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脑博物」第8期
一般认为,1987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多时间是日本的泡沫经济时代,一个核爆记忆尚未完全褪色,物质享乐却大踏步前行的金色时代。
而之后,日本又经历了泡沫急速破灭后的萧条时代,一头扎进那个压抑、幻灭、低欲望的“失去的30年”。
如此大起大落的社会环境催生了出了一批极为先锋的顶级动画电影,真是天才遍地走,神作多如狗。
脑斯基拣选了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希望能与诸君分享观看这些作品时的多巴胺时刻!
图:2020年的《蛹梦》,颇有古风
1985年 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大幅升值。泡沫初现
这一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债权国,汽车、半导体制霸全球。
在这个时间点上,日本终于从二战灰烬中爬行的蛆虫,蜕变成了砍向美国经济的精致战刀。
此时,东京的地价开始抬头,人们发现,再也没有什么,比玩房地产更赚钱的事了!
「土地不会贬值」这样的信念,伴随着各色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开始成为一代人的信念。
图:没有人知道,这次的繁荣将持续多久...
而在动画的世界里,创作者们仿佛终于有时间和精力,将有关战争的破败与腐臭,捏碎重组成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
● 古早致郁系神作《天使之卵》
说真的,如果不是刚听完一个小时的古典交响乐、洗完一个冷水澡、并处在贤者时间的哲学饥渴状态下,《天使之卵》都会是一部“很难看”的作品。
整部作品充满了宗教的隐喻,在表达上又极晦涩与意识流——作者仿佛完全不屑于向观众解释这是一个什么故事,随处可见大段沉闷的长镜头或是意义不明的片段。
总长71分钟的作品,对话加起来可能都不到10句。
图:两位主角,也是剧中唯二的活人
即便如此,作品在美学上确实独树一帜,令人享受——炫技般细腻奔放的笔触搭配上邪典味十足的环境设计,营造出了一个晦暗、窒息却又神秘、摄人的末日世界。
图:少女飞舞的头发
因此,看《天使之卵》,最好是用看原画集或是画册的心态来纯欣赏,也许能够让人忽略掉作品灾难级的叙事。
图:当原画集看,本片质量极佳
1986年 日本央行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持续升值、出口受挫。
为应对衰退,日央行连续多次降息,并提出扩大内需、减少贸易顺差的战略。
金融自由化的脚步开始加速......
图:日本队参加86年墨西哥世界杯
1987年~1989年 地产价格飙升,泡沫冲向顶峰
日本人均GDP创新高,银座奢侈品消费、高尔夫等高端休闲活动成为常态。家庭汽车普及率超70%,东京迪士尼乐园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
同时,社会失业率降至2.1%(80年代最低),出现1973年以来首次“用工荒”...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发展...
● 划破世纪的摩托尾灯《阿基拉》
如果说,《三体》凭一己之力,让中国科幻达到世界水平。那么《阿基拉》就是日本动画界的《三体》——在《阿基拉》之后,日本动画才算真正的登堂入室,受到世界范围内观众的认可。
图:被后续作品无数次借鉴的Akira Slide
《阿基拉》的剧情是相当成人向的——超能失控、秘密试验、权力阴谋,这些元素都颠覆了当时的人对动画的一般印象。
「原来动画也可以像电影一样,讨论如此有深度的话题!」
对于那个时代的大量作品来说,战争、核弹、灾难像是烤肉时的孜然香料,为作品添加了诸如幻灭感、宿命感这样的独特风味,也往往造就了老作品的宏大叙事与厚重基调。
《阿基拉》中也出现了赛博朋克式的霓虹都市。但在设定上,城市建在战争的废墟之上,地下还埋藏着可能引发毁灭的阿基拉残骸,更多了一份梦幻与绝望,仿佛一切现实都可能在瞬息画作泡影。
图:被核爆摧毁的东京
图:赛博都市
《阿基拉》中的「超能力」是高度未知和不可控的——短暂获得力量的主角铁雄,却最终无法驾驭这种力量,被能量反噬。
《阿基拉》的影响是巨大的,启发了后续大量的作品。例如其赛博朋克的都市设计,直接为《攻壳》提供了模板;新东京、巨大生命体引发的爆炸等元素,被《EVA》继承到了其设定中;暴走族、街头混战、帮派分子则成了《赛博朋克2077》中夜之城的标配。
图:超越时代的设计
顺带一提,《阿基拉》上映时,漫画原作作者及动画电影导演大友克洋才34岁。其后参与创作的《回忆三部曲》,也是脑斯基非常喜爱的科幻作品。
图:大友克洋
● 手绘八万碎片的《王立宇宙军》
如果要推选1个片段来代表手绘动画的巅峰,痞子「庵野秀明」创造的名场面——复刻大力神号起飞时雪花般飞落的保温材料,很可能有幸获得这份殊荣。
图:颤抖吧!凡人
没错,《EVA》也是庵野秀明的作品。
这使得我们在《EVA》中也能欣赏到极度扎实的机械结构绘制。
图:庵野秀明
《王立宇宙军》本身并不复杂——故事设定在一个平行宇宙中的地球上,一个以玛雅为文明源头的国家(大约达到了1950年代的科技水平)的太空军建造火箭并完成了该星球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的壮举。
图:在地面接受训练
图:乘坐火箭,前往人类的新边疆
《王立宇宙军》戏里戏外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是一群年轻人的热血追梦之作——山科诚、山贺博之、庵野秀明、贞本义行、坂本龙一都参与了制作。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狂热与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做出了《EVA》的GAINAX此时正是初创公司,尽管处女作《王立宇宙军》的预算一路超支到了8亿日元,却仍收获票房惨败,亏得一塌糊涂。
图:爆炸就是艺术
1991~ 泡沫破裂,日本经济进入长期低迷期
1991年,日本的各个天台变得拥挤起来,自杀率激增!
