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直在努力着的你,願這篇文章可以助你消解迷茫

 

文章稍長,如若有事匆忙,不妨點個收藏,待有閒暇再看。

——————

試想倆個情景

一:你出生於不算富裕但也不至於過度貧苦的人家,但幸運的是考試成績一直也還行,算得上“寒門”裏出的半分貴子。

你看到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下文爲了文學性敘述有過於武斷的情況,如果感覺和自身情況嚴重不符建議不要把自己代入進去,而是當成看一篇故事,看一段別人的人生。)

你在人生的前幾十年並沒有遇到能讓自己有使命感覺得要在上面付諸一生的事物,對大部分東西比如音樂美術都感點興趣,但是又看着站着無數影影綽綽灰濛濛的人影的周圍的空氣覺得去做這個就是“死路一條”,就是“莫名其妙”。

加上你其實也只是有點興趣,也沒至於有前面說的那種“人生意義就在於此”那麼強烈的感情,所以也談不上什麼“夢想與無法喫飽飯現實激烈的衝突”之類的遺憾。

你對大多數事情也好像就是這樣,很多都是有點興趣,但是又不至於特別注重。在你的一生中沒有興趣的推力,沒有對某些偉大事業的追求動力,那麼你在周圍灰濛濛的一切中還有什麼對你的推力最大呢?

別人的羨慕,別人的鄙夷,還有生理上的貪圖享樂。

你想過那種別人羨慕的生活,紙醉金迷舒服自在。你想過那種很有錢的生活,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你可以得到一切你想用來滿足自己的東西。

你站在酒店高層的游泳池看着空中泳池外城市的夜景,你覺得自己好像是某種勝利者,你在某種較勁中一定是優勝者,你不會輸,也就自然不會被人——鄙夷。

你開着豪車在城市的馬路上,心裏享受着每一個路人看過來羨慕的眼神。你回鄉裏的時候所有人都把你當成處在鄙視鏈的最高一層的人,你不會受到任何人的鄙夷,你目前的狀態是“完美”的。

可是你注意到過嗎?每一個在你豪車旁經過的路人羨慕地看了一眼後,該幹嘛幹嘛,他們最多也就那一瞬間產生點情緒。

你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嗎?

每一個羨慕完你,奉承你兩句然後和自己孩子說向你看齊的鄉親,在那幾句話之後,你在他們的生活中又會佔什麼位置嗎?

你處在處在某種鄙視鏈的頂點,你的狀態應該是“完美”的,你不需要再去多追求點什麼,可是……

你除了那一圈其他人淺淺的羨慕是你存在的證明外,你還有什麼呢?

你空無一物,你不知在活什麼。

我們講完了這個寒門人假如考試真的百考百勝一路順風順水到了成果的終點的樣態,現在我們回到一切最開始的時候,這一切的起點看看。

你想要過那種生活你就得得到某種薪資很高的工作。

那個工作要某些很難考的證書。

那些證書要過很難考的考試。

於是你拼命刷題複習,針對着題目進行學習。

你是盯着最終的結果,果實努力。學習這些東西的意義是什麼你並不知道,你的目標是最終的那份工作,所以你管你在學習的是什麼東西!這只是上面那些人設立的鬼知道幹什麼要得到這份工作的必經過程!

你考過了,最終勝利了得到一切的意義你不知道。你考不過,在痛苦中掙扎這一切的意義你也不知道。

那麼真正能讓自己感到滿足的道路是什麼呢?

