚歎“這是藝術”。

此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德國總理科爾等多國政要都曾到訪,全聚德的烤鴨成爲名副其實的國宴名片。

到了20世紀90年代,全聚德已從單店經營邁向規模化發展。

1993年,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成立,整合了前門店、和平門店、王府井店等多家門店,實現了統一管理、統一配送。

這一時期,全聚德開始注重技藝的系統傳承,打破了舊時代傳內不傳外的規矩,1995年舉辦了第一期烤鴨技藝培訓班,向全國同行傳藝,第六代傳承人李興福帶出的徒弟遍佈各地,被業內稱爲烤鴨教父。

1999年,全聚德被認定爲中國馳名商標,成爲服務業首個獲此殊榮的品牌。

這一年,全聚德的烤鴨銷量突破100萬隻,飯莊裏不僅有白髮蒼蒼的老食客,還有帶着相機的外國遊客,堂倌們會用簡單的英語介紹鴨四喫,師傅們也會配合遊客拍照,讓這座百年老店多了幾分國際範兒。

當時的年輕廚師吳玉波(後來的第七代傳承人),剛進後廚時每天要練上百次片鴨,師傅告訴他:“片鴨不僅要快,還要勻,每片肉都得帶着皮,這纔是全聚德的規矩。”

2008年,“全聚德掛爐烤鴨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份榮譽背後是對細節的極致追求。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