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烹油的金色幻夢!聊聊神仙打架的上世紀日本動畫電影

「缸腦博物」第8期

一般認爲,1987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多時間是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一個核爆記憶尚未完全褪色,物質享樂卻大踏步前行的金色時代。

而之後,日本又經歷了泡沫急速破滅後的蕭條時代,一頭扎進那個壓抑、幻滅、低慾望的“失去的30年”。

如此大起大落的社會環境催生了出了一批極爲先鋒的頂級動畫電影,真是天才遍地走,神作多如狗

腦斯基揀選了一些自己比較熟悉的作品,希望能與諸君分享觀看這些作品時的多巴胺時刻

圖:2020年的《蛹夢》,頗有古風

1985年 廣場協議簽訂,日元大幅升值。泡沫初現

這一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爲了全球最大債權國,汽車、半導體制霸全球。

在這個時間點上,日本終於從二戰灰燼中爬行的蛆蟲,蛻變成了砍向美國經濟的精緻戰刀。

此時,東京的地價開始抬頭,人們發現,再也沒有什麼,比玩房地產更賺錢的事了

「土地不會貶值」這樣的信念,伴隨着各色一夜暴富的財富神話,開始成爲一代人的信念。

圖:沒有人知道,這次的繁榮將持續多久...

而在動畫的世界裏,創作者們彷彿終於有時間和精力,將有關戰爭的破敗與腐臭,捏碎重組成一個個光怪陸離的想象世界。

● 古早致鬱系神作《天使之卵》

說真的,如果不是剛聽完一個小時的古典交響樂、洗完一個冷水澡、並處在賢者時間的哲學飢渴狀態下,《天使之卵》都會是一部“很難看”的作品

整部作品充滿了宗教的隱喻,在表達上又極晦澀與意識流——作者彷彿完全不屑於向觀衆解釋這是一個什麼故事,隨處可見大段沉悶的長鏡頭或是意義不明的片段。

總長71分鐘的作品,對話加起來可能都不到10句。

圖:兩位主角,也是劇中唯二的活人

即便如此,作品在美學上確實獨樹一幟,令人享受——炫技般細膩奔放的筆觸搭配上邪典味十足的環境設計,營造出了一個晦暗、窒息卻又神祕、攝人的末日世界。

圖:少女飛舞的頭髮

因此,看《天使之卵》,最好是用看原畫集或是畫冊的心態來純欣賞,也許能夠讓人忽略掉作品災難級的敘事。

圖:當原畫集看,本片質量極佳

1986年 日本央行開始實施寬鬆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刺激經濟增長

《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持續升值、出口受挫。

爲應對衰退,日央行連續多次降息,並提出擴大內需、減少貿易順差的戰略。

金融自由化的腳步開始加速......

圖:日本隊參加86年墨西哥世界盃

1987年~1989年 地產價格飆升,泡沫衝向頂峯

日本人均GDP創新高,銀座奢侈品消費、高爾夫等高端休閒活動成爲常態。家庭汽車普及率超70%,東京迪士尼樂園年接待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

同時,社會失業率降至2.1%(80年代最低),出現1973年以來首次“用工荒”...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發展...

● 劃破世紀的摩托尾燈《阿基拉》

如果說,《三體》憑一己之力,讓中國科幻達到世界水平。那麼《阿基拉》就是日本動畫界的《三體》——在《阿基拉》之後,日本動畫纔算真正的登堂入室,受到世界範圍內觀衆的認可。

圖:被後續作品無數次借鑑的Akira Slide

《阿基拉》的劇情是相當成人向的——超能失控、祕密試驗、權力陰謀,這些元素都顛覆了當時的人對動畫的一般印象。

「原來動畫也可以像電影一樣,討論如此有深度的話題!」

對於那個時代的大量作品來說,戰爭、核彈、災難像是烤肉時的孜然香料,爲作品添加了諸如幻滅感、宿命感這樣的獨特風味,也往往造就了老作品的宏大敘事與厚重基調。

《阿基拉》中也出現了賽博朋克式的霓虹都市。但在設定上,城市建在戰爭的廢墟之上,地下還埋藏着可能引發毀滅的阿基拉殘骸,更多了一份夢幻與絕望,彷彿一切現實都可能在瞬息畫作泡影。

