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巨頭飛利浦,爲何淪爲了“貼牌大王”?

哈嘍大家好這裏是小旗,我給自己定了一個100天更新任務,堅持每天更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給盒友們樂呵樂呵。今天是第六篇,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天小旗又帶來了什麼好玩的事情吧


相信盒友們對飛利浦的大名都有所耳聞,並且在生活中也經常可以見到飛利浦品牌的生活用品,不知道盒友們有沒有懷疑過跨國巨頭飛利浦的很多產品,是不是也是貼牌?

小旗查詢了相關信息後發現,飛利浦的絕大多數產品都是由代工廠生產,部分品類甚至已被授權給了其他企業。

換言之,拿到授權的企業,直接在自己生產的產品上貼上飛利浦的牌子。

作爲最爲國人熟悉的國際品牌之一,飛利浦一度是“高檔進口”、“質量保證”的代名詞。

曾經的跨國巨頭,爲何淪爲了“貼牌大王”?

越幹越小

1891年,飛利浦在荷蘭創立,靠生產碳絲燈泡起家,成爲歐洲最大的碳絲燈泡生產商之一。

飛利浦的燈泡廣告

此後,飛利浦不斷拓展產品線。

1927年生產收音機,1939年推出電動剃鬚刀,1949年銷售電視,1963年推出小型盒式磁帶,1982年推出吐司機,1994年推出咖啡機,1997年與索尼公司合作推出DVD,2018年推出空氣炸鍋……

從來沒有一個企業,像飛利浦這樣,推出如此之多的家電。

因此,飛利浦被稱爲“小家電之王”。

飛利浦第一款剃鬚刀Philishave 7730

飛利浦的創新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在多個行業樹立了技術標杆,持續推動社會進步。

小家電,也能做成大生意。


1996年,飛利浦的營收高達401.4億美元,位列財富500強排行榜第53名,成爲在多個細分工業領域都領先世界的巨無霸企業。


這是飛利浦的高光時刻。

此後,飛利浦的營收逐漸縮減,在財富500強的排名也節節敗退。

2018年,飛利浦的營收爲280.7億美元,僅爲1996年的70%,排名也下滑到了423名。

2019年,徹底跌出了榜單。

部分年份飛利浦在財富500強的排名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飛利浦的營收爲194.93億美元,不到1996年的一半。

創業百年,飛利浦的營收越幹越小,是經營不善所致嗎?

是,也不是。

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拆解一下飛利浦的半導體業務。

說起半導體,很多人都會想到光刻機巨頭荷蘭#ASML 公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ASML公司是飛利浦孵化的

受益於技術積累,飛利浦早年的實驗室,爲半導體技術研發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1953年,飛利浦正式成立半導體事業部,正式進入半導體領域。

1970年代,飛利浦收購美國硅谷集成電路公司西尼蒂斯(Signetics),成爲當時全球的第二大半導體廠商。

1984年,飛利浦將其光刻技術部門與半導體設備公司ASM International合併,成立了ASML,雙方各持50%股份。

ASML光刻機

可以說,ASML脫胎于飛利浦的技術部門,後者在光刻領域的核心技術積累,成爲ASML的關鍵優勢。

1988年,在ASM International撤資後,飛利浦增持至100%股權。

1995年,ASML登陸納斯達克,飛利浦開始減持股權,最終完全退出。

此外,大名鼎鼎的半導體巨頭恩智浦最初也是飛利浦的一部分,2006年拆分出來,獨立成半導體公司。

今年1月,飛利浦又出售了旗下的半導體子公司Xiver。

僅半導體業務板塊,飛利浦就出售了3家公司。

ASML在2024年的營收高達305.72億美元,#恩智浦 的營收高達126.14億美元,加起來超過431億美元,已是飛利浦的2倍。

從這個角度看,飛利浦的規模越來越小,直接原因是拆分甩賣了大量的業務。

拆分業務

爲了驗證這個論點,我們再來看看,飛利浦還拆分了哪些業務。

2004年,以3.58億美元將PC顯示器業務出售給#冠捷科技 。

2006年,把移動電話業務賣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 。

早年的飛利浦手機

2010年,將中國區的電視機銷售、配送及採購等業務外包給冠捷科技。

2014年,飛利浦將LED業務和通用照明業務整合組成獨立公司飛利浦照明,又把LED芯片製造和汽車照明業務,合併成一家名爲#亮銳 的公司。

2016年,飛利浦將亮銳80.1%的股份賣給阿波羅旗下基金。

2018年,飛利浦照明正式更名爲“昕諾飛”,徹底與飛利浦分家,開始了獨立運營。

前文說過,飛利浦就是靠生產碳絲燈泡起家的。

照明業務,堪稱飛利浦發家的根基。

誰能想到,飛利浦連自己的老本行都捨得砍掉。

昕諾飛在2024年的總銷售額爲67億美元,規模也不算小。

以上還只是一部分業務,面對剩下的家電業務,飛利浦的選擇要分爲以下三種。

一:首先是產品出售+品牌授權:

2021年,飛利浦宣佈以37億歐元將其家用電器業務出售給亞洲最大私募基金#高瓴資本 ,加上爲期15年的品牌授權淨現值7億歐元,總交易額達44億歐元,摺合人民幣近340億元。

飛利浦不僅將掛燙機、電熨斗、吸塵器、咖啡機、空氣炸鍋等廚房小家電以及空氣淨化器等產品賣給了高瓴資本,還附帶賣掉了15年的品牌授權。

飛利浦的空氣炸鍋

這意味着,市面上的飛利浦牌掛燙機、電熨斗等小家電,已經和飛利浦沒有直接關係。

與之類似,2018年,飛利浦將淨水器、飲水器、濾芯、熱水器、坐便器、淋浴器、按摩、健身器材等相關品類授權賣給了德爾瑪。

二:其次是品牌授權:

最典型的是空調,飛利浦經營百年內,從未自行研發生產過空調。

2018年,飛利浦將品牌授權給中國企業恩博力電器,由後者生產、運營,飛利浦空調這才得以進入中國市場。

飛利浦空調,是典型的“貼牌”產品。

公開資料顯示,恩博力電器拿到了長達10年的續簽合作協議,還獲得了出口的權益。

飛利浦與恩博力電器續約

也就說,“貼牌”飛利浦空調,不僅能在中國市場賣,還能出口海外市場。

三:最後就是自持品牌。

剩下的剃鬚刀和電動牙刷等少數品類,飛利浦沒有拆分、售賣,而是自己持有。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是中國官方權威的產品認證機構,其官方網站提**品認證、管理體系認證、檢驗檢測等服務,也是公衆查詢認證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過查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網站,我們能夠穿透商標,看到產品背後的權屬關係。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網站查詢到的信息

從上圖可以看到,飛利浦空調的生產廠、製造商、申請人都是恩博力,這表明,恩博力拿到了飛利浦空調的品牌授權,自行組織生產。

飛利浦淨飲機的生產廠是#紹興摩納淨水科技 ,製造商、申請人是#上海水護盾健康 ,上海水護盾健康是#德爾瑪 的子公司,也就是品牌獲得方,紹興摩納淨水科技是德爾瑪的代工廠。

也就是說,你買到的飛利浦淨飲機,其實是飛利浦授權給德爾瑪,德爾瑪交給上海水護盾健康,上海水護盾健康讓紹興摩納淨水科技代工的

順着飛利浦的百年曆史看,要麼是分拆,要麼是售賣,規模越來越小也就不足爲奇了。

淪爲平庸

飛利浦,爲何要不停分拆業務?

2000年互聯網泡沫後,飛利浦半導體業務遭受重創,年虧損超10億歐元。

與此同時,醫療保健業務正在成爲新的增長點。

飛利浦下決心大幅調整戰略重點,剝離半導體業務,將重心從半導體和電子硬件領域轉向醫療保健、消費品和照明等高增長行業。

儘管飛利浦在照明行業擁有知名品牌和較高市場佔有率,但是,隨着市場競爭加劇,LED照明行業的利潤率下降,長期徘徊於10%以下。

飛利浦的燈泡

家電市場同樣如此,市場參與者衆多,競爭激烈,盈利能力受到影響。

於是,照明、家電業務先後成爲了分拆對象。

最終,飛利浦保留的除了門檻較高的醫療保健部門外,就是電動牙刷、剃鬚刀、直髮器等高附加值產品。

由此可見,飛利浦分拆業務,是一個不斷聚焦核心業務的過程。

飛利浦根據市場環境、行業週期以及自身情況,不斷調整業務板塊,將更多資源集中於醫療保健等高利潤、高技術門檻的業務,實現業務聚焦,提高企業價值。

如何評價飛利浦這一策略?

以得失視角觀察,分拆業務,飛利浦獲得了巨大的現金收益,用於投入核心業務的研發。

與此同時,飛利浦也錯失了半導體行業發展紅利,以及規模化研發與生產的協同優勢。

在小旗看來,短期有收益,長期損失大。

飛利浦,正在從偉大淪爲平庸。

特別是飛利浦因授權而導致的貼牌氾濫,有可能損害其品牌形象。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界定代工與貼牌的概念。

前兩天,“#娃哈哈 客服回應純淨水由#今麥郎 代工”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熱議。

有網友發視頻稱,買到的娃哈哈純淨水是由今麥郎生產的。

有人留言評論道,娃哈哈在搞貼牌。

其實,娃哈哈是在代工,而非貼牌。

代工與貼牌的關鍵,在於代工方的參與程度。

如果品牌方負責設計與研發,只是讓代工方生產,那就是代工。

如果品牌方只是貼個牌子,剩下的讓代工方設計、研發、生產,那就是貼牌。

代工用得好,既能利用了代工廠實現大規模、低成本生產,又能保持品牌溢價和技術壁壘,還能確保了產品的品質,從而實現品牌商、代工廠、消費者的“多贏”。

飛利浦未曾分拆出去的吹風機、直髮器等產品,也是代工的。

從上面的圖片可以看出,飛利浦自持品牌的直髮器,由#月立集團 、#雷泰電器 等企業代工。

只要品牌方深度參與研發與生產,代工的產品質量就不會差。

相對而言,貼牌產品完全由代工方設計生產,質量就不好把控了。

請注意,即便是貼牌,品牌的使用依然由品牌方掌控。

反觀飛利浦,直接將品牌授權給其他企業,由後者生產並貼牌。

這已不是簡單的貼牌,而是一種“品牌授權”。

飛利浦保留品牌所有權,收取品牌授權使用費後,將生產、研發、品控等核心環節完全交由被授權方自主運營。

消費者基於對飛利浦品牌的信任溢價購買產品,但實際產品與飛利浦無直接關聯,也無法獲得相應品質與服務。

若被授權方爲壓縮成本降低生產標準,消費者將直接感知到品質落差,大大損害飛利浦的品牌形象。

飛利浦“甩手掌櫃”式的品牌授權模式,短期可獲得收益,長期將導致“品牌空心化”,動搖企業發展的根基。


小旗不禁想問:沒有技術創新與產品品質支撐的飛利浦,還是原來的那個飛利浦嗎?


如果您也喜歡這篇文章的,求贊求收藏求電電,我是小旗,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