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我的雲同步與備份體系指南

一、序言

前情提要

本文爲適配不同平臺做出了一定修改,可能會有排版格式出錯等問題。

  1. 最好擁有一臺 NAS,這臺 NAS 是我個人實現多平臺雲同步的基礎,不過也並非是必需品,例如羣暉、威聯通、綠聯等等。我這邊是自己組的黑羣暉,若是使用 OneDrive 或堅果雲之類的支持同步的工具也是可以的。

  2. 該指南主要是記錄自己的體系並提供參考建議,可自行取捨,若是有幫助到各位的地方那便再好不過了。

在正式寫作前,我思考了一段時間該如何命名,我想給它命名爲:《我的雲端同步體系》《我的雲備份體系》《多平臺雲同步教程》《我的多端同步體系》等等,但最終還是定爲了《我的雲同步與備份體系指南》。

這篇指南想說的東西太多了,甚至充斥着我的一些個人情感。我本想只寫下那些核心的內容,但我想正是伴隨着這些情感,我纔會一直探尋自己想要的雲同步體系吧。

選讀內容

說起來我長期沉迷與樂此不疲的幾件事:多端雲同步、寫文檔筆記、多重備份、隱私安全、刷機救磚、前端魔改…… 我好像特別享受折騰這些東西的過程,但當它們真被我暫時折騰好了,卻又覺得索然無味了。

例如雲同步,我研究了幾年最後迭代出當前最適合我的方案,心裏想着這下可以多平臺同步我寫的文檔和安心備份相冊、歌單等數據了。

天天唸叨着什麼“雙向備份、異地容災”之類的,真搭建完成後每天就看着我的體系怡然自得,成就感高漲,到頭來筆記和文檔倒是沒寫幾篇。

還有相冊同步,因爲我太珍視相冊的價值,我到現在還在用不下於三個平臺同步備份我的照片,說起來這還得感謝百度雲。

我將從文檔筆記、照片圖片、視頻音樂、數據雜項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

當下的雲同步、雲備份等話題,主要圍繞於隱私安全、多平臺、訪問速度等方面。

對於隱私安全方面,我認爲信息泄露根本無法避免,只能坦然接受。但至少我需要一個不會被和諧、屏蔽、“夾”之類的體系。國內的雲對多平臺的跟進倒是很迅速,例如百度雲盤、阿里雲盤等,的確非常方便快捷,除了容量和限速問題之外。

iCloud、OneDrive、GoogleDrive等工具相對來說在審覈方面會寬鬆一些,但涉及到訪問障礙等不穩定因素,有時也顯得捉襟見肘。

至於阿里雲的OSS騰訊雲的 COS我也嘗試過,它們的問題在於不夠方便和直觀,並且聯動性有一點差,體驗並不是很好。

堅果雲則是的容量較小,畢竟是同步盤,用來同步文檔筆記類挺方便。

毫不誇張地說,幾乎市面上能用的個人雲體系方案都被我用了個遍,不論是繁雜的還是簡單的。我自己也迭代了好幾套體系出來……

而現在,這個體系逐漸平穩運轉了起來,我似乎終於找到了目前最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案體系。我想該給自己和各位讀者寫一篇指南了,讓我們開始吧。

二、體系概覽

主體思路爲將本地的數據先備份至 NAS 中,再用 OneDrive For Business 實現保險備份。或許這張圖看起來有些許複雜,但通過搭建後便基本實現自動化,可謂是一勞永逸了。

文檔筆記方面,使用 Obsidian 搭配第三方插件 Remotely Save 設置 WebDav 連接 NAS 進行多平臺同步,儲存在 NAS 根目錄下的 notes 文件夾中。

照片圖片方面,使用 Synology Photos 進行手機、NAS、電腦的多端同步,儲存在 NAS 根目錄下 /home/photos 文件夾中。

音頻視頻方面,使用 NAS 中的 File Station 存儲音樂和視頻,再使用 DS Audio 播放音樂和 Video Station 播放視頻,當然,我也搭建了 Jellyfin。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對視頻的需求並不大。後文將介紹一個可以實現本地播放音樂和視頻的功能。

數據雜項方面,通過 File Station 存儲在 NAS 中。

NAS 中的整體佈局規劃大致如下:

更多內容將在正文中詳細闡述。

三、正文

(一)文檔筆記

1. 介紹

以文檔筆記作爲切入點來說,起初我用過 TXT 記事本 、手機備忘錄之類的本地寫作記錄工具,很快我便發現它們雖然很方便,但當我切換不同平臺時沒法同步數據。

於是我又去找了很多筆記軟件,例如有道雲筆記 、Evernote 印象筆記和 OneNote 等。那時候有道雲筆記和印象筆記還沒有很多廣告和收費項目,我也剛接觸 MarkDown 不久,感覺這也太適合我的寫作風格了。

整體的使用體驗也挺棒,可以說是我相當滿意的一段時間。不過隨着時間過去,我發現我還是真喜歡分享的一個人,它們分享起來有一點不方便。接着我就去嘗試了簡書,它不僅支持 MarkDown 語法,還有一個社區可以進行知識的分享。

後來我接觸到了建站方面的知識,開啓了自己的建站之旅,不過這又是另一個體繫了,這部分以後再說吧。

那麼我到底需要一款什麼樣的文檔筆記軟件呢?

