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生物日誌]淺談一下那些遊戲裏的奇怪生物

本文沒有任何商業合作,純屬興趣愛好

大家好,我是奇怪的bot。以前,我介紹的都是現實世界裏那些存在,或曾經存在過的生物們。

不過呢,其實在遊戲世界裏,也有許多或是虛中帶實、或是純粹原創的“奇怪生物”。

今天,我就簡單結合一些實際作品,和各位盒友聊聊其中幾位“佼佼者”吧。

正文

一.蟲蟲雖小,堅毅不倒

首先登場的,首先登場的是一款叫《彈反者》的動作肉鴿遊戲。除了常規的戰鬥、局外養成外,也別出心裁的加入了彈反系統。

該遊戲的世界觀有點奇特與跳脫,它的確是以現實爲基礎,但進行了很多二維化的改編。簡單來說,玩家身處微觀世界,面對的敵人大多是各種各樣的微生物,比如細菌和病毒。

但嚴謹起來,二者的尺度其實差了好幾個數量級。一般來說,細菌的大小約爲0.5~5微米,也就是500~5000納米。根據分類的不同(球菌、桿菌、螺旋菌),它們的測量方式也存在差異。不過,大體上的數字是沒什麼問題的。

至於病毒,整體尺寸在0.05-0.1微米之間,即50-100納米。舉個比較二次元的例子:讓它倆相比,大小就像哥布林與泰坦。要是抬頭看久了,這羣綠色小人一定會得頸椎病。

當然,在遊戲中,玩家是感覺不到這些差異的。不管對方是什麼,在你眼裏,都只不過是一羣打死會掉資源的小怪罷了。

清理完每個房間的敵人後,玩家就要在大地圖上,決定接下來的前進路線。之後,就要搭上“專車”,馬不停蹄趕往下個目標地點。

很顯然,這位任勞任怨的“代步工具人”,就是本段的主角。這熟悉的外形一登場,它的名字就已然呼之欲出:那就是能夠在各種極端條件下存活,並且親朋好友遍佈全世界的水熊蟲啦。

拜各種各樣的科普文所賜,水熊蟲的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它是緩步動物門的俗稱,目前爲止,大約有1300多個亞種。

這些可愛的小傢伙們分佈非常廣泛,在高聳入雲的山頂、漆黑無光的深海,甚至鮮有人煙的南極洲,都能發現它們的身影。

通常,水熊蟲棲息在沙丘和海岸、土壤、落葉層以及海洋這些環境中,它們的“聚落”人口十分密集,每升水最多有25,000只。據信,還一種名爲Echiniscoides wyethi的緩步動物可能生活在藤壺上。

個別物種能夠在極端條件下生存,例如暴露在極端溫度、極端高壓與極端低壓、真空、輻射、脫水以及飢餓。緩步動物甚至在暴露於外太空後,還能生存下來。這些能輕而易舉殺死其他生物的惡劣條件,在它們眼裏那都不是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它們作爲微觀世界的代步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隨處可見、數量衆多,意味着很容易就能找到。而皮實耐揍不容易死,代表着就算遇上“劫道”的,大概率也能全身而退、溜之大吉。

順帶一提,緩步動物完全長成後,通常長約 0.5 毫米——也就是500微米/500000納米。要是真嚴格的按照現實世界的尺寸來,那這款遊戲通關起來可太簡單了。

玩家只需要站在路邊,氣定神閒的揮揮手,打輛“車”。接着,不急不躁的騎上它。之後,就像開坦克一樣,戰鬥!爽!把目力所及之處的所有東西,統統踩扁就好。看不順眼的,甚至可以退回來碾一碾。

不過,如果想要找補,似乎也是可以的。因爲剛孵化的緩步動物,體長可能小於0.05毫米(50微米)。雖說對比之下依舊是個“龐然大物”,但至少不算過於離譜——等等,這算不算使用童工?