地产、股市在巅峰之后全面崩盘——资产价格缩水导致企业、家庭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银行体系不良债权激增,实际坏账率远超公开数据...
经济奇迹结束了,泡沫破裂了。日本开始了「失去的30年」。
图:91年出道的泉水姐姐
● 太空兰若寺《回忆三部曲》
《回忆三部曲》由三个剧情独立、画风迥异的故事构成——《她的回忆》《最臭兵器》《大炮之街》。
其中,《她的回忆》颇有点《爱死机》的味道,充满了科幻的浪漫、惊悚与迷离,堪称太空版的夜访兰若寺,是脑斯基的最爱。
图:亦真亦幻的太空兰若寺
故事的开头有点像《异形》——一艘太空垃圾回收船「日冕号」在接到一个诡异的求救信号后,派出船员前往探查。
图:船员准备突入
诡异的是,信号竟然来自一个巨大的、带有古典装饰气息的城堡建筑。原来,这是一个名为「艾娃」的已故歌剧明星通过全息投影与机器人维持的回忆世界,试图让时间永远停留在辉煌与美好的过去。
图:经典的楼梯构图
这种无限沉溺过去的愿望最终让这个太空古堡成了一个吞噬一切的黑洞——它用求救信号诱捕着过路的舰船,将他们拖入永恒的过去幻梦。
图:露出狰狞容貌的幻境
《爱死机》中有一集《天鹰座裂隙之外》,其故事设定就有点《她的回忆》的既视感——也是太空中的残骸堆,现实与幻觉交织重叠。
只不过《天鹰座》中的幻境来自外星种族的“慈悲”,它们特意为迷航的船员们编制了美好的梦境,使其忘却现实的绝望与孤独。
● 神作《攻壳机动队》
《攻壳机动队》的故事以2029年的近未来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人类普遍义体化的赛博社会。
主角草薙素子作为高度义体化的公安九课少佐,在追查一个自我觉醒的AI程序「傀儡师」的过程中,展开对生命本质的终极追问。
图:人均电子脑的时代,黑客开始入侵人脑
《攻壳》中的赛博都市更为写实与破旧,充斥着着浓重的九龙城寨元素。灵魂bgm《傀儡谣》为画面增加了诡异、超脱的空灵气质,堪称赛博招魂曲。
图:随手一帧都是壁纸
图:九龙城寨风的赛博街景
《攻壳》中对义体的刻画则充满了暴力与机械主义的冰冷——当肉身成为可批量生产、随意装卸的工具时,人的异化将达到何种恐怖的程度。
高度义体化的素子在剧中表现出的对自身肉体的工具化使用,和对精神自我边界的小心拷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今天看似普遍的自我认同,在未来或许将是少数人的奢侈特权。
《攻壳》中,对「究竟什么是真实」有着非常深刻的讨论——一个人被植入了虚假的记忆,在他的主观感受中,他有老婆,有孩子,有着十多年的家庭生活;但在现实中,他是个租住在公寓的单身汉。而当他被引导着回忆诸如与妻子相识经历的细节时,梦碎了。
当有一天,技术发展到能够创造记忆时,是否意味着现实世界也随之失去了意义。
「虚拟体验也好,梦境也好...只要被认定存在,就即是事实」
● 就你叫力天使对吧《EVA》
《EVA》像是给当年幼稚的大脑开了Root,让脑斯基对「自己喜欢看什么动画」这个问题产生了全新的理解。
图:此时的力天使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影响是深远的。
结合宗教的宏大设定、哲学命题的挖掘、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乃至三无、傲娇这样的经典角色设计,让它不单是一部动画,更是一个永远聊不完的话题
图:EVA海报的构图都很有张力
——从业者寻找灵感、宅男们幻想绫波丽与明日香、自媒体讨论精神内核与设定...