圖:被核爆摧毀的東京

圖:賽博都市

《阿基拉》中的「超能力」高度未知不可控的——短暫獲得力量的主角鐵雄,卻最終無法駕馭這種力量,被能量反噬。

《阿基拉》的影響是巨大的,啓發了後續大量的作品。例如其賽博朋克的都市設計,直接爲《攻殼》提供了模板;新東京、巨大生命體引發的爆炸等元素,被《EVA》繼承到了其設定中;暴走族、街頭混戰、幫派分子則成了《賽博朋克2077》中夜之城的標配。

圖:超越時代的設計

順帶一提,《阿基拉》上映時,漫畫原作作者及動畫電影導演大友克洋34歲。其後參與創作的《回憶三部曲》,也是腦斯基非常喜愛的科幻作品。

圖:大友克洋

● 手繪八萬碎片的《王立宇宙軍》

如果要推選1個片段來代表手繪動畫的巔峯,痞子「庵野秀明」創造的名場面——復刻大力神號起飛時雪花般飛落的保溫材料,很可能有幸獲得這份殊榮。

圖:顫抖吧!凡人

沒錯,《EVA》也是庵野秀明的作品。

這使得我們在《EVA》中也能欣賞到極度紮實的機械結構繪製。

圖:庵野秀明

《王立宇宙軍》本身並不複雜——故事設定在一個平行宇宙中的地球上,一個以瑪雅爲文明源頭的國家(大約達到了1950年代的科技水平)的太空軍建造火箭並完成了該星球首次載人太空飛行的壯舉。

圖:在地面接受訓練

圖:乘坐火箭,前往人類的新邊疆

《王立宇宙軍》戲裏戲外都充滿了理想主義的光芒,是一羣年輕人的熱血追夢之作——山科誠、山賀博之、庵野秀明、貞本義行、坂本龍一都參與了製作。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狂熱與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做出了《EVA》的GAINAX此時正是初創公司,儘管處女作《王立宇宙軍》的預算一路超支到了8億日元,卻仍收穫票房慘敗,虧得一塌糊塗。

圖:爆炸就是藝術

1991~ 泡沫破裂,日本經濟進入長期低迷期

1991年,日本的各個天台變得擁擠起來,自殺率激增!

地產、股市在巔峯之後全面崩盤——資產價格縮水導致企業、家庭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銀行體系不良債權激增,實際壞賬率遠超公開數據...

經濟奇蹟結束了,泡沫破裂了。日本開始了「失去的30年」。

圖:91年出道的泉水姐姐

● 太空蘭若寺《回憶三部曲》

《回憶三部曲》由三個劇情獨立、畫風迥異的故事構成——《她的回憶》《最臭兵器》《大炮之街》。

其中,《她的回憶》頗有點《愛死機》的味道,充滿了科幻的浪漫、驚悚與迷離,堪稱太空版的夜訪蘭若寺,是腦斯基的最愛。

圖:亦真亦幻的太空蘭若寺

故事的開頭有點像《異形》——一艘太空垃圾回收船「日冕號」在接到一個詭異的求救信號後,派出船員前往探查。

圖:船員準備突入

詭異的是,信號竟然來自一個巨大的、帶有古典裝飾氣息的城堡建築。原來,這是一個名爲「艾娃」的已故歌劇明星通過全息投影與機器人維持的回憶世界,試圖讓時間永遠停留在輝煌與美好的過去。