儘管水熊蟲擁有頑強的生命力,但它們的壽命,卻並沒有那麼長——大約十年。主要原因,顯而易見:由於體型等客觀因素,它們的肌體強度有限。就算能躲過火燒,也逃不過“恐怖類人猿”的一記大飛腳。

當然,這裏並沒有把類似冬眠的隱生狀態考慮進去。畢竟在我的認知裏,一覺睡上50年,和踏踏實實的在這世界上度過10年,還是有區別的。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水熊蟲肯定不會這麼想——準確來說,它根本理解不了,什麼是想。活着就是活着,能喘氣就好,咋還分這麼清呢。

你看,大自然是公平的。身形、能力爲他們億萬倍的人類,需要考慮的事情,也成幾何指數上漲。只能說,生活不易,蟲蟲、貓貓、人,都嘆氣。

除此之外,另一種“號稱永生不死”的生物:燈塔水母,也是各大文章的常客。不過,它們是下篇文章的主角了。

最近天氣炎熱,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甭管蟲蟲還是人,都要照顧好自己。畢竟,身體健康、心理陽光,才能創造夢想中的未來。

二.可愛小鳥,見到快跑

如果僅僅從“奇怪動物”這個層面來看的話,那麼3萬多字的《山海經》四捨五入,恐怕得算它們的“百科全書”了。時至今日,食人惡獸窮奇、戰爭預兆朱厭、辟邪吉物天狗等名號,仍舊爲坊間所津津樂道。

由於年代久遠,因此誰也沒法斬釘截鐵的說,它們一定真實存在過的,或者純屬幻想出來的。畢竟,太史公都在《大宛列傳第六十三》中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前半句更能吸引我——“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名傳千古,都是有跡可循的。

咳咳,似乎扯遠了點。目前爲止,我接觸到的,較爲巧妙的融入了《山海經》的遊戲作品,當屬2021年1月27日上架steam的國產修仙模擬遊戲《鬼谷八荒》。

就玩法而言,《鬼谷八荒》並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但是,各式各樣的上古異獸、剪勝野聞,卻和本作的神話題材,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而作爲樂趣的載體,《鬼谷八荒》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是各式各樣的奇遇。這些地圖上隨機出現的事件,會爲玩家帶來正向收益,或負面效果。

比如下圖這位,一隻有着老鼠尾巴,並且站在樹上的...野鴨子?與它相遇之後,無論玩家修爲如何如何高,都會不可避免的生病。當然,在遊戲中的具體表現,就是損失部分生命值。至於具體扣除多少,在於你是否去主動招惹它們。

原文中,並沒有直接點出它的名字。經過查證,我認爲,它很可能指的是異獸絜(jie,第二聲)鉤

《山海經·卷四·東山經》曰:“又南五百里,曰䃌(yīn)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鉤,見則其國多疫。”

將遊戲形象與估計相比較,就能發現二者的確非常接近。簡單來說,絜鉤大概是一種酷似鳧(也就是野鴨)、有着老鼠尾巴、擅長爬樹的鳥類。這玩意出現的地方,往往之後會爆發瘟疫。

當然,同爲“瘟疫使者”,絜鉤和同在《卷四.東山經》的正兒八經的大凶之物——相比,還是存在差距的。後者所過之處,寸草不生、水流乾涸,並且“見則天下大疫”。

絜鉤大致畫像

而僅僅只是“其國多疫”的絜鉤,這會甚至可以算得上“溫和”。不過,由於沒有具體表現,因此無法推斷它到底能引發什麼程度的疾病。不過遊戲中,身爲修士的主角,會身染小恙。那麼對凡人來說,大概是...稍微嚴重點的頭疼腦熱?

