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水的地方就会 “长” 出鱼?

你是否也好奇过,为什么有水的地方总是会有鱼?

一、从鱼籽说起

民间常说 “千年草籽万年鱼籽”,虽有夸张,但也确实说明了鱼籽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鲫鱼、鲤鱼等常见鱼类的鱼卵外膜能形成保护屏障,在湿润泥土中可存活 1-3 年,干燥环境下也能维持数月生命力。

网图,侵删

当雨水汇聚成池,休眠的鱼籽便被激活,孵化出幼鱼,完成 “无中生有” 的第一步。

二、借外物传播

除了仰赖它本身顽强的生命力,鱼籽还会借助其他动物或者自然力量作为它遍地生鱼的重要手段。

①水鸟是鱼籽最主要的搬运工。

它们在捕食时,鱼卵会黏附在喙、脚蹼或羽毛上,随迁徙落入新水域;

青蛙、蜗牛等两栖动物也会携带鱼籽穿越湿地。

网图,侵删

(法国莱茵河沿岸的废弃沙坑案例中,疣鼻天鹅的脚蹼就曾被证实携带数十种鱼类卵粒,成为新池塘生态的播种机。)

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风力也可以将轻如尘埃的鱼籽吹至千米之外,湿润的空气更能延长其存活时间;

水龙卷会像空中运输机,将鱼和鱼卵从河流卷至孤立水洼,(如北美多地就曾记录到“鱼雨”现象)。

网图,侵删

此外,地下水网络如同血管,连通着看似隔绝的水体,鱼籽也可以随暗流潜入新环境,静待复苏时机。

三、离开水也可以活

在非洲干旱区,鳉科鱼的卵能在龟裂的河床中休眠 2-5 年,外壳分泌的抗干燥蛋白可抵御极端高温。

雨季来临时,雨水溶解卵壳表面的抑制物质,幼鱼在 48 小时内即可破壳而出,堪称生命奇迹。

非洲锵鱼相关研究(网图侵删)

非洲肺鱼更进化出脱水休眠技能,当旱季来临时,它们分泌黏液包裹身体,与泥土混合形成茧状结构,通过鳃孔呼吸空气,在泥中蛰伏数月。

肺鱼(网图侵删)

当水体重现,破茧而出的肺鱼不仅自己存活,还可能携带未孵化的鱼卵,重建水域生态。

四、生态系统给了生命舞台

水草种子随风力或动物粪便抵达地表形成的水洼后,会率先扎根

网图,侵删

水草生长出来之后,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吸附水中杂质,为鱼籽提供孵化所需的微环境。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的营养盐,更成为幼鱼的天然饵料,构建起初级食物链

这一切看起来很偶然,实际上是一种必然。

因为即使没有人为干预,水鸟、雨水带来的鱼籽也会遵循适者生存法则。

网图,侵删

例如,鲫鱼、麦穗鱼等广温性鱼类的卵更易在多变环境中存活,它们的幼鱼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控制水华泛滥,进而吸引蜻蜓幼虫、青蛙等物种入驻,最终形成完整的微型生态系统

现代水产养殖中,人们也会模仿自然规律,通过移植含鱼籽的淤泥、放养耐低氧鱼种(如泥鳅、鲫鱼)来恢复水域生态。

圩田湿地生境修复,侵删

这种 “向自然学习” 的方式,正成为退化湿地修复的重要手段。


求关注求点赞求收藏

电我牛牛,创作不易,这对我很重要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