圖:經典的樓梯構圖

這種無限沉溺過去的願望最終讓這個太空古堡成了一個吞噬一切的黑洞——它用求救信號誘捕着過路的艦船,將他們拖入永恆的過去幻夢。

圖:露出猙獰容貌的幻境

《愛死機》中有一集《天鷹座裂隙之外》,其故事設定就有點《她的回憶》的既視感——也是太空中的殘骸堆,現實與幻覺交織重疊。

只不過《天鷹座》中的幻境來自外星種族的“慈悲”,它們特意爲迷航的船員們編制了美好的夢境,使其忘卻現實的絕望與孤獨。

● 神作《攻殼機動隊》

《攻殼機動隊》的故事以2029年的近未來爲背景,描繪了一個人類普遍義體化的賽博社會。

主角草薙素子作爲高度義體化的公安九課少佐,在追查一個自我覺醒的AI程序「傀儡師」的過程中,展開對生命本質的終極追問。

圖:人均電子腦的時代,黑客開始入侵人腦

《攻殼》中的賽博都市更爲寫實與破舊,充斥着着濃重的九龍城寨元素。靈魂bgm《傀儡謠》爲畫面增加了詭異、超脫的空靈氣質,堪稱賽博招魂曲。

圖:隨手一幀都是壁紙

圖:九龍城寨風的賽博街景

《攻殼》中對義體的刻畫則充滿了暴力與機械主義的冰冷——當肉身成爲可批量生產、隨意裝卸的工具時,人的異化將達到何種恐怖的程度。

高度義體化的素子在劇中表現出的對自身肉體的工具化使用,和對精神自我邊界的小心拷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今天看似普遍的自我認同,在未來或許將是少數人的奢侈特權

《攻殼》中,對「究竟什麼是真實」有着非常深刻的討論——一個人被植入了虛假的記憶,在他的主觀感受中,他有老婆,有孩子,有着十多年的家庭生活;但在現實中,他是個租住在公寓的單身漢。而當他被引導着回憶諸如與妻子相識經歷的細節時,夢碎了。

當有一天,技術發展到能夠創造記憶時,是否意味着現實世界也隨之失去了意義。

「虛擬體驗也好,夢境也好...只要被認定存在,就即是事實」

● 就你叫力天使對吧《EVA》

《EVA》像是給當年幼稚的大腦開了Root,讓腦斯基對「自己喜歡看什麼動畫」這個問題產生了全新的理解。

圖:此時的力天使還不知道自己的命運

《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影響是深遠的。

結合宗教的宏大設定、哲學命題的挖掘、意識流的表現手法、乃至三無、傲嬌這樣的經典角色設計,讓它不單是一部動畫,更是一個永遠聊不完的話題

圖:EVA海報的構圖都很有張力

——從業者尋找靈感、宅男們幻想綾波麗與明日香、自媒體討論精神內核與設定...

圖:海量同人圖

1995年,日本先後經歷了阪神大地震東京地鐵沙林事件,社會被籠罩在巨大的不安之中。經濟泡沫破裂後的幻滅感和絕望情緒仍在持續蔓延和發酵。

《EVA》彷彿一面鏡子,照出了那個時代少年隱匿而潮溼的內心——主角「碇真嗣」敏感、脆弱、逃避,但其底色是善良的。在巨大的責任面前,被動而牴觸。

角色的年齡設計進一步增加了其心理狀態的複雜性——劇中,所有的eva駕駛員都是14歲,一個「孩子之上,成人未滿」的年紀。他們能觸碰成人的慾望,渴望獨立,卻也害怕獨立;同時,孩童的記憶又尚未模糊,對“什麼是自我”充滿困惑。

圖:“笨蛋”真嗣

劇中的兩位女主「綾波麗」「明日香」,彷彿是真嗣內心的某種投射——身爲克隆人的綾波麗淡泊冰冷,不知情感爲何物,像極了某種「抽象的女性形象」,一種少年想象中的女性集合體;而有着童年創傷,性格好強的明日香,則更接近於現實中的「誘人的交往對象」,初看驕傲自負,實則敏感脆弱。