順帶一提的是,現實中存在着與絜鉤類似的生物—紅嘴鸏(meng,第二聲)。它和鳧一樣是水鳥,同時也具有一條細長的尾巴。

紅嘴鸏的外觀類似於燕鷗,正如其名,它們的喙爲十分顯眼的紅色。大部分羽毛爲白色,翅尖、背部與面部有一些羽毛呈黑色。

它廣泛分佈於整個熱帶海洋,其中主要棲息地包括新熱帶區、熱帶大西洋、東太平洋和印度洋。相比於在陸地上行走,它們更加擅長飛翔。在海上飛行時,時速可達44km。羽毛防水,可以浮在水面上,但是卻不擅長游泳。

但從體型上看,紅嘴鸏屬中型海鳥。平均體長爲90~105cm,(包括46~56cm長的尾羽,大多數成年紅嘴鸏的尾羽約爲其體長的兩倍)。如果不算上尾羽的長度,紅嘴鸏體長約爲48cm。

覓食時,紅嘴鸏慣常單獨行動。發現獵物時,它們會飛至40m的高空,然後俯衝而下。喜歡捕食一些體型很小的食物,最喜歡喫飛魚和魷魚。

說到這,大家可能會有些疑惑:紅嘴鸏主要分佈在熱帶以及亞熱帶海洋,那麼爲啥會出現在山海經裏呢?

目前,有說法認爲:原文中的“䃌山(包括整個東山)”,可能在早期的中美洲大陸上。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僅僅是猜想,希望大家理性探討。

囿於客觀因素,彼時的人們,對這個世界的很多疑問得不到解答。正因如此,他們纔會將希望,寄託在飄渺無依的“神怪”傳說中。

說起來,科技進步的確是益處多多。我有了一個平臺,與大家交流心得、探討知識。而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紅嘴鸏,也能夠擺脫“瘟神”的帽子——雖然它們似乎也不在意。

三.末世來臨,有你真好

最後,該輪到曾經紅極一時——現在,依然是炙手可熱的《最後生還者一代》,登臺亮相了。在我心中,它是最優秀的劇情向動作冒險遊戲之一。什麼,你問我爲什麼是之一?當然還有我(個人)最喜歡的《底特律:變人》辣!

說到《最後生還者》的劇情,我覺得還是挺...常見的。一位在最該古靈精怪、活潑可愛的年紀的小姑娘,卻因爲種種因素而被迫成熟警惕的少女、與一名經歷過巨大悲苦,渾渾噩噩過了小半輩子的失意中年男人,光是聽到這個組合,就知道這段故事會很不一般,且讓人充滿期待。

事實上,少女與大叔這樣的搭檔組合,在文娛作品中並不算稀奇。例如1994年上映的動作電影《李昂》。只聽這個詞,你可能會覺得有些陌生。但它的另一個譯名——《這個殺手不太冷》,可是如雷貫耳。除此之外,還有《孤膽特工》、《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七號房的禮物》等等。

相對而言,《最後生還者》在設定上,要更有新意。喪屍遍佈全球、環境破敗荒蕪、秩序蕩然無存,再怎麼鬼斧神工的建築,到頭來也只剩下些斷壁殘垣。倖存的人類也只能在各個小規模的安全區中,勉強度日。

身處這樣的世界,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情形,仍舊比比皆是。大多數人都把生活信條變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正因如此,艾莉和喬爾的這趟耗時頗長、帶着些許理想主義和責任感的旅途,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相信二人一同走過空曠綠地,撫摸長頸鹿的那一幕,仍是許多玩家心中的溫情場景。

不過,這對歷經磨難的父女並不是今天的主角。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變異後的偏側蛇蟲草菌(俗稱殭屍真菌),纔是本章節的“C位”。

偏側蛇蟲草菌,於1859年由英國博物學家Alfred Russel Wallace發現。它們的棲息地包括巴西、澳大利亞和泰國的熱帶雨林,以及南卡羅來納州、佛羅里達州和日本的溫帶森林。目前主要存在於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中。

之所以被廣爲人知,或者說臭名昭著,是因爲該真菌的特性:能夠通過寄生,改變甚至控制宿主的行爲模式。當然,在現實世界中,它們的“業務對象”,並非恐怖直立猿,而是螞蟻。

