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是如何誕生的?

可樂的誕生故事非常有趣,它源於一個意外,從一個 medicinal tonic(藥用飲料)演變成了全球流行的碳酸飲料。

約翰·彭伯頓——可樂的生物爹

彭伯頓是一名藥劑師,也是一名退伍軍人,他最初想創造的是一種緩解頭痛和疲勞的藥用糖漿。當時,酒精和從古柯葉中提取的可卡因(cocaine)常被用作藥物成分。他的配方中就包含了古柯葉(Coca)可樂果(Kola nut)(咖啡因的來源),飲料的名字“Coca-Cola”也正是來源於這兩種主要成分。

當時法國有一種名爲“Vin Mariani”的葡萄酒(含有古柯葉),非常流行。彭伯頓想創造一種不含酒精的替代品,以適應當時美國一些地區正在興起的禁酒運動。

,1886年5月8日,彭伯頓的助手維恩·肯尼迪(Venice Kennedy)在配製糖漿時,誤將蘇打水(carbonated water)與糖漿混合,而不是普通的自來水。混合後產生了奇妙的起泡口感,彭伯頓本人嘗過後非常喜歡。他們決定不再將其僅僅作爲需要兌水服用的糖漿,而是作爲一種即飲的碳酸飲料來銷售。

含有“小蘇打”(碳酸氫鈉)的水

彭伯頓的合夥人兼記賬員弗蘭克·羅賓遜(Frank M. Robinson) 認爲“Coca-Cola”這個名字朗朗上口,並用流暢的斯賓塞字體書寫了著名的商標Logo,這個Logo至今仍在沿用。

世界上第一杯可樂在亞特蘭大的雅各布斯藥房(Jacobs‘ Pharmacy) 的冷飲櫃檯以每杯5美分的價格出售,但銷量慘淡平均每天只賣出去9杯。

阿薩·坎德勒——可樂成功之父

1888年,彭伯頓因健康不佳和財務困難,將股權陸續賣給了另一位精明商人阿薩·坎德勒。坎德勒是真正的營銷天才。他敏銳地意識到可樂的未來在於作爲提神飲料,而非藥物。

真正的可樂之父

所以他採取了激進的營銷策略:

1.大量投放廣告(在報紙、日曆、牆壁上)。

2.分發免費兌換券,培養消費習慣。

3.推動瓶裝業務,保證運輸(氣泡不喪失)

商人阿薩·坎德勒通過卓越的營銷和瓶裝授權體系,將其從一種地方性飲料打造成全球商業帝國。1892年,坎德勒正式成立了可口可樂公司(The Coca-Cola Company)

可樂走向世界的起點——第二次世界大戰:隨美軍走向世界的“生命線”

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戰。當時可口可樂公司主席羅伯特·伍德拉夫(Robert W. Woodruff) 發佈了一項極具遠見的命令:“無論我們的軍隊在何處,無論成本多少,我們都要確保每個軍人能花5美分買到一瓶可口可樂。

提升士氣的重要物資,可口可樂被成功地定位爲不僅是提神的飲料,更是能勾起士兵思鄉之情的,甚至是戰爭時必要的“生命線”,其重要性被認爲僅次於彈藥和燃料。艾森豪威爾將軍甚至特別要求軍方提供設備和人員來建立裝瓶廠。

最終,在整個二戰期間,可口可樂公司爲美軍供應了超過100億瓶可樂。數百萬盟軍士兵在戰爭中免費品嚐並愛上了這個味道,戰爭結束後士兵們將這種味道帶回了家鄉,這些遍佈世界的裝瓶廠自然轉型爲商業基地,開始向當地民衆銷售。一代歐洲和亞洲人第一次接觸到的美國消費品,就是可口可樂。

聖誕老人的經典形象也來源於可樂

20世紀30年代,可口可樂聘請藝術家海頓·桑布隆(Haddon Sundblom)創作了那個穿着紅白衣服紅帽子、快樂親切的在孩子屋裏找可樂的現代聖誕老人形象。這個形象通過可口可樂的廣告席捲全球,幾乎定死了現代人對聖誕老人的視覺認知,品牌也因此與快樂、分享的節日氣氛緊密相連。

如果可口可樂被迫撤出中國市場,我們會喝不到可樂嗎?

2023年中國碳酸飲料市場規模約爲1232億元,可樂型碳酸飲料約佔整體市場的45% - 50%。在2024年的有糖汽水市場,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大窯穩居前三,珍珍升至第四國產品牌通過差異化競爭和本土化創新,搶佔了約45%的市場份額。

不會,只要地球不毀滅,人類就永遠喝得到可樂,中國擁有完備的食品飲料產業鏈和成熟的研發體系,經典可樂的配方雖然是保密的,但其主要風味來自肉桂、香草、檸檬精油等常見香料的組合。現代食品工業中,仿製甚至創新出受歡迎的風味並非難事。

生產可樂所需的二氧化碳、糖(白砂糖、果葡糖漿等)、酸味劑(磷酸)、咖啡因、焦糖色等,在中國都有充足且穩定的供應鏈。

如果可口可樂被迫撤出中國公司的話,那國內的汽水廠商估計會當場笑出聲來,緊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補充掉可口可樂的市場,提供價格顯著低於原品牌產品的選項。屆時不到一天我們就能喝到1.99元的原滋原味的可口可樂風味,只是包裝會變成“可中可樂”或者藍色的包裝。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