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本期給大家帶來的是遠古時期,泥盆紀的古生物一覽。
求盒電、點贊收藏!
前言
給不知道的盒友先科普一下,在我們地球的遠古時期,一共被分爲4宙12紀,其中,四宙分爲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前面三個時期又被稱爲“隱生宙”,直到元古宙晚期的時候,纔有肉眼可見的多細胞生物出現。
古生代:
約在二億二千五百萬年前至五億七千萬年前,其中又分爲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
中生代:
約在2.52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前後橫跨1.8億年,其中又分爲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
新生代:
約在6500萬年前到至今,其中又分爲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共3個紀。
那麼廢話不多說,正文開始。
海納螈
介紹:
海納螈,意爲“海納的走獸”,是一種原始的食肉四足生物,生活在距今約三億六千萬年前的泥盆紀水岸地區。海納螈是原始兩棲類動物,曾被認爲是由海底的一種魚類(頭甲魚)演變而來的,其實是由肉鰭魚類演化而來。
它們身長1.5米,有着扁扁的頭,有經過長期進化已經變得很峯利的牙齒,還有着像人類一樣有記憶功能的大腦,也有着像陸地動物一樣呼吸的肺,用來共及全身循環系統所需的氧氣。
它們像魚一樣的鰭已經被髮達的四肢所取代,就是這樣的動物,據說是我們的祖先,然而並沒有足夠的化石證據,可以確認海納螈是否是其後所有陸上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
鄧氏魚
介紹:
鄧氏魚,又名胴殼魚。是已知最大的盾皮魚類,體長可達11米。身型是類似於鯊魚的紡錘形,頭部與頸部覆蓋着厚重且堅硬的甲殼,背部皮膚顏色深暗,腹部呈銀色。
鄧氏魚是生活在約3.6億至4.15億年前的泥盆紀的古生物,棲息於較淺海域,能捕食當時海洋中任何一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個百獸之王,比陸地上第一隻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億多年。
它們屬於肉食魚類,但沒有牙齒,是泥盆紀海洋中最大的獵食者,也是地球上迄今爲止出現過的最大的肉食魚類,被稱爲海洋中的暴龍。
肺魚
非洲肺魚
介紹:
肺魚是一類非常特殊的魚,它們不僅能用鰓呼吸,還能通過類似於肺的魚鰾直接呼吸空氣,因而得名“肺魚”。
肺魚起源於泥盆紀早期,隨後快速分化,其多樣性在泥盆紀晚期達到了頂峯。但在泥盆紀以後,肺魚的多樣性和演化速率逐漸降低,現在僅剩下三個屬:非洲肺魚、南美肺魚和澳洲肺魚。
提塔利克魚
介紹:
提塔利克魚是一種已滅絕的早期魚類,生存於泥盆紀晚期,擁有許多類似於兩棲類的特徵。一些保存良好的化石於2004年在加拿大北部的埃爾斯米爾島被發現。
它是能適應氧氣含量較低的淺海的一種物種,它們後來逐漸進化成兩棲類。因爲提塔利克魚同時具有魚類及兩棲類的特徵,所以發現者尼爾·蘇賓認爲它屬於四足形類。
腔棘魚
介紹:
在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代,腔棘魚的祖先憑藉強壯的鰭,爬上了陸地。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其中的一支越來越適應陸地生活,成爲真正的四足動物,而另一支在陸地上屢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與陸地徹底告別。
胸脊鯊
介紹:
胸脊鯊在大小上與現代鯊魚類似,它的背鰭呈燙衣板的形狀,只在雄性的身上發現,故而可能是性炫耀的一部分。
胸脊鯊一般在近岸的淺水區遊弋並覓食它的食物,包括小魚、甲殼類和頭足類動物(如菊石)。
裂口鯊
介紹:
關於鯊魚家族的起源,說法各不一致,至於現在說的現代鯊總目,普遍認爲是侏羅紀左右正式分化出來的。最早的鯊魚祖先,有一種說法是史前棘魚演化而來,是棘魚的一支血脈,不過也有說法否認這一進化關係,這個問題尚有待考證。
不過根據研究大致可以推算出,鯊魚的直系親屬爲裂口鯊,大約遊弋在泥盆世的海洋中。
裂口鯊和我們現在的鯊魚有一定的不同,其頜骨位於頭蓋骨正下方,不同於如今鯊目的斜向嘴,它們口部向內側“開裂”,因此得名裂口鯊。
魚石螈
介紹:
魚石螈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兩棲動物。雖然它具有陸生動物的軀幹、腿以及腳趾,可它的頭部依然是魚的樣子,尾巴也類似於魚的尾鰭。這說明魚石螈的祖先是魚類。
魚石螈的生活方式和今天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彈塗魚十分相似。彈塗魚雖然是魚,但它們具有特殊的適應性,即可以在陸地上生存。
魚石螈在泥盆紀晚期的格陵蘭生活,身長約1米,有強壯的肩帶骨和腰帶骨,這使它的四肢能夠支撐起身體在地面爬行。以昆蟲和其他小動物爲食。
魚石螈的後足上有8個腳趾,前足有6個腳趾。後來的脊椎動物每隻腳上最多隻有5個腳趾。雖然魚石螈能夠適應陸地上的生活,但它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水中的,它的腳可以幫助它在茂密的水草中前進。
文章末尾,還求盒友投一投盒電、點個贊~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