在書,各種文字和各種現實中等待着你挖掘的未知裏面。

現在讓我們看另一種情況。

你是一個學術很卓越人家的書香門第的孩子,家長可以在你適當的時候就直接傳授給你寒門子弟需要靠很大的運氣才能在生活的各處找到的有用信息。

家長帶你去嘗試了很多東西,你在裏面遇到了自己喜歡覺得可以付諸一生的東西,並且家長利用其你還不具備的視野等考慮了你的天賦之後確定你確實也可以靠這個喫上飯,也贊成你去進一步學習。

你在這個東西上花的每一刻都是快樂的,也許你的紙面成績考不過那些全盯着考試考的人。因爲你們花的時間用在的地方不一樣。

這裏引一條寫過的說說,可能和文章有點出入不融洽,但卻恰好達意,故引與此。

[看了條評論的感悟]

評論:

我是做機械設計的,平時不用仿真軟件。

計算一些數據的時候就用excel表格,加上些簡單的VBA。

經常遇到“結構仿真工程師”在用仿真軟件,然後給我提意見,說要把這個地方改大點,那個地方改小點,但是他們也不知道改多少!他們的缺點(或者說是弱點)就是不懂最初的設計意圖,必須有人先把一版設計做出來,他們才能去用仿真軟件仿真,然後才能改進。

換到廚藝上,好的廚師需要多年的廚藝積累,試喫、改進之後才能去創造新的菜式,這就需要他真正的會做菜,可能現在的很多廚師可能已經沒有那麼多廚藝積累的機會了,只知道用鍋煮幾分鐘,然後鹽要加多少,但是爲什麼加鹽,除了加鹽還能有什麼做法,他們大概都沒嘗試過。

網友回覆:

我在廚房幹過很難有這種環境的 說白了就是流程化上班真的願意探討的幾乎沒有

感悟:

就爲了考過某些考試得到證書看書學知識的也是,很多時候看書就是太功利了,就是說想盡快學完上面的知識然後看習題,複習,考試

而不是看一下上面的知識,然後舉一反三,自己去思考他怎麼想出來這個知識這一點的。沒有去享受他在做讀書這件事情,沒有享受這種思考的樂趣。

然後最終反映到結果上面就是,雖然你考試可能確實強一點,但是面對現實,稍微情況多變一點就基本無能爲力了

很多時候作者寫的書呈現的知識基本都是相當於廚師做到最後做好的成品,他沒有告訴你他怎麼做出來的,1在書裏面他會把這個省略過去,不會講這個,或者只留一些粗的大的步驟。

他做出這些成品前失敗但是對自己有提升的經驗不會事無鉅細地全部寫上來——太浪費讀者時間了。所以你現實在實際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會傻眼——書裏面沒這個的。

2是事無鉅細地講他怎麼做出來的每一步沒啥意義,因爲這些經驗再怎麼講得繪聲繪色身臨其境都沒你自己去實操然後來的心得體會大。

一般書寫的知識默認的就是讓你去實操,這是所有書共有的“讀者須知”。但是由於它不會老是去強調(強調多了浪費時間而且讀者也覺得煩),所以有些人忘了這件事了。

在看書的時候看到一個知識點,別人是直接讀一下然後背下來記住。而咱是想作者是怎麼想出來這個的。雖然最終可能咱得繞一大圈才能走到別人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一下就到了的終點。但是這繞的一大圈不是沒意義的,1是自己感到的樂趣,2是多繞的路最終就是可以讓人善於隨機應變,在面對陌生的情況,面對從來沒有人寫進書裏面嶄新的知識的情況的時候,你就是知道這個菜放多了點鹽是什麼味道,而別人只知道放xx克鹽可以做出固定的xx菜。只有起點,終點一條直線,中間的空白地帶一片漆黑。而自己可以在這個時候把這些零碎的,在平時看似沒有意義沒有用的知識在這一刻組合起來,最終踏出,走到,發現新知識的那一步。

最終,後人在看自己的書時,覺得這些知識是有用的,就像你那時在看前人的書一樣,那些“無用”最終會成爲“有用”

所以說過於功利反而不成事,功利到頭反而最後在整體上沒有做出“最大功效”。考試好但是可能實際能力差得一匹。

專注考試的人把時間用在考試上,而實際能力強的人把時間用在“繞路”上,毫無疑問全部時間針對考試的人肯定更容易考得更好。而招人的單位要的是實際能力強的,所以應聘從來不把筆試當做全部。

這是一場啼笑皆非的角逐,只會考試的費盡心思想考上,而選人的費盡心思想辦法不要把這種只會考試實際能力差的選上了。

雙方都沒有錯,或者說現實從來不以對錯來評判,只是各個立場不同罷了。

——

您看過《心靈捕手》嗎?

