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有点事(指去看玲芽之旅了嘿嘿)没有更新,今天闲下来就书接上回,让我们一起走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世界。
ps: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介绍详见上期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柏拉图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按罗素的话讲,柏拉图的思想是热情的,浪漫的,他更关注现实世界之上的那个神秘而诱人的理想世界;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审慎的,务实的,相比于柏拉图,他更关注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师徒俩的这个差异可谓是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也是哲学界争论不休的。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提及,柏拉图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这个评价可能就是今天我们课本中评价的来源)。
雅典学院c位
拉斐尔《雅典学院》中心,柏拉图右手指天,身披象征感性的红色长袍,左手抱着《蒂迈欧篇》,代表的是感性的心灵升华。亚里士多德则左手抓住《伦理学》,右手按地,穿着象征理性的蓝色长衫,他更多关注的是理性的伦理道德。柏拉图信仰精神(天),亚里士多德信仰现实(地),这两个思想成为了西方后世哲学两大方向的源头。
ps:柏拉图的相貌是按照达芬奇的自画像画的。
- 对理念论的批判
关于理念论的知识,盒友们可以去看第九期,我这里就不重复叙述了。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建立在对其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论”不够完美且存在许多缺陷。首先,“理念论”的“分有说”是根本错误的,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独立存在的一个个“理念”,只存在一个个真实的事物,按照柏拉图的说法,苏格拉底不是真正的人,而只是对“人”这一理念的摹仿或者分有,这显然是荒谬至极的;其次,就算苏格拉底是对某种理念的分有或者摹仿,也得是对许多种理念的分有才行啊,这么多种理念是怎么结合到一起的呢;还有,如果某天一生行善的苏格拉底突然灵机一动,做了件坏事,苏格拉底此时应该是分有了“恶”的理念,那么这种分有“恶”理念的情况是怎么出现的呢,是其他理念转换而来的还是苏格拉底本身就有只是之前一直没有被激发呢;此外,“分有说”还可能导致无穷第三者的问题出现等等。基于以上种种问题,亚里士多德指出,用“理念”这种永恒不变的完美的东西是无法说明运动着的个别事物的,于是他把“理念论”称为是“一种诗意的比喻”。
- 实体论
批判完前人,就该提出自己的思想了,亚里士多德于是提出了自己的“实体论”哲学又或者说“第一哲学”。
还记得上期后人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整理分类吗,其实亚里士多德本人也干过这事,只不过他整理分类的是在他之前的整个希腊哲学与科学。亚里士多德把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分为三种:
- 理论科学:哲学,物理学,逻辑学,数学等
- 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 艺术:诗学,美学等
在这三类划分之中,亚里士多德又做了两类划分,首先哲学是第一类的,也是第一位的,因为哲学是研究“实体”或者“存在”本身的,是研究“有”以及“是者”性质的;其他的学科都可以划分为第二类,因为第二类学科都是在研究“实体”(存在、是者、有)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部分的属性。
明白了研究对象,按理说亚里士多德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发展下去就好了啊,但是他却犯难了,为什么呢?
因为亚里士多德遇到了一个问题,他要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即“存在本身”,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演变而来的,包括我们的语言和思想,那么我们又怎么用被“存在”演化而来的东西去定义“存在”呢。这个问题啊,其实已经有点涉及到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边界的思想了。
明白无法言说“存在”本身后,亚里士多德转而研究“存在”的性质,他企图用“存在”的性质来说明“存在”,于是产生了以下三种说法。
- 范畴说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就是关于“存在”的各种规定,正如他自己所言:
基本存在的类别正好是各种范畴所指示的东西,因为“存在”的意义和范畴的种数一样多。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十种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动作、遭受。他认为用这十种范畴就可以用来说明这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表明可以用来说明“存在”。在这十种范畴中,实体是最基本的范畴,是指任何具有独立存在的事物,包括人、动物、植物、物体等等,其他九个范畴都是实体的属性或者是实体之间的关系。例如,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动作和遭受都是实体的属性,而实体之间的关系则包括关系这个范畴。同时,为了区分实体间一般与个别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比如“苏格拉底”是“第一实体”的概念,“人”是“第二实体”的概念。关于这里,有些哲学家认为这两种实体的划分其实又回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那里;有些哲学家认为这是亚里士多德坚持了唯物主义“一般与个别”关系的思想。
关于“实体”的性质,亚里士多德曾经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证,基本上都写在《范畴篇》,因为太多了我就不贴了,只贴一页原文。
《范畴篇》
总之,根据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著作,哲学界把“实体”的性质简单总结为四点:
- 实体是“那一个”是具体的实在或者说“这一个”
- 实体不同于属性,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
- 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
- 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 四因说
在搞清楚实体的性质后,下一步亚里士多德开始研究实体的原因,这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念并升华的。
他认为,构成世界或者说存在(实体)的元素是四个不同的因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因是物质的物理组成部分(继承了伊奥尼亚派的世界本源学说),形式因是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继承了毕达哥拉斯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动力因是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继承了恩培多克勒的爱恨与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目的因是物体存在的原因或目的(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善)。其中,目的因是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