圖:補完內心的殘缺

《EVA》也徹底顛覆了傳統對機甲的理解——受人類控制的巨大生命體,被包裹和約束在裝甲中,成爲人類的活體傀儡。

圖:恐怖初號機

這種設定給機甲添加了巨大的不安感,人類猶如寄生蟲一般通過插入栓裝置進入EVA的血肉中。

插入栓中充滿着羊水一般的可呼吸液體LCL,且能讓駕駛員通過意識控制機體,讓「駕駛」這個原本機械的動作多了幾份肉體侵佔和剝奪的意味。

圖:插入栓的位置在EVA的後頸脊椎處

圖:首次體驗LCL的真嗣

《EVA》也是少有的包含終極命題討論的作品(我們從哪裏來,去往何方),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在其中有着清晰的起點與終點。

在宏大敘事的襯托下,人物個體的心理變化、人生經歷、世俗慾望都有了更強的宿命感——儘管每個人都是渺小的個體,但卻是幾十億年前的大事件與漫長進化的造物,而短暫的生命正在見證整個種族的存亡之戰,何其的磅礴!

圖:被釘在NERV總部地下的莉莉絲

2000 千禧年的餘韻

十年,日本經濟仍深陷通縮泥潭。GDP增速僅爲1.75%,失業率攀升至4.7%,企業破產加劇,消費需求疲軟,政府的各種刺激政策均宣告失效。

● 驚鴻一瞥的《吸血鬼獵人D》

《吸血鬼獵人D》是一部風格極度強烈的作品——吸血鬼、重裝戰車、城市廢墟、哥特風火箭與太空站等等跨位面的元素都被納入,混搭、迷離、格調獨特

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吸血鬼統治着夜晚。人們開出高額賞金懸賞它們的頭顱,並由此催生出了專門的吸血鬼獵人。

而D是獵人中最特殊的一位,一個人類與吸血鬼的混血兒

相較於成羣結隊、依賴機械與科技的人類狩獵小隊,D總是孤身一人——他的戰鬥靠長劍,交通靠馬匹,一眼便知戰力不俗。

圖:D的造型頗有些禁畫《雨中女郎》的意味

圖:由人類組成的吸血鬼狩獵小隊。劇情中,與D多有交互

圖:極富年代感的人物造型

作品中的場景,堪稱藝術

天線殘骸、廢棄油井、鏽跡斑斑的高塔,就這樣散落在無邊的隔壁荒灘上,散發出濃重的後啓示錄味道。

而巨型浮游生物羣從沙地破浪騰飛的這一段,讓人恍惚間以爲這是《沙丘》中滿是香料的厄拉科斯星。

圖:荒野與遺蹟

圖:沙海中游弋的巨型生物

被D追殺的吸血鬼貴族與一心追隨的人類妹子是這個荒蕪世界中少有的純愛戰士。最終也是如願坐上了火箭,前往了傳說中吸血鬼的理想鄉「夜之都」

圖:超美型的吸血鬼貴族

圖:相愛的人類與吸血鬼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川尻善昭在之後還執導了《黑客帝國》系列動畫短片中的一集《虛擬程序》——濃烈的美型畫風令人印象深刻。

圖:《黑客帝國》動畫短片中的女武士

圖:川尻善昭(Yoshiaki Kawajiri)

個體的生存焦慮壓倒了一切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日本動畫的關注點變得越來越個體。鮮有作品再關注整個人類、整個文明。某種程度上,那種昂揚的、自信的精氣神,隨着泡沫的破滅一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個體的生存之戰。

大逃殺文化的大範圍流行,正是個體生存焦慮的具象化體現——去TM的人類,去TM的未來,我只要活着,活在現在。他人皆是地獄。

可悲的是,這彷彿正是那些賽博作品所預言的灰暗的近未來世界——高度原子化、極度貧富差異、肉身義體工具化,大量人口淪爲無用階級,僅能作爲他人的娛樂工具存在。

25號宇宙,真的是人類的宿命麼?

END

往期精選

聊聊那些獵奇、荒誕、反常識的異世界!從池核|後室說起

在科幻世界中,2024年發生了些什麼?

聊聊復古未來主義!輻射|異形|賽博朋克|銀翼殺手|原子之心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