我的文檔筆記需求如下:

  • 本地儲存文件

  • 支持 Markdown

  • 支持多端雲同步

  • 支持全局搜索

  • 支持導出爲 PDF 格式

  • UI 設計足夠簡潔

我使用過以下文檔筆記軟件:

  • TXT 記事本

  • 備忘錄

  • 有道雲筆記

  • 印象筆記

  • 石墨文檔

  • VSCode

  • 純純寫作

  • OneNote

  • GoodNotes

  • Notability

  • Typora

  • Taio

  • 幕布

  • 爲知筆記

  • 飛書

  • 語雀

  • 思源筆記

  • Joplin

  • Notion

  • Obsidian

  • ……

這篇指南並不會針對這些文檔筆記軟件進行評價,此處僅用作推進展示。

在使用過如上的文檔筆記軟件後,我最終選擇了 Obsidian,因爲它基本滿足了我的所有需求,可以說是一眼相中了。

它有着足夠簡潔的 UI、豐富的插件、全局搜索、導出 PDF 和 WebDav 同步等等,關於它的使用又可以寫一篇指南了。

這是我在 PC 端下的 NAS 和 Obsidian 文件

這是我在移動端下的 NAS 和 Obsidian 文件

現在一般隨想靈感類的我會直接在iOS 備忘錄中寫,相對正式一點的我便會在 Obsidian 中寫。不過 Obsidian 也有快捷的日記功能,倒也很方便,後續我會再適應考慮。

當然還有一點,重要的還是寫作和記錄,而並非一味地尋找得心應手的工具,否則就是有點背道而馳了。

2. 教程

目前被我納入到雲同步體系內的“最優解”是 Obsidian 搭配第三方插件 Remotely Save 設置 WebDav 連接 NAS 進行多平臺同步。

首先在 Obisdian 的第三方插件市場中下載 Remotely Save,啓動後在設置頁將遠程服務選擇爲 WebDav。

接着在服務器地址中輸入羣暉 NAS 中 WebDav Server 設置的域名及端口。

賬戶密碼是連接 NAS 的賬號。

設置完成後點擊 檢查,若提示成功即代表已經完成搭建。

有關文件位置,個人建議是在 NAS 根目錄下設置一個名爲 notes 的文件夾,將 基文件夾 設置爲該文件夾即可。

移動端的設置大致如此,我認爲無需贅述。

在每次寫作之後點擊一下同步按鈕,在同步結束後關閉軟件,這樣能最大程度確保各平臺之間的同步不出現問題。

(二)照片圖片

1. 介紹

我一直很喜歡拍照記錄些什麼東西,不久前整理了一下相冊的備份。跨度大概是 2015-2024 年、15 部手機、從初中到大學,共一萬多張照片、截圖等的備份。

唉,其實還有好多找不到了……

在使用 NAS 之前,我都是用手機品牌自帶的雲備份,例如小米和 iCloud 之類的,當然還有百度雲,這也是爲什麼我現在還能找到這些老照片的原因。

現在我也還是雙持手機,分別是 Sony Xperia 1 ii 和 iPhone 15 Pro。

iPhone 我還是有在用 iCloud,畢竟考慮到 iOS 體系內的聯動更方便。

與此同時我還在用 Synology Photos 進行備份和同步,確保數據不會出現問題,畢竟iCloud出現刪除照片的BUG或不當操作也並不少見。

iCloud 用來備份 Apple 設備的照片、圖片和視頻,而 Synology Photos 則用來備份所有設備,將所有設備的照片彙總到 NAS 裏。

Synology Photos 是羣暉 NAS 的一款照片管理套件。

2. 教程

這部分教程我想好像沒有什麼複雜的內容,僅需要在 NAS 上下載並啓用 Synology Photos,再在手機上配置就行。


要注意的是,默認 Synology Photos 的目錄是 /home/photos/。

如上圖所示,我在這個目錄下建立了不同手機的對應文件夾用於管理照片。

當我通過時間線模式查看圖片時,它們又都能集中在時間線頁面,所以既方便管理又方便查看。

Synology Photos 還支持通過位置、人物和標籤等方面查看照片。

由於相冊照片涉及部分隱私內容,此處不便展示,請諒解。

補充內容:針對 iPhone 的實況照片方面,Synology Photos 會上傳兩份文件,一份是原始的 . JPG(HEIC) 格式照片,一份是 . MOV 視頻格式的動態(實況)照片。