四因说
举个关于这四因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一座雕像时,它的质料因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形式因是它的形状和结构,动力因是它的制造过程,目的因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制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座雕像。在人造物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区分这四因,但是在自然界里,就较难区分了,于是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四因说”发展成为“形式质料说”。
形式质料说认为,任何事物都由两个方面组成:质料和形式。质料是事物的物理组成部分,而形式则是事物的形状和结构,动力和目的(把后三因结合到了一起)。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还引入了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潜能和现实,然后组成了亚里士多德眼中的世界流变。
我们拿很多哲学家举过的例子来说明:一所房子的建成。我们要从零开始建一座房子,首先应该收集泥土,好,我们收集好了泥土,下一步我们需要把这些泥土变成砖头,好,砖头制作好了。在这里,泥土相对于砖头而已就是治疗,砖头相对于泥土而已就是形式。然后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泥土可以变成砖头呢,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如此回答:因为泥土有变为砖头的潜能,泥土变为砖头就是由质料向形式的飞跃也是自身的潜能被激发成了现实。
澳洲小哥烧砖
有了砖头后我们开始搭建房子,房子建好后,砖头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房子这一整天概念。砖头是房子的质料,房子是砖头的形式,砖头成为房子的潜能被激发为了现实。建房子如此,万事万物也如此,这个世界就是变成了一条由质料到形式,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链了。既然世界是这种结构,就必须有最底层和最高层,于是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纯质料”和“纯形式”,世界的最底层是“纯质料”,有点类似于前面自然学派的“本原”,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借鉴了“四根说”然后又加了一根“以太”。世界的最高层是“纯形式”,是世间万物的绝对本质或范型,万物所追求的绝对目的,万物运动的第一原因——一个不动的推动者即隐德来希(希腊语ἐντελέχεια或拉丁语entelecheia的音译,意为“完全实现”)当然,也可以称之“神”。
试想一个不动的推动者
ps:后世的基督教关于全知全能的神概念可以说借鉴了这里亚里士多德的“神”的概念,但是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包括后面牛顿还有爱因斯坦所说的“神”也是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这里的“不动的推动者”,宇宙(世界)发展的最高目的这样的“神”。
- 逻辑学
逻辑学: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提出了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他律),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他的形式逻辑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语词与世界的关系、语句反映了动作、三段论证的演绎推理以及应用逻辑。
- 语词与世界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对世界的反映。他认为,语言和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即语言中的词汇和世界中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
- 语句反映了动作:亚里士多德认为,语句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他认为,语句可以反映出人们所做的动作,比如判断、肯定、否定等。
- 三段论证的演绎推理: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段论证的演绎推理方法,即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他认为,这种推理方法是正确和有效的。
- 应用逻辑: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不仅仅是一种学科,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去。他认为,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三段论
- 其他哲学
- 灵魂观:他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是人的生命原则,是人的行动和思考的根源,他反对将灵魂与肉体分离的二元论观点也反对只承认灵魂实在的一元论观点。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三种:营养之魂、感知之魂和理性之魂。其中,营养之魂是植物所具有的,感知之魂是动物所具有的,而理性之魂则是人所特有的。
- 认识论: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不同于柏拉图的“学习就是回忆”,他认为我们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经验和感觉的泉源,而经验和感觉则是理性思维和概念的泉源,简单点讲,就是我们的知识都是后天的。
- 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中庸思想有一些相似之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强调平衡和中庸,他认为,人类的目标是追求幸福,而幸福是通过实现德性和美德来实现的。他将美德分为两类:道德美德和智慧美德,道德美德是指那些与行为有关的美德,如勇气、正义、节制等。智慧美德是指那些与思维和理解有关的美德,如智慧、洞察力、判断力等。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美德都是通过平衡和中庸来实现的。例如,勇气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如果过度使用,就会变成鲁莽和愚蠢。
-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他提出了一个由自由公民组成的自给自足的理想城邦在这个城邦中,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最高潜力,并且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和资源。在财富分配和权力上,他认为谁对城邦的美好行为所作的贡献最大,他就应该在这个城邦中享有较大的一份,大于在自由的身分上相同或更高但政治品德却不相同的人,以及财富上胜过他但政治品德却比不上他的人。
灵魂分类——赵敦华《西方哲学史》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我在这里只能挑他比较重要的思想介绍给大家,而且也都是简单叙述和介绍(毕竟据不完全统计,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有500万字了,比很多网络小说都长了)有兴趣的盒友可以自己下来读一读他的著作
ps:笔者学识有限,如有疏漏与谬误,还请各位盒友多多谅解与指正。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