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十大傳奇遊戲製作人(排名不分先後,個個狠角色)
小編覺得,遊戲製作人就像魔法師
他們揮一揮手,就能讓玩家的錢包變空、睡眠消失、社會關係緊張(尤其是情侶吵架)。
在美國:
這十位遊戲製作人堪稱“狠人中的狠人”,他們造的世界,你進去就出不來:有《GTA》的瘋狂、有《天際》的自由、還有《文明》的無盡回合
如果沒有提到hym喜歡的可以在評論區補充
【遊俠快報 必屬精品】
1⃣ 陶德·霍華德(Todd Howard)
公司:
Bethesda Game Studios
代表作:
《上古卷軸V:天際》
《輻射3》
《星空》
打標籤:
開放世界狂熱愛好者
“It just works”教主
故事:
託德爸爸是那種能把遊戲地圖做得比現實地球還耐玩的製作人。
《天際》2011年發售,到2025年你還能在各種平臺買到它,甚至有人調侃Bethesda下一臺冰箱都會預裝天際。他堅信Bug不是問題,而是特色;你卡在牆裏?那叫沉浸式體驗。
2⃣ 席德·梅爾(Sid Meier)
公司:
MicroProse / Firaxis Games
代表作:
《文明》系列
打標籤:
策略遊戲老謀深算
讓你熬夜到天亮的男人
故事:
Sid Meier就像遊戲界的歷史老師,不過他的“課”特別坑:你本來想玩半小時《文明》,結果一抬頭天亮了。
小編總結:
“再來一回合”是全球最危險的三個字,比“你單身嗎”?還要讓人無法拒絕。
3⃣ 約翰·羅梅洛(John Romero)
公司:
id Software / Romero Games
代表作:
《毀滅戰士》
《雷神之錘》
《德軍總部3D》
打標籤:
FPS開山祖師
90年代的長髮搖滾程序員
故事:
羅梅羅是那種“拿着像素做暴力美學”的人。
他和卡馬克一起,把FPS遊戲從地下室帶到主流舞臺。他的長髮和皮衣是招牌,開發時辦公室像搖滾樂隊排練場。
他曾經的廣告語“John Romero's gonna make you his b****”也成了遊戲圈著名翻車現場。
4⃣ 喬納森·布洛(Jonathan Blow)
公司:
Number None, Inc.
代表作:
《時空幻境》
《見證者》
打標籤:
獨立遊戲哲學家
煩人謎題愛好者
故事:
布洛是那種會在遊戲裏塞數學、藝術、哲學,還順手虐你智商的製作者。
《時空幻境》讓人懷疑時間是假的,《見證者》更是讓一批玩家懷疑自己小學沒畢業。網上有人調侃,他做的遊戲根本不是玩,是智力測驗。
5⃣ 加布·紐維爾(Gabe Newell)
公司:
Valve
代表作:
《半條命》
《傳送門》
《Dota 2》
《CS:GO》
打標籤:
G胖
讓你錢包空空的男人
故事:
G胖是遊戲界最成功的“商人制作人”,因爲他做了Steam。
每到促銷季,你會發現他不是在賣遊戲,而是在賣你的存款。
《半條命3》成爲了全球最持久的梗,比《天際6》還神祕。
G胖本人笑眯眯地看着大家剁手,心裏想:“玩家快樂,我也快樂。”
6⃣ 肯·萊文(Ken Levine)
公司:
Irrational Games
代表作:
《生化奇兵》系列
打標籤:
遊戲界導演
反烏托邦故事達人
故事:
肯·萊文是那種能用遊戲給你拍一部電影的製作人。
《生化奇兵》不僅有槍有怪,還順帶討論哲學、政治和人性。玩他遊戲的人,有的沉迷劇情,有的被嚇得半夜關機。他自己說:“我不做遊戲,我做世界。”
7⃣ 埃德·布恩(Ed Boon)
公司:
NetherRealm Studios
代表作:
《真人快打》系列
打標籤:
暴力美學大師
“Finish Him!”發明人
故事:
布恩讓格鬥遊戲玩出了電影質感,還帶着一點變態創意。遊戲裏的“終結技”
堪比B級片導演的腦洞:
拔脊椎、爆頭、剖腹……小時候偷偷玩的玩家長大了可能都有心理陰影,但依然愛得不行。
8⃣ 託尼·霍克(Tony Hawk)
代表作:
《託尼·霍克職業滑板》系列
打標籤:
滑板之神
把極限運動變成極限遊戲
故事:
託尼·霍克原本是滑板冠軍,後來直接把自己變成了遊戲IP。
《託尼·霍克職業滑板》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觸滑板的方式。
奇怪的是,現實中可能不會滑板的玩家,在遊戲裏能像神一樣飛天翻轉。
9⃣ 艾米·亨尼格(Amy Hennig)
公司:
Naughty Dog / Visceral Games
代表作:
《神祕海域》系列
打標籤:
電影化敘事女王
冒險片掌舵人
故事:
艾米的遊戲就像好萊塢大片,玩着玩着你忘了自己是在打遊戲。
《神祕海域》讓內森·德雷克成了遊戲界的印第安納·瓊斯。
玩家說,她是能讓手柄變成爆米花機的導演。
🔟 克里夫·布萊金斯基(Cliff Bleszinski)
公司:
Epic Games
代表作:
《戰爭機器》系列
《虛幻競技場》
打標籤:
掩體射擊教父
機槍浪漫主義者
故事:
CliffyB是那種會給槍加上電鋸的男人。
《戰爭機器》不僅讓玩家體驗肌肉硬漢大戰怪獸,還普及了“掩體系統”——就是蹲着打槍的藝術。雖然後來轉戰新項目翻了車,但他依然是射擊遊戲的風向標之一。
🏁這十位美國製作人,個個都是“遊戲界的狠人”:
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遊戲,更是無數玩家的青春與回憶。下一次你打開遊戲機,記得默默說一句:“謝謝這些整活的傢伙。”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