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F1:狂飆飛車》裏的賽場規則(無劇透)

引擎轟鳴,速度飆升,銀幕上的F1賽事不僅關乎激情,更是一場精密規則下的技術博弈。

《F1:狂飆飛車》無疑是2025年最具工業野心的賽車電影之一。布拉德·皮特以60歲的“高齡”化身落魄車手桑尼·海耶斯,在引擎轟鳴中完成一場好萊塢式的英雄復歸。影片以 IMAX實拍、真實賽道取材、F1官方深度合作爲賣點,打造了影史罕見的沉浸式競速體驗。

影片長達兩個半小時,但前半小時的節奏掌控的非常好。雖然以一段與F1賽事無關的耐力賽展開,但奠定了整部電影緊張刺激 的基調。讓人忍不住期待着接下來的發展。

在影片中有兩段桑尼在賽前提着包步行進站的場景。這兩個片段桑尼都以車隊救星的身份獨自一人緩步走向車隊的衆人,形成了一種近乎儀式感的畫面。 第一次,他步履略顯沉重,像是揹負着過往榮光與挫敗交織的重量。 而第二次,他的步伐更加篤定從容,手中那個略顯陳舊的裝備包不再只是行囊,更像是一位老將重新披掛的戰甲。

(不得不說老皮特還是很帥呀,光是走路都帥氣逼人)

然而,對於想要理解電影中賽場規則和比賽邏輯的觀衆來說,這部影片在真實性與藝術加工之間努力尋找平衡,其中一些情節與真實F1規則存在差異。

一、F1賽事基本框架

F1全稱“國際汽聯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FIA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是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FIA)舉辦的最高級別場地賽車比賽。它與奧運會、世界盃並稱爲“世界三大體育盛事”。

F1賽事本質上是一場“戴着鐐銬跳舞”的技術博弈。所有車隊和車手都必須遵守FIA制定的嚴格技術規則和體育規則。其核心在於“方程式”——一套嚴苛的技術規則手冊,規定了賽車的尺寸、重量、動力單元等各個方面。

二、比賽週末結構

一場F1大獎賽週末通常包括以下環節:

環節主要內容練習賽車手熟悉賽道,車隊調試賽車,通常有三次練習賽(FP1、FP2、FP3)排位賽決定正賽發車順序,分爲三節(Q1、Q2、Q3),逐級淘汰,最終確定前十名發車順位正賽大獎賽的核心環節,車手根據名次獲得積分積分規則第一名25分、第二名18分、第三名15分、第四名12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8分、第七名6分、第八名4分、第九名2分、第十名1分

三、排位賽:決定發車順位

排位賽是決定正賽發車順序的關鍵環節,採用淘汰制:

Q1:所有20位車手進行圈速比拼,淘汰最慢的5位車手,他們將在正賽的第16-20位發車。

Q2:剩餘的15位車手再次進行圈速比拼,再淘汰5位最慢的車手,他們將在正賽的第11-15位發車。

Q3:最後的10位車手爭奪杆位(P1) 以及第2至第10的發車順位。

排位賽成績直接決定正賽的發車順序,對比賽結果至關重要。這與電影中“不參加排位賽還能在賽道上隊尾發車”的設定有所不同。

四、正賽起步:五盞紅燈熄滅

正賽起步有一套特定的程序:

暖胎圈(Formation Lap):車手按發車順序在賽道上行駛一圈,預熱輪胎和剎車。

靜止起跑:車輛回到發車格後,五盞紅燈會依次亮起,全亮後同時熄滅,比賽正式開始。

五、進站策略:看不見的戰場

進站是F1比賽中的重要策略環節。車隊需要在2-3秒內完成換胎、調整前翼等操作。自2010年起,比賽中已禁止加油 。進站時機和次數往往能決定比賽走向。

電影中展現了進站的緊張場面,但其細節(如是否使用釘槍)可能與實際略有差異。

六、安全車與賽事幹預

當賽道上發生事故或出現碎片需要清理時,賽會會出動安全車(Safety Car)。安全車會帶領所有賽車低速行駛,速度會降低60%左右,期間禁止超車。 但是被套圈的車手(被領先超過一圈)可以超車,然後排在隊伍的末尾。 安全車的出動往往會抹平領先車手建立的優勢,使得比賽格局重新洗牌,這也成爲電影中製造戲劇衝突的點。

七、輪胎規則

輪胎規則是F1賽事中的核心部分。電影中最扣人心絃的情節之一,是桑尼在首站比賽中拒絕使用硬胎髮車,堅持要求更換軟胎的衝突。這一情節揭示了 F1 輪胎策略的核心邏輯:軟胎(紅胎)抓地力強但磨損快,硬胎(白胎)耐用但速度較慢。現實中,車手無法直接選擇輪胎類型,而是由倍耐力根據賽道特性提供三種配方,車隊需在練習賽中測試後決定正賽策略。電影中桑尼強行要求換胎的情節雖不符合規則,卻直觀展現了輪胎選擇對比賽結果的決定性影響。

