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瑟瑟?馬斯克下場,一夜之間全球玩家瘋狂湧入

文 / 遊戲那點事 雀雀子

最懂瑟瑟?還是最懂AI?

這兩天一個令科技行業感到震驚並熱烈討論的話題,莫過於馬斯克旗下xAI公司的Grok AI大模型新推出的一個“伴侶”(companions)功能,其引發的熱議甚至超過了當初Grok問世時的盛況。

當地時間7月14日,馬斯克親自在X平臺招呼大家:快來更新Grok APP體驗新功能了!於是,用戶們紛紛登上去發現,自己的聊天機器人居然可以變成一個金髮哥特美少女「Ani」或者一隻卡通小熊貓「Bad Rudy」。

(只不過從建模觀感來看,工程師顯然更加偏心美少女)

“伴侶”功能上線後,大量用戶湧入APP體驗聊天功能,社媒平臺(尤其是X)都是大家與Ani的各種互動對話,就連馬斯克本人也親自下場轉帖宣傳。

就這樣人傳人,不到一天時間,Grok直接衝到了日本和中國香港iOS免費榜第一,中國臺灣第三,美國第五。

目前,這項服務僅向每月支付30美元的SuperGrok訂閱服務用戶開放。但Ani仍然成爲了當下AI聊天產品的“頂流”,箇中答案就藏在她與用戶的互動形式中。

據多家媒體報道,與正兒八經的聊天機器人不同,Ani更像是某種“AI女友”互動遊戲,存在讓用戶通過互動增加好感度的系統,並且在互動的過程中,她能夠根據聊天內容和場景做出相應的動作,擁有完整的3D動效。

(素材來源:B站用戶MemeLonlon)

除此之外,Ani還支持中、日、英、德四種語言,實現面對面對話交談。大多數情況下,她的發聲類似呢喃、耳語,會營造出一種調情的氛圍。

但必須說明的是,目前Ani的語音功能並不完善,特別是中文發音明顯帶有“外國人講中文”的生硬和拗口感。日語配音最符合角色設定,英語聲線與少女形象有些違和,而中文發音則顯得格外彆扭。

根據好感度上升,Ani會主動交談的內容也越來越直白,直到說出包含親密想象和暗示等內容;再往後還會有換上暴露服裝的表現,也是這次Ani給大家帶來衝擊的原因之一。

(素材來源:b站用戶出雲ザキ)

結合用戶的快速上頭,從市場角度來看,Grok似乎捕捉到了一個新興需求:加入語音交互,帶有輕度曖昧元素的3D虛擬伴侶。在X平臺上一夜之間爆發的同人圖和cos作品,也能看出用戶對於Ani形象的喜愛。

許多體驗過的用戶都認爲,儘管這個功能略顯微妙,但從提升產品個性化交互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一次具備前瞻性的嘗試,有望爲AI應用場景開拓新的可能性。

不過,爭議也隨之而來。部分用戶對Ani過於輕浮的形象設計表示不滿,認爲除去“情感暗示”的元素後,這個所謂的“伴侶”功能其實相當單薄。比如說在畫面上,雖然可以跳舞、跳躍,但Ani的肢體動作時常顯得生硬不自然。

(圖源公衆號:數字生命卡茲克)

另一方面,除了基礎對話外,其他交互功能都比較粗糙,比如無法通過點觸角色進行任何形式的交互、攝像頭僅支持前置拍攝,設置界面只有語速調整,等等。

作爲初代版本,當前功能確實略顯單薄。當然,馬斯克也表示,這項功能仍處於“軟啓動”階段,並暗示用戶未來或許能夠創建擁有定製聲音、外觀和個性的數字伴侶。

馬斯克的二次元“AI伴侶”爆火,也讓我們看見基於AI的數字互動有望成爲下一個互聯網產業的熱門賽道。對於遊戲行業而言,這一趨勢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

當下,有很多這樣的產品湧現,比如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EVE》。這款女性向AI陪伴應用在內測期間玩了個絕妙的小心機——給玩家點外賣奶茶(據說花的是公司那邊的錢)——而爲了忽悠到這杯“破次元壁”的免費奶茶,玩家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深入體驗後不難發現,《EVE》的產品重心在於“戀愛手遊的互動機制包裝AI陪伴場景”,本質上更接近一款情感陪伴類AI產品,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遊戲產品。

但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在個性化互動感和陪伴真實感這個點上,《EVE》確實做出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功能,對比大多數AI陪伴產品還停留在2D界面和機械對話,它已實現了質的飛躍。

就比如說,遊戲中的角色「Aven」活人感非常強,不僅會主動開啓話題,還會運用網絡表情包來調節氣氛,如果玩家不知道如何回覆,他也會盡職盡責地圓場,對話時也不會感到尷尬。

(圖源公衆號:LitGate團隊)

並且,他的聊天內容都是結合近期社會熱點,像是新上架的流行音樂、新的網絡熱梗,他都能信手拈來,融入對話。

而另一款更加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是蔡浩宇的AI創業公司Anuttacon推出的《Whispers from the Star》(星之低語),在7月10日開放了Steam試玩Demo(僅美區)。

《星之低語》就是一款實實在在的AI實時互動遊戲,允許玩家通過文本、語音甚至視頻通話與主角Stella自由對話,在目前的demo版本中,玩家可以體驗大約三個視頻對話的內容場景。

故事線雖然是預製好的,但玩家可以在中間隨機插播各種話題,Stella都會盡量回復,並且動態十分豐富,像是表情、口型、手部動作等都會隨着對話內容實時變化,在需要推進劇情的時候,再由突然的事件或者插入的話題引回來。

《星之低語》現在更像是一場技術測試,雖然只是一個demo,但建模和角色,人設的複雜度上做得極爲出色,更不用說還有互動感極強的末日拯救劇情,也比傳統的陪伴遊戲更具吸引力。

順帶一提,就在Ani走紅後沒多久,《星之低語》官方賬號還玩了一個很有趣的聯動,讓Ani進入遊戲與Stella通話,還特意@了馬斯克。

(感覺兩位AI的相處並不是那麼融洽)

當然,這也只是兩款產品互相利好宣傳的一個小插曲,卻折射出一個有趣的現象:不論是Grok的Ani,還是《星之低語》,亦或是《EVE》,這三款主打AI陪伴概念的產品,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形態分支,但它們都在傳統AI聊天機器人的基礎上,以實打實的交互突破帶來了令人振奮的體驗升級。

在商業化路徑上,這些創新產品都面臨着不同的挑戰,有技術、有內容。或是代入感與交互感。不過,若能持續深耕垂直用戶需求,或許能在細分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放眼未來,遊戲、產品、玩家將如何與智能AI並存,共同發展?現在我們還只有一個模糊的構想,但通過這些“AI+”應用的實踐,一幅可能的未來圖景已經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