被感染後的螞蟻,會變得一反常態:先是頭也不回的離開自己的巢穴,隨後來到溫度和溼度適合真菌生長的森林地面。接着,慢悠悠爬上植物的莖。最後,用上顎將自己固定在葉脈上。

進行到這一步後,螞蟻基本就等於歸西了。因爲從此時開始,真菌便開始着手破壞肌肉纖維,用最快的速度讓螞蟻下顎萎縮。 這也就意味着,它們無法再控制上顎的肌肉。不管願不願意,都只能倒掛在葉子上,任菌宰割。

將螞蟻徹底殺死後,真菌會繼續生長。其菌絲將侵入更多軟組織,從結構上加固螞蟻的外骨骼。之後,更多菌絲從螞蟻身上長出,固定身形、維持體態,使其成爲一尊怪莫怪樣的...“雕塑”。

當真菌準備開始繁殖時,子實體會從螞蟻的頭部長出、破裂,然後釋放出真菌的孢子。接着,循環往復、週而復始。而這整個過程,大概需要4~10天。

如果籠統點看,馳名中外的三大滋補藥材之一——“冬蟲夏草”,基本上也遵循類似的流程。只不過,被寄生對象是蝙蝠蛾幼蟲。並且,它們的生長週期、成型時間都更久。

原作中,做出毀滅世界這檔子事兒的偏側蛇蟲草菌,是一種具體來源不明的變異體。但放到現實生活中,別說感染人類了,就算是寄生螞蟻,也有很高的概率翻車。畢竟,操控神經系統,可是一門相當複雜的手藝活。

順帶一提,殭屍真菌也受到一種未識別的Hyperparasite(重寄生物,指寄生於寄生物者)的感染。它們導致殭屍真菌只有6-7%的孢子囊能夠存活下來,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對蟻羣造成的破壞。

當真菌莖從螞蟻體內伸出時,這種重寄生物就會進入攻擊它們,從而阻止真菌莖釋放孢子。除此之外,螞蟻之間也會互相梳理清潔彼此的外骨骼,以對抗可能會危害蟻羣的微生物。

偏側蛇蟲草菌,在製藥界被認爲是具有重要醫學價值的菌羣。與其他化療藥物聯合使用可改善症狀、增強免疫力。據200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殭屍真菌也會產生聚酮化合物,具有抗腫瘤、抗氧化和抗衰老等其他治療作用。

是的,大家沒看錯,這東西還有藥用價值。不過,當你在一片狼藉的末世美國,遇到成羣結隊的循聲者的時候,恐怕也沒心思考慮這點。

對《最後生還者》來說,殭屍真菌是故事的起源。但是,對艾莉和喬爾的旅途而言,能夠促使他們走到最後的,卻並非這些眼不可察的小東西,而是彼此帶來的救贖、希望與愛。

他們這一路走來,處處充滿了危險與挑戰,每一次的生死攸關,每一次的患難與共,都讓心與心更加貼近。

爲了儘量減少劇透,因此這裏也就不多贅述了。簡而言之,“我行過死蔭的峽谷,也不怕遭害,只因你與我同在”。

能夠將老生常談的內容,塑造的婉轉動人,而又回味無窮,無疑是能力的體現。顯而易見——並且幸運的是,頑皮狗深諳此道。

附註:文中部分內容,翻譯自英文維基百科。殭屍真菌部分參考了《奇奇怪怪的生物們》。紅嘴鸏資料主要來源於《130種鳥類彙編》

順帶安利一下卡爾·齊默的《寄生蟲星球》,其中介紹了不少有趣的生物,例如:代替宿主舌頭的縮頭魚蝨

如有疏漏,歡迎指證,謝謝各位。

總結

我是奇怪的bot,感謝觀看~如果喜歡請多多點贊和充電(ÒωÓױ)!

最後,特別感謝我對象 @kfc、sakura 的幫助,大火可以給他點點關注奧(虎哥臉)。

祝大家都能擁有美好、愉快的人生。遇見溫和有禮、友好謙遜的人。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