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好奇過,爲什麼有水的地方總是會有魚?
一、從魚籽說起
民間常說 “千年草籽萬年魚籽”,雖有誇張,但也確實說明了魚籽具有強大的生存能力。
科學研究表明,鯽魚、鯉魚等常見魚類的魚卵外膜能形成保護屏障,在溼潤泥土中可存活 1-3 年,乾燥環境下也能維持數月生命力。
網圖,侵刪
當雨水匯聚成池,休眠的魚籽便被激活,孵化出幼魚,完成 “無中生有” 的第一步。
二、借外物傳播
除了仰賴它本身頑強的生命力,魚籽還會藉助其他動物或者自然力量作爲它遍地生魚的重要手段。
①水鳥是魚籽最主要的搬運工。
它們在捕食時,魚卵會黏附在喙、腳蹼或羽毛上,隨遷徙落入新水域;
青蛙、蝸牛等兩棲動物也會攜帶魚籽穿越溼地。
網圖,侵刪
(法國萊茵河沿岸的廢棄沙坑案例中,疣鼻天鵝的腳蹼就曾被證實攜帶數十種魚類卵粒,成爲新池塘生態的播種機。)
②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風力也可以將輕如塵埃的魚籽吹至千米之外,溼潤的空氣更能延長其存活時間;
水龍捲會像空中運輸機,將魚和魚卵從河流卷至孤立水窪,(如北美多地就曾記錄到“魚雨”現象)。
網圖,侵刪
此外,地下水網絡如同血管,連通着看似隔絕的水體,魚籽也可以隨暗流潛入新環境,靜待復甦時機。
三、離開水也可以活
在非洲乾旱區,鱂科魚的卵能在龜裂的河牀中休眠 2-5 年,外殼分泌的抗乾燥蛋白可抵禦極端高溫。
雨季來臨時,雨水溶解卵殼表面的抑制物質,幼魚在 48 小時內即可破殼而出,堪稱生命奇蹟。
非洲鏘魚相關研究(網圖侵刪)
非洲肺魚更進化出脫水休眠技能,當旱季來臨時,它們分泌黏液包裹身體,與泥土混合形成繭狀結構,通過鰓孔呼吸空氣,在泥中蟄伏數月。
肺魚(網圖侵刪)
當水體重現,破繭而出的肺魚不僅自己存活,還可能攜帶未孵化的魚卵,重建水域生態。
四、生態系統給了生命舞臺
水草種子隨風力或動物糞便抵達地表形成的水窪後,會率先紮根。
網圖,侵刪
水草生長出來之後,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同時吸附水中雜質,爲魚籽提供孵化所需的微環境。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產生的營養鹽,更成爲幼魚的天然餌料,構建起初級食物鏈。
這一切看起來很偶然,實際上是一種必然。
因爲即使沒有人爲干預,水鳥、雨水帶來的魚籽也會遵循適者生存法則。
網圖,侵刪
例如,鯽魚、麥穗魚等廣溫性魚類的卵更易在多變環境中存活,它們的幼魚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爲食,控制水華氾濫,進而吸引蜻蜓幼蟲、青蛙等物種入駐,最終形成完整的微型生態系統。
現代水產養殖中,人們也會模仿自然規律,通過移植含魚籽的淤泥、放養耐低氧魚種(如泥鰍、鯽魚)來恢復水域生態。
圩田溼地生境修復,侵刪
這種 “向自然學習” 的方式,正成爲退化溼地修復的重要手段。
求關注求點贊求收藏
電我牛牛,創作不易,這對我很重要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