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大家好,最近我玩了一款遊戲,名字還挺新奇的,叫《不/存在的你,和我》,遊戲本身的體量很短,但是卻帶給了我一個很難忘的體驗,當我開始這篇測評時,我想起了這句話,莎士比亞的經典名著中的這句話,同樣,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是出自這本書,遊戲一樣很適合用這句話,一千個玩家眼裏,有一千個遊戲的模樣,那麼就和我走進這款遊戲,看看我眼中這款遊戲的魅力所在,究竟什麼遊戲讓我如此難忘。
最初我看見這個遊戲的標籤的時候,一度以爲這是一款恐怖遊戲,結果當我去玩了之後,我才知道,這其實是一款披着恐怖遊戲外衣的講述論證哲學的遊戲。
而且從字裏行間的對話可以看出來,這個討論的哲學主題,還是一個很宏大的關於自我的哲學問題的一個討論,遊戲中的人物莉莉絲,其實咋說呢,她的存在,更像是由這個宅男主角幻想出來的人物,因爲太宅了,有時候睡覺都會睡10個小時的那種,所以這很有可能就是主角睡很久導致的一種臆想。
遊戲其實核心就是在講存在與自我這兩方面的內容,尤其是自我,這句話就很有考究意味,因爲這個是指一個東西的存在可能會成爲另一種存在的佐證。
遊戲中同樣表達了這種行爲,一種身份的形式,能讓人之間相遇。
而這個時候,人就作爲橋樑,就是一個存在同時印證了另一種存在,其實舉個例子就能很好明白了,我們去做一件事,比如爬山,山就在那裏,事情本身就是在那裏存在,只有我們去做了,才叫爬山,最終這個行爲才能叫爬山,我們和山中間就是以人的意圖作爲橋樑,所以我們存在,山存在,都有着各自的身份,因爲我們的意圖所以兩者才聯繫起來。
而人因爲有這種意圖所以特殊,所以自由,可有時候這種自由又會成爲我們的枷鎖,這裏的枷鎖,我認爲是慾望。
然而遊戲中最精髓的一句講述存在的,我認爲是這句。
而這裏講的靜止標籤,我認爲就是事物固定的印象造成的。
說到哲學呢,我就不困了,因爲其實我對於哲學有一些研究,從這個遊戲從頭到尾都始終貫徹的一個主題,就是自我兩個字談起,自我其實在《道德經》中一句話“人莫不反求諸己,則近乎正也”,自我對於世界的感知其實有主觀與客觀兩方面,而矛盾也就產生了,所以爲什麼世界上會有矛盾,因爲人主觀的觀點是1個,可能客觀,也就是大衆的觀點又是另一個,可爲什麼大衆的觀點爲正確,一個的說法是公認的,二就是從衆了,最初一個人說了蘋果是紅色,然後別人也說這個是紅色,可紅色爲什麼爲紅色呢,它能不能叫藍色呢,這是約定俗成的,還是一種規定,可能第一個人說蘋果是藍色的,後來的人覺得這個說法一樣可取,那可能現在的蘋果就叫藍色了,顏色的屬性與命名其實從第一批的認知就已經成爲共識了。
遊戲中對於自我的認知,讓人們對於這個遊戲其實存在了一些枯燥甚至於是玩不懂,但其實文字遊戲從來都是講故事與闡述觀點的一種工具。
我們與莉莉絲的相處,可以引申爲一種我們內心傾向的幻想,主角孤獨,渴望一個戀人,所以就想象出了一個戀人,而一些互動又源於主角的深層次的潛意識,所以有些選項很自然,有些選項很跳脫,甚至可以說是跑題。
但其實遊戲算不錯,遊戲本身的畫面與貼圖質量都不錯,其實我就是被這個畫面吸引過來玩,結果卻讓我感到很驚奇,不論人物的建模還是場景的設計都給人一種很特殊的氣質,可能和遊戲的色調有關係,特意營造出這種神祕感,同時這款遊戲本身就很神祕,至少在整體給人的感覺,它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恐怖遊戲,也並非通俗的文字遊戲,就像我認識的朋友說過這款遊戲,是很對電波的,就是這種性質,讓這款遊戲具有深究的意義,因爲它並不是將蛋糕擺到你面前的小甜遊,也不是突臉的恐怖遊戲,而是一種細思極恐的感覺。
遊戲還有一個很亮眼的地方,就是音樂了,這款遊戲的音樂作爲一個聽歌很多的人,尤其是配樂,可以說很頂很頂,時而清冷神祕,時而又富有激情,尤其在後面演奏的這款音樂,可以說值回票價。
人生就是一直在彷徨,又在彷徨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所以其實在講存在和自我,其實講述的意義,在於迴歸自我認清現實。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