同時在時間線模式下默認僅展示 JPG 格式,所以並不會擾亂時間線。

當我們把整理好的所有照片全部彙集在一個體系裏,打開時間線、位置、人物或是標籤頁面時,不得不說還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三)音樂視頻

1. 介紹

音樂方面是我想要說的一個關鍵部分,我早就受夠了某些音樂平臺不好好做音樂平臺,心思全放在社交上,偏離聽音樂的初衷,涉及到版權問題又要在多個音樂平臺來回切換。

在之前我就想過把所有音樂下載到本地,創建一個本地歌單然後用本地播放器聽歌算了。早日擺脫這些充值會員、購買專輯後體驗還非常差的平臺。

我對音樂的需求也很簡單,UI 足夠簡潔、版權足夠全以及歌曲多平臺同步。但這些需求真的很難在一個平臺實現,所以我還是開始尋找自己的體系。

起初我將音樂存儲到 NAS 中,但在 PC 端每次聽歌都必須得進入 NAS 的網頁端使用 DS Audio 播放音樂,這個步驟多少有點繁雜了。

移動端的體驗倒是相較 PC 端好了一些,只需要下載 DS Audio 連接上即可,播放過後也會有歌曲的緩存,離線模式下也可以聽歌。

後來我就在想如何讓 NAS 的音樂可以直接在 PC 本地播放,上一個方案是使用 RaiDrive 將 NAS 通過 WebDav 掛載到本地再點擊播放,但還是有點不方便。

視頻方面,番劇或視頻類我都用 Video Station 播放,而電影類我則會用 Jellyfin 進行播放,手機上會使用 VLC 進行播放。

2. 教程

現在我的方案相對來說是我比較滿意的了,是將 NAS 通過 Cloud Sync 連接上 OneDrive 後,將音樂文件夾同步到本地,每次使用 VLC 或者Potplayer播放音樂列表即可。

由於涉及音樂審美等主觀因素,本指南不展示我的個人歌單,僅引用部分專輯作爲展示。

將音樂文件上傳到 NAS 後,使用 DS Audio 建立檢索。

在 NAS 和本地,我們的音樂文件完全同步:

而在 NAS 的 DS Audio 中,我的音樂主頁如下:

第一行內容爲 我的鎖定,可以理解爲我收藏的內容。左邊欄的內容是主要選區,可以針對不同的音樂歌單進行分類,十分方便。

當我們需要在 PC 本地播放音樂時,可以直接打開 OneDrive 掛載到本地的磁盤進行讀取,這時候我們可以使用 VLC 或 Potplayer 進行歌單的讀取和播放。

那麼 PC 端設置完成後,手機端就非常簡單了,僅需下載 DS Auido 移動端即可,主要使用界面與 PC 端並無大差別,甚至有些過於簡潔……

不過 iOS 端有國內開發者開發的第三方播放軟件,倒是挺好看的。

順便一提,DS Audio 還支持 CarPlay。

我想要的音樂體驗就是這樣,很單純。

我只需要儲存我喜歡的,能在多平臺簡潔地播放就好了,僅此而已。

番劇或視頻我都儲存在 File Station 內,需要播放時直接打開使用 Video Station 播放即可,電影則使用 Jellyfin 搭建媒體庫進行播放。

這方面我目前使用的並不多,所以僅作展示。

將 movies 文件夾作爲索引媒體庫,引用到 Jellyfin 後便實現上圖效果。可以在 PC、電視、手機、平板等多平臺播放。

本來想着是搭建這個影視中心給父親使用的,結果他也沒怎麼用上,所以暫時是擱置狀態……

(四)數據雜項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指一些存儲或備份類的內容,例如相機拷卡備份、個人站點、軟件安裝包、遊戲、番劇和公司內網同步等。

這些數據往往本地存儲佔用量較大或是不常用,所以將 NAS 當作雲盤存儲。

書籍可以搭配各類閱讀軟件下載到本地閱讀,遊戲需要時可以下載下來遊玩,當然還有遊戲存檔之類的數據。

這一切最重要的是確保這些數據雜項的安全,所以我搭配了 OneDrive 進行雙重備份。

四、結語

以上便是我的雲同步與備份體系指南,記錄完這一體系後,自己的思路也清晰了更多。

知識是運動着的,只有不斷地記錄、翻閱、學習和分享才能增長,一個個人的知識庫,或者說 Wiki 的存在也是有必要的,這也是爲什麼我一直堅持想要做好個人站點。

在購入 NAS 之前,我曾多次懷疑自己到底是否需要這樣一臺機器,在 2022 年 4 月 27 日,我說:

2019年我說要組個 NAS,沒想到2022年了我還沒組。每次想組的時候都迫切的感覺 NAS 就是我的剛需,半夜爬起來都要看怎麼組配置。

三年過去了,我發現好像沒有 NAS 也不太影響我的學習生活與工作。我現在又在想組 NAS 這個事了,很神祕。

不過我最開始想組 NAS 的需求很簡單——備份數據+輕量家庭影音。備份數據方面現在我也有了一套自己的雲備份方案,而家庭影音方面主要是爲父母服務的,但他們實際上也不怎麼看電影什麼的。

然而在 2022 年 7 月,我便購入了一臺 NAS,一切竟豁然開朗。原本需要花很多心思去調整的體系,在有了 NAS 之後也變得疏通了。

現在問我,NAS 是僞需求嗎?

我的回答:不是。

現在問我,你同步和備份這麼多東西有意義嗎?

我的回答:有。

記得很早以前無意中在百度雲中找到了備份的小時候的文件、照片、截圖和視頻的時候,那時候好像我就意識到了備份的重要性,我開始主動去研究該如何同步與備份我的數據。並且也有了整理歸納的習慣,當我看到這些資料和數據的時候的確是怡然自得。但我也在提醒自己,例如寫作,重要的是寫作,而並非工具。

NAS 也不單純是個用來同步和備份的工具,我也使用它學習到了其他方面的知識,例如 Docker 之類的。

不論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體系,我想重要的是自己用得舒服,當一個體系平穩運轉起來就好了。

用百度雲、堅果雲、小米雲、OSS、阿里雲還是 OneDrive 之類的也都完全沒問題,曾經我也是用這些的,那時候換了新設備首要的事就是下載百度雲把照片什麼的同步過來。

看着曾經的自己寫下的文字、拍攝的照片、見過的人、喫過的食物,若是它們從來沒存在過倒也不會有什麼感覺,當他們再次映入眼簾的時候難免會有些觸動吧。

五、後記

小時候房間裏有個大抽屜,裏面全是我的“垃圾”。其實它們是我定義的寶貝,只是爸爸媽媽調侃它們是垃圾。但我好像是有一點“垃圾收藏癖”。

比如說我在放學路上撿到了什麼東西,我就會把它揣到口袋裏帶回家放到抽屜裏。不過媽媽後來不讓我在地上撿東西了。

再比如說朋友同學給我寫的賀卡、明信片還有信我也會塞進去,不過可能他們已經不記得給我寫過信了吧。一些實體的車票、門票、兌換券也躺在裏面。

還有小時候最喜歡的小賣部買的各種卡牌、玩具、迷你漫畫書。當然也有很多工具類的例如各種型號的螺絲刀和扳手,還有電池、集成電路板什麼的……

大概就是什麼被我覺得有意義的東西我都往裏面塞,感覺這個抽屜對我來說就像是無限大一般。

我小時候的回憶大部分都在那個抽屜裏了,那時候我覺得能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體好像更有意義。所以我也有做手帳和寫隨筆的習慣,只是隨着折騰電腦、手機、平板之類的雲同步,我現在大多數還是用這些來記錄。

啊,後來搬家了,那個抽屜被媽媽一把倒下來裝進了一個大箱子裏,媽媽也記得我的這些東西。那時候我感覺那些時光好像還是有些分量的。

再後來我買了個展示櫃,把一些可以公開的放在了展示櫃上,還有很多雜七雜八的就丟在箱子裏遺忘了,逐漸箱子里布滿了灰塵,回憶也是這樣。

每次回家我都想給箱子擦擦灰,但是如果這麼做,我和它都會有些痛苦。它被墊在最底層,上面壓了很多書和亂七八糟的東西,很難挪動它。

我想我這次把它清理出來擦了灰,再次見到它好像又是佈滿灰塵。有太多事情是不太想回憶的,“垃圾堆”裏有開心的事自然也有傷心的事。

我翻箱倒櫃着,有些人和物是真的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的。明明畫面、氣味、聲音都存留着記憶的痕跡,但他們好像什麼都沒有留下,就像是我們從來沒有相遇一樣,還是說我從來沒有在路邊撿到過他們,大概是我記錯了吧。

其實有時候會想,啊,這些實際上好像沒有什麼意義或者價值吧。

但這些明明就是我存在的證明吧,不論是我喜歡的還是我討厭的,我與它們交錯着、牽絆着、干擾着、運轉着,共同組成了我的存在與消亡。

你看啊,被我賦予的、創造的、記錄的、贈予我的有意義的事不就都在這裏嗎?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