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鐘響了再睡十分鐘:是犒勞自己,還是傷害大腦?

“滴滴滴——”清晨六點半,刺耳的鬧鐘將你從混沌的夢境中拽回現實。你閉着眼,憑感覺摸到手機,熟練地按下那個名爲“稍後提醒”的按鈕。世界重歸寧靜,但僅僅九分鐘後,魔咒再次響起……

這反覆上演的“起牀拉鋸戰”,幾乎是每個現代人的清晨序曲。我們總以爲,多貪睡的這幾分鐘是對疲憊靈魂的溫柔撫慰。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看似無害的小習慣,究竟是在補償睡眠,還是在打亂大腦精密的修復程序?

一、“貪睡”是一種全球流行病?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根據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覆蓋全球超21000名用戶、分析了近300萬個夜晚的睡眠數據,我們得以窺見這場“全球賴牀盛況”:

  • 半數以上的“起牀困難戶”:超過55.6%的人在鬧鐘初響後,會選擇按下貪睡鍵。

  • 拖延的黃金20分鐘:人們平均每次貪睡能換來約11分鐘的額外賴牀時間,而重度貪睡者每天清晨要花大約20分鐘,在“醒來-睡去”的循環中反覆橫跳。

  • 工作日更嚴重:壓力山大的工作日,人們更難以果斷告別牀榻。有趣的是,女性比男性更偏愛使用貪睡功能。

研究還揭示了一個反直覺的現象:那些每晚睡眠不足5小時的“天選打工人”,反而很少貪睡。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有貪睡的權力。

相反,每晚睡眠超過9小時的人,卻更傾向於按下貪睡鍵,這或許是身體在進行深度修復(如感冒後恢復)的自然反應。

二、反方陣營:貪睡正在竊取你大腦的“黃金修復期”

許多睡眠專家認爲,貪睡無異於一場對大腦的“溫柔背叛”。

哈佛醫學院的睡眠研究者麗貝卡·羅賓斯博士指出,清晨正是快速眼動睡眠(REM)最富集的階段。這個階段不僅關乎夢境,更是我們情緒調節、鞏固記憶、重塑神經連接的“黃金時段”。

每一次鬧鐘響起,都像一次粗暴的闖入,將大腦從高質量的REM睡眠中驚醒。而你按下貪睡鍵後,大腦並不會無縫銜接,而是退回效率極低的淺睡眠。這就好比一部精彩電影看到高潮迭起的結局時,卻被反覆暫停和快退,最終只會讓你感到混亂和疲憊。

這種“碎片化”的睡眠,會擾亂褪黑素和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正常分泌節律,讓你的身體徹底分不清何時該真正醒來。

結果就是,你雖然起了牀,大腦卻像裹着一層厚厚的“晨霧”,昏沉遲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睡眠慣性”。

專家建議:

  • 一步到位:把鬧鐘設在你必須起牀的最後時間點,響了就起。

  • 溫柔喚醒:嘗試使用模擬日出的智能燈光或柔和音樂的鬧鐘,減少驚醒帶來的衝擊。

三、正方觀點:適度貪睡,可能是大腦的“起牀熱身”

然而,新的研究開始爲“貪睡”正名。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科學家蒂娜·松德林博士,在一項發表於《睡眠研究雜誌》的實驗中得出了顛覆性的結論。她發現,對於睡眠充足的人來說,30分鐘以內的貪睡,不僅沒有損害認知能力,反而可能有助於更平穩地甦醒。

實驗發現,貪睡組的實際睡眠時間只減少了約6分鐘,認知測試表現甚至略優於“立即起牀”組。

研究者提出了一個精妙的假設:貪睡可能扮演了大腦“熱身運動”的角色。

它通過幾次輕度的喚醒,引導大腦從沉睡的深水區,逐步過渡到清醒的淺水區,從而有效減輕“睡眠慣性”帶來的昏沉感。

這就像給即將全速運轉的機器一個緩衝啓動的過程,讓神經系統溫和地開機。

四、別再糾結,問題的核心是“睡夠”

所以,“貪睡”到底是敵是友?答案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它並非簡單的懶惰,而是一種牽涉到生理節律、情緒調節和大腦喚醒機制的複雜行爲。

簡單總結一下目前的科學共識:

  • 如果你睡眠充足:30分鐘以內的適度貪睡,可能無傷大雅,甚至能幫你更舒服地過渡到清醒狀態。

  • 如果你長期缺覺:反覆貪睡則弊大於利。它會打亂你的生理節律,讓本就疲憊的你雪上加霜。

歸根結底,與其每天早上糾結於那寶貴的“再睡五分鐘”,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你昨晚睡得好不好、夠不夠。

在一個普遍缺覺的時代,最好的“貪睡策略”,其實是早點上牀,給自己一個高質量的整覺。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