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件喜事,在網上認識了快兩年的一個網友,在這幾天成功與一起工作的女同事修成正果,兩人能一起度過今年的七夕。
與他是在黑盒的遊戲評價裏認識的,那時他在《DEVOUR》下評價說很好玩,只是沒有朋友陪他一起開黑。我就跟他開了句玩笑,“送我我就陪你開黑”。他:“加我晚上送你”。
我們倆的緣分就從這裏正式開啓。爲什麼說是正式,因爲之前在《Riddle joker》這個遊戲相關的帖子就已經交流過幾次,所以也有點面熟。隨後我們加上了steam,然後各自邊打單機遊戲邊聊天,聊了兩個月加上了微信,一加就是到現在兩年。
在這兩年中,我們兩個人的vx,最勤快的能整個月每天都有聊天,最少交流的也有保底二十天有在交流。聊的或許跟遊戲有關,也可能是他身邊的工作和彼此的日常,等有的沒的。就這樣聊些有的沒的到現在一晃眼就兩年了,他與我初識時剛分手,現在又找到了新的女伴。此刻算是一個美好的中轉站。
當然後面也有互相送過其他遊戲,也有互相準備過聖誕禮物與新年禮物。不過當初他送我的《DEVOUR》我們到現在也還是沒開黑過就是了哈哈。
然而除開這件喜事之外,其實暑假這兩個月我關於網絡人際關係的煩惱負面情緒更多,正如我標題所指的一樣。
在小黑盒上同樣認識了一年多,不到一年的網友也有不少,有的是在黑盒上認識立即加了聯繫方式一起開黑,有的是在黑盒帖子互相捉了對面一段時間後才加上的聯繫方式,隨後一起開黑。
暑假這兩個月在外面學習,沒有回家,網絡條件也不甚理想,基本沒與人開黑過。高強度學習的時間安排也減少了遊戲的慾望,因此會更注重于思考平時沒能深入思考的小事情。也正因如此,變得更加多愁善感。
偶爾便會想到,某些網友在剛開始接觸時,那段時間是能在一起談天說地,無話不說。慢慢地不知爲何到現在,變得敷衍居多,無話可說。會是因爲“新鮮感”過了嗎,不想與沒有變化的人繼續相處;還是因爲久了感到厭倦,所以當像以前拋出類似的話題時,對方毫無興趣;還是說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與對方的距離,對他展現的逐增親密讓他從開始的接受適應到變成煩躁。當然以上所提及的交流也全是限定在互聯網上的遊戲相關等娛樂信息,不會說到去挖掘對方隱私生活侵犯現實。
比起用知心相交的摯友變成過街常遇的路人這麼痛的形容,更感覺是本該更進一步的關係在莫名其妙地迎來倒退消損的迷茫。要說像從山腳爬到山頂,又從山頂滑到山腳,更像是在本該爬到山頂的途中,不知何時便已踏上下山的路。
吵架,是關係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雙方矛盾觀點的辯駁中逐漸激烈起來後,從拌嘴變成互相口角。不過畢竟是同好交成的好友,大家認識也都是來娛樂放鬆的,能說服對方最好,沒能說服對方時也便不了了之,明天見面又是翻篇新的一天。
或許是因爲幾次爭執,降低了彼此的親密感?可在彼此的交流中,大家都是心直口快的好男人,有什麼該談談很少掩藏於心的,畢竟現實中已經足夠受氣了,互聯網上沒必要當受氣包。因此或許爭執有關係變淡的略微影響,但其無法成爲直接的因素。
同樣結識一年上下的其他盒友,比起親密無間的頻繁,偶爾交流的人也大有人在。並且這一類關係看起來更加長遠?因爲真的只會在你需要時,或不時的偶爾纔會有所交流,因此不會像上面那樣有推心置腹(遊戲娛樂方面)的摯友感,同樣哪天與對方失去交集也只會是不痛不癢。
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會更加複雜,不過年紀相近之間的交往並無問題。因此實在無法想通互聯網上這種恍然發覺的漸行漸遠。想來想去只能說是用“距離感”來解釋。或許一開始是有能共同熱愛的往來,但沒到更近一步的關係,因此新鮮感褪去後只剩路人關係。又或者是並沒有實際上所達到的親近距離,以至於後續的頻繁接觸讓人徒增煩悶。畢竟隔着兩層屏幕,哪怕對方的心臟實在跳動,實際只能接觸到靜止的平面。摸不透,也摸不清。
說是小團體排擠孤立導致,也並不是。大家都還是原來那個樣子,變的只有彼此之間的距離。也不是說每個人的距離都會變,也不是對方的距離在發生改變,可能至始至終變的只有自己的距離,產生了某些潛意識中以爲不會改變的改變。
互聯網拉近了各地域之間交流的距離,卻沒能拉近心與心之間理解的距離。
本來有的關係確實會因吵架而破裂,有的關係只能不溫不火,有的關係從一開始就知道不會深入。現在卻有高開後在“自然而然”中低走的關係。不說一幅受害者的模樣,也許是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着有失妥當的習慣罷。
太玄乎了。
都不知道怎麼與人相處了,這個互聯網。
大學以來最喜歡的歌就是陳奕迅的《最佳損友》,當然我的故事也不會像歌詞裏這麼深沉就是了。
寫了點近來的小牢騷,感覺有點長所以順手加了個創作計劃,有耐心看到現在的辛苦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