图:海量同人图
1995年,日本先后经历了阪神大地震和东京地铁沙林事件,社会被笼罩在巨大的不安之中。经济泡沫破裂后的幻灭感和绝望情绪仍在持续蔓延和发酵。
《EVA》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少年隐匿而潮湿的内心——主角「碇真嗣」敏感、脆弱、逃避,但其底色是善良的。在巨大的责任面前,被动而抵触。
角色的年龄设计进一步增加了其心理状态的复杂性——剧中,所有的eva驾驶员都是14岁,一个「孩子之上,成人未满」的年纪。他们能触碰成人的欲望,渴望独立,却也害怕独立;同时,孩童的记忆又尚未模糊,对“什么是自我”充满困惑。
图:“笨蛋”真嗣
剧中的两位女主「绫波丽」和「明日香」,仿佛是真嗣内心的某种投射——身为克隆人的绫波丽淡泊冰冷,不知情感为何物,像极了某种「抽象的女性形象」,一种少年想象中的女性集合体;而有着童年创伤,性格好强的明日香,则更接近于现实中的「诱人的交往对象」,初看骄傲自负,实则敏感脆弱。
图:补完内心的残缺
《EVA》也彻底颠覆了传统对机甲的理解——受人类控制的巨大生命体,被包裹和约束在装甲中,成为人类的活体傀儡。
图:恐怖初号机
这种设定给机甲添加了巨大的不安感,人类犹如寄生虫一般通过插入栓装置进入EVA的血肉中。
插入栓中充满着羊水一般的可呼吸液体LCL,且能让驾驶员通过意识控制机体,让「驾驶」这个原本机械的动作多了几份肉体侵占和剥夺的意味。
图:插入栓的位置在EVA的后颈脊椎处
图:首次体验LCL的真嗣
《EVA》也是少有的包含终极命题讨论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在其中有着清晰的起点与终点。
在宏大叙事的衬托下,人物个体的心理变化、人生经历、世俗欲望都有了更强的宿命感——尽管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个体,但却是几十亿年前的大事件与漫长进化的造物,而短暂的生命正在见证整个种族的存亡之战,何其的磅礴!
图:被钉在NERV总部地下的莉莉丝
2000 千禧年的余韵
十年,日本经济仍深陷通缩泥潭。GDP增速仅为1.75%,失业率攀升至4.7%,企业破产加剧,消费需求疲软,政府的各种刺激政策均宣告失效。
● 惊鸿一瞥的《吸血鬼猎人D》
《吸血鬼猎人D》是一部风格极度强烈的作品——吸血鬼、重装战车、城市废墟、哥特风火箭与太空站等等跨位面的元素都被纳入,混搭、迷离、格调独特。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吸血鬼统治着夜晚。人们开出高额赏金悬赏它们的头颅,并由此催生出了专门的吸血鬼猎人。
而D是猎人中最特殊的一位,一个人类与吸血鬼的混血儿。
相较于成群结队、依赖机械与科技的人类狩猎小队,D总是孤身一人——他的战斗靠长剑,交通靠马匹,一眼便知战力不俗。
图:D的造型颇有些禁画《雨中女郎》的意味
图:由人类组成的吸血鬼狩猎小队。剧情中,与D多有交互
图:极富年代感的人物造型
作品中的场景,堪称艺术!
天线残骸、废弃油井、锈迹斑斑的高塔,就这样散落在无边的隔壁荒滩上,散发出浓重的后启示录味道。
而巨型浮游生物群从沙地破浪腾飞的这一段,让人恍惚间以为这是《沙丘》中满是香料的厄拉科斯星。
图:荒野与遗迹
图:沙海中游弋的巨型生物
被D追杀的吸血鬼贵族与一心追随的人类妹子是这个荒芜世界中少有的纯爱战士。最终也是如愿坐上了火箭,前往了传说中吸血鬼的理想乡「夜之都」。
图:超美型的吸血鬼贵族
图:相爱的人类与吸血鬼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川尻善昭在之后还执导了《黑客帝国》系列动画短片中的一集《虚拟程序》——浓烈的美型画风令人印象深刻。
图:《黑客帝国》动画短片中的女武士
图:川尻善昭(Yoshiaki Kawajiri)
个体的生存焦虑压倒了一切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日本动画的关注点变得越来越个体。鲜有作品再关注整个人类、整个文明。某种程度上,那种昂扬的、自信的精气神,随着泡沫的破灭一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体的生存之战。
大逃杀文化的大范围流行,正是个体生存焦虑的具象化体现——去TM的人类,去TM的未来,我只要活着,活在现在。他人皆是地狱。
可悲的是,这仿佛正是那些赛博作品所预言的灰暗的近未来世界——高度原子化、极度贫富差异、肉身义体工具化,大量人口沦为无用阶级,仅能作为他人的娱乐工具存在。
25号宇宙,真的是人类的宿命么?
END
往期精选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