前期的時候,主人公生活的一切都是安穩的舒服的,似乎這樣的日子也挺快活不錯。

可是總哪裏,哪裏各處都有些許一點點的不好。

很多人的生活也是這樣,不至於苦痛到和精神病一個程度,也不至於好到從小就被愛到天生就能情緒穩定。更多的是總有一些不好有一些遺憾一些疑惑,卻又找不到該怎麼做

當電影后面男主勇於嘗試,自我成長,生活也朝男主敞開另一面可能性之後,那纔是真正的感到滿足,感到活得很有意義。自己最想走的路已經敞開了,在上面走就可以可以實現自我價值,剩下的只要自己盡全力去努力,去拼搏,去綻放就好。自己的價值可以得到充分實現,這種感覺真的特別滿足。

……

如果你還是爲旁人的壓力所迫,感到壓抑,覺得畏手畏腳,不妨看看下面摘選的一個選擇題兩條評論,去正視自己的內心。

如果讓你在這兩個之間選擇

1成爲一個富翁

2和你的狗狗踏上獵魔的旅途

你會選擇什麼?

評論1:季風裹挾着雨點打落在身上,布魯斯用爪子重新正了正自己的披肩:真沒想到兄弟,所以你就選了這樣一個愚蠢的主意?哈,雖然我會很肯定的說,趴在鍍金壁爐旁的絲絨毯子上打盹的誘惑特別大,但這樣的旅程是狗生絕無僅有的,能和你一起冒險是我的榮幸,兄弟閣下

評論2:我會選擇獵魔,因爲我缺的不是錢(一個不是很富的學生說的這個話,他不是不缺錢,是缺的不是錢),而是活下去的意義

可以看到確實追求金錢只是迫於社會對你的看法和輿論壓力而不得不給選擇自己套上的僞裝,說自己一定會選錢而不是追求個人的價值。在真正無拘無束沒有旁人沒有牽掛的情況下,誰不會去選擇做真正的自己呢?

_

所以你想過怎樣的人生?

是渾渾噩噩終身被迷霧所惑,還是縱使可能會經歷哭泣,苦痛,荊棘塞途的曲折,但是經歷一路的花開花落,起起伏伏,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天命所歸”

……

下面直接只切要點說關鍵。

回到這一切分岔的起始點,是哪裏開始的差異?

愛好。

是先有一個愛好,然後培養它,讓這個相關的能力慢慢成長,然後再去做需要這個能力的工作。

而不是盯着某份工作的報酬地位,盯着最後的結果去努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爲什麼要乾的努力。

那可能有人會說他對啥都有點興趣,但是都不大,怎麼辦?

那就各類東西都接觸試試,直到遇到自己天賦大概最好的一個愛好,然後不斷在這上面花時間,提升這個愛好的能力。

在遇到某個事情的第一眼就立馬覺得這是自己的“天命所歸”當然是不現實的,人咋可能這麼草率的就把自己的一輩子全部壓在只看過一眼的事情上?不要去覺得只有產生了“劇本里主角遇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時第一眼就立馬被電擊一樣一輩子喜歡上”這種非常強烈的某種“命中註定”感才覺得“啊,這個愛好纔是我一直在尋找可以託付的”。

天命感都是在慢慢加深的接觸中一不留神忘了時間,待葛然回首才發現行的路途已遠,覺命定於此的。沒有一下接觸就立馬產生的(有那也是別人確實極爲幸運,能在很小的年紀直接遇到自己非常喜歡而且恰巧在這件事上的天賦非常高的情況)。

那怎麼能更快速地找到?