輪胎類型速度表現壽命範圍適用場景軟胎

(紅胎/C4)最快(比硬胎快1-1.5秒/圈)15-25圈短距離衝刺、最後階段搶位中性胎

(黃胎/C3)中等25-35圈平衡速度與耐久、變化天氣硬胎

(白胎/C2)最慢35-50圈長距離巡航、高溫賽道

輪胎冷知識:F1輪胎沒有花紋(光頭胎),依賴胎面溫度(工作溫度90-110℃)產生抓地力。電影中"出場圈瘋狂蛇形暖胎" 的場景並非表演——胎溫每降低10℃,抓地力會下降約15%,這也是爲何車手寧可被罰時也要完成暖胎圈.

八、DRS:空氣動力學的"超車密碼"

DRS(可調尾翼系統)通過打開尾翼上的活動翼片,像給賽車"鬆綁"一般減少空氣阻力,使直道尾速瞬間提升10-15km/h. 但這個"加速外掛"有嚴格的使用限制:必須在賽道指定DRS區域啓用,且後車與前車的差距需≤1秒。

九、電影與現實的規則差異

《F1:狂飆飛車》爲了戲劇效果,在某些情節設置上與真實規則存在出入,這也是一些硬核車迷爭議的焦點:

車手自主權過大:真實比賽中,車手需要嚴格遵守車隊的策略指令(通過無線電溝通),幾乎不可能像電影中桑尼那樣完全自主決定進站策略或不聽隊內指揮。

故意撞車:在真實F1比賽中,任何故意撞車的行爲都會受到嚴厲處罰,甚至可能導致禁賽。電影中以此作爲策略手段是藝術加工。

年齡與復出:F1對車手的身體素質和反應能力要求極高。現實中,像阿隆索這樣40多歲復出已屬罕見,像電影中60多歲老將復出並奪冠的情況更是幾乎不可能。

發車規則:不參加排位賽的車輛通常需從維修區發車,而非簡單地從隊尾發車。

儘管存在一些與真實規則的差異,但《F1:狂飆飛車》通過其強大的視聽語言和沉浸感,成功地向大衆傳遞了F1賽事的核心魅力和基本框架——速度與技術的極致追求、團隊協作的重要性、策略博弈的微妙以及車手個人的勇氣與決心。

電影再現了F1歷史上的許多經典瞬間和彩蛋,如2020年巴林站格羅斯讓的浴火重生、1992年比利時站塞納賽道救人、2008年新加坡站的“撞車門”事件等。這些彩蛋拉近了與車迷的距離。

關於配樂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樂是好萊塢配樂大師漢斯·季默,他負責過《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獅子王》等衆多大片的配樂。 本片中他以一貫恢弘而充滿張力的電子交響風格,爲這場極速傳奇注入了靈魂。

當桑尼衝入阿布扎比決戰的最後一圈,激昂的配樂突然消隱,只剩座艙內急促的呼吸與輪胎摩擦地面的嘶鳴——這種"聽覺留白"反而放大了觀衆對速度的心理感知,彷彿360公里/小時的風正從耳邊掠過.

桑尼無聲地駕駛着賽車,儘管面部大部分被頭盔遮住,但仍然能看見他露出的微笑,這就是他所向往的“一切都安靜下來”的駕駛狀態。配上技術總監的那句“他在飛翔”,此時此刻的畫面和配樂真稱得上是“無聲勝有聲”。

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F1:狂飆飛車》更像是一部 “基於F1靈感”的好萊塢英雄史詩 ,而非嚴格的賽事紀錄片。它捕捉了F1的“魂”——那份令人窒息的速度感、科技美感和競技精神,但在“形”上則進行了不少爲敘事服務的藝術加工。

本來我只是打算抽空看幾十分鐘的電影,但是看到四分之一之後我就已經停不下來了。整部電影的情緒調動十分到位,在JP第一次取得第十名的成績即將讓車隊起死回生的時候,我也在不覺中和車隊的其他人一樣捏緊了拳頭。

影片的最終站賽事讓我聯想到了《飛馳人生2》中的最後一段;而桑尼在車隊會議上的討論場景也讓我想起了皮特曾主演的《點球成金》。這兩部電影同樣聚焦於“失敗者”的逆襲與“老將”的智慧。

理解真實的F1規則,不僅能幫助觀衆辨別電影中的“戲劇誇張”部分,更能深度欣賞這項頂級賽車運動背後的精密與複雜 。電影中 APX 車隊從墊底到奪冠的逆襲,雖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卻完美詮釋了 F1 的核心魅力 —— 在嚴格的技術規則與運動規則下,車手與車隊通過策略、勇氣和團隊協作突破極限。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