多看點書或者各類電影小說,這是一種快速過完別人一生的一種方法。可以看看別人的人生觀念,遇到新奇的事情,然後在裏面通過自己一隅外的觀念擊破自己先前可能錯誤的認知,成長自己。之後再用成長起來新的自己,以一個比之前更高更遼闊的視角去看待去尋找。

待找到之後,那就是另一番景色,那之後的一些話題就到此作罷,之後若有機會再聊吧。

……

題外之話

我們處在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

咱先通過國內外環境的對比看看。

國人的智力水平相較於國外絕對不差。如imo數學競賽中我們大獎不斷。但在部分領域的突出性成果上我們相較於西方國家確實略有不足。非常經典甚至於可以說是國內一個在相當多時候都很少主動去談的案例就是菲爾茨獎,我們有華裔獲獎,說明我們在這方面天賦不弱;但是在國內土生土長起來的獲獎者,確實至今也查無此人。

顯而易見的,這與我們國家文化形成的風俗習慣及氛圍有關。相較於西方國家的原子化家庭形態,我們國家個人與社會中其他人的聯繫更爲緊密,例如血緣關係就尤爲明顯。

這一點雖然讓個人與集體中的其他人聯繫得更加緊密,更容易獲取互相的關心和幫助,對集體的認同感更強,會產生更大的凝聚力。但是也相應的也有一些仍待解決的弊端存在——比如在西方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淡,你專注於搞自己的事業無論成功與否一般不會有直系親屬外的人對你施壓或者使你很有壓力——甚至於實際上就是別人都不會在意你在做什麼。

但是在我們國家,由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如果一個人長期在專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業而沒有世俗容易讓人理解的成就的話,周圍人的談論或者直接表態,甚至於對他人意圖的猜測可能讓人感到很有壓力。

數學在這方面尤爲明顯,其實我們的人並非不聰明,但是做出突出性貢獻並且在國內土生土長的華人很少。也許我們一個很有天賦的人沉下心來研究二三十年可能並非不能解決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的存在性與光滑性問題,但是在國內較爲容易有壓力存在的環境下很少有人真正能夠沉下心來不問風花雪月世俗之聲,真的純真到只保持着對興趣的喜愛不問世事伏桌一夢30餘載。有相當多數,即使是對着數學有着相當的熱忱,覺得自己想爲之付諸一生的青年學子都最終耐不住寂寞和壓力,耐不住旁人的眼光不得不選擇轉業到數學系更好就業的經濟專業中發展。

而西方國家人與人之間更加疏遠,所以也導致了該問題不太明顯,這不僅導致了費馬這種能不問春秋埋頭三十載最終做出費馬大定律這種人出現得更多,甚至也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國內的學者覺得國內環境更容易有壓力和一系列原因而向外流失。比如張益唐先生就拒絕了國內名牌大學邀請回來做教授而選擇在美國的加油站當收銀員。

而壓力源自於何處?源自於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一般都是按照世俗成功程度對他人進行劃分。

不可質疑的是,客觀來講,這種對他人按照世俗成功程度進行劃分並且評價的行爲可以對人產生一定壓力,而人們爲了避免被他人打上不好的評價或者用低下的眼光看待,會通過主動努力去工作來使自己更加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這種壓力相當增加人的勞動積極性,相當促進生產和發展。人們只要沒有爬上這條“鄙視鏈”頂端而處於不會受到他人壓力的安全狀態就不會停下來繼續努力工作。

但是這種狀態不是任何時期都適合的,在高速發展階段,我們更需要這種心態增強生產積極性來促進發展。但在逐漸轉向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需要更多能力強大的高精尖人才。

而此類人才的培養需要便於人去培養自己愛好並進一步發展的環境,而不是周圍人過於對自己有壓力迫使自己追求功名利祿的環境養出的環境。

而營造這種環境的方法,第一種思路是把中華的傳統社會形態扭轉成西方人與人直接較爲疏遠的原子化社會一樣,將人與人直接的關係強制疏遠開,但這顯然不現實,而且也不可能徹底。根植於每一位國人心中的價值觀念就導致了人們更喜歡去與他人建立聯繫,即便是離開鄉土式的社會或者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羣離羣索居,人們也會喜歡和鄰里之間打打招呼建立關係。除非去大開大砍,去動搖這條傳承了5000年的文化,來間接改變其影響下的思維,但這涉及到的問題相當多,相當不現實。而且,沒必要,哪有因爲要騰出長葉子的資源就斷了根的營養挪去長葉子道理?

另一種更爲現實有效且合理的做法就是對大多數人目前的價值觀進行一定改動。

就好像人們目前不會對世俗最成功,處在“鄙視鏈”頂端的人施加壓力一樣。如果將處於頂端的人的條件從“世俗最成功”改成“在追求個人意義上最盡興”。我們改變這股風的產生源——大多數人的價值觀,那麼這股會推動着人向頂端前進的風就會改向另一個方向。人們會嚮往日在這股風的推動下去追求“世俗的最成功”一樣,去自然而然地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

我們無法解決人始終帶有的,會給他人按照某個標準劃分並且評價的傾向,我們不可能讓這股風消失。(進化心理學中講人始終得有個評高低的標準,並且有在這個標準裏努力使自己比別人高的傾向。因爲有這兩條傾向源源不斷產生動力才能保證人這個物種會不斷讓自己進步)

那就改變它的流向,我們就利用好它,乘着它繼續啓航。

但是,現在是時候嗎?

現實從來不是隻靠着黑白對錯劃分,其是各個領域交叉總和起來構成的現象。

雖然改變之後的環境確實可能有助於產生由興趣發展起來更容易能力更強的人才。但是,前文說到,之前的“風向”確實能有效促進人的生產積極性而保證發展。改向之後的“風向”,由對於人生意義的追求提供的,對興趣的熱愛是否能夠保障人們發展速度不輸方向始終不改的另一個結局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這裏有個前提,由興趣培養成能力,並且用該能力工作把工作當樂趣的人會比把工作當工作時間一到定點下班的人能力更容易更強。不然改了啥好處沒有幹嘛改。)

但是,大量風將要改向的徵兆已經出現了。無論是前些年的“躺平”話題與思潮,還是如今大量存在的人們對於追求富貴生活外的迷茫,都是在象徵着那股風向正慢慢發生着變化。而最近ai領域中突然崛起的deepseek就是一個堪稱宣稱傳統風向轉向新風向後仍能大獲成功的具象化例子。

1其主要投資人在富貴之後沒有順着傳統風向,繼續選擇靠先前的手段穩妥的撈錢,而是選擇冒着如果只是爲了追求富貴根本不需要冒的風險,去做了一些可能會導致自己生意出問題,但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正是說明風向正在悄然改變的典型例子。

2目前人們還困於前一個風向,而他賺夠擺脫了壓力近似於直接到了下個風向環境內,而結果也是可喜可賀的享譽全球,將國產ai和西方國家的距離拉近了一大步。這是條路行得通的一個有力證據。說明改了之後不一定會是壞結果。工作動力由由壓力帶來的工作熱情改成對興趣的熱愛之後說不定整體真的能保證比以前更好。

所以,大膽去跨出那一步追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也是符合時代風口的。

筆者相信小黑盒的大部分用戶都是高中或者大學生,正值20左右的年紀,也許還有着不少迷茫,但是人生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去尋找消解迷茫的答案,可以探尋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去試錯。不用焦慮,不用急躁,假如過於功利,最終反而可能無果一場空。況且人生的意義也重在我們經歷過,而不是結果。

隨筆至此,有些乏力故文字可能散亂乏味了,但大抵上要點是全部表達出來了,若之後還有時間,咱再一起聊聊吧。

歡迎在評論區回覆留言,希望大家一起像是坐在火堆旁,在這放鬆一會,愜意地聊聊天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