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2岁。他的一生宛若一部现代建筑史的绝唱,其作品以非凡的现代笔法对话历史与文明,留下了无数不朽的传奇。他的离去,是世界建筑界一颗巨星的陨落。
我们在缅怀贝先生对建筑界的卓越贡献、感伤一位大师逝去的同时,或许可以换一个视角,将目光聚焦于他与酒店世界的不解之缘。除了广为传颂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和多哈***艺术博物馆等地标,贝聿铭同样在酒店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例如他笔下富有争议却又极具代表性的北京香山饭店,以及四季酒店集团引以为傲的全球旗舰——纽约四季酒店。不仅如此,他的建筑启蒙源于上海的国际饭店,他位于上海的故居后来变身精品酒店,他甚至曾为文华东方品牌“代言”,还有一个未被实现的上海和平饭店改造方案。以下,让我们细述贝聿铭的酒店情缘。

作为建筑大师贝聿铭早期的酒店作品,建于1960年代的丹佛喜来登酒店极具开创性。它被誉为美国首批现代综合体项目的先驱,巧妙地将酒店、百货公司、停车场和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其建筑立面窗格疏密有致的设计,不仅在当时极富新意,也使这座建筑成为现代主义的杰出作品.
建筑外观看似轻简,水泥墙面与窄长玻璃窗的组合却暗藏玄机。自下而上,窗格由密渐疏,仿佛一首节奏渐缓的视觉诗篇。低处,阳光透过密集的窗棂,洒下灵动诗意的光影;顶端,开阔的窗幅则将“高海拔”的壮丽视野尽收眼底,宛如自然的画框。这精妙的疏密变化,让整座建筑显得灵气十足。


在设计了美国首批城市综合体之后,贝聿铭于上世纪70年代将其成熟的综合体模式首次引入澳大利亚。坐落于墨尔本柯林斯大道、占用整个街区的Collins Place项目,在1975年落成时,其双塔结构不仅创下了澳大利亚最大单体建筑的纪录。该项目更卓越之处在于其核心的公共空间设计:一个由宏大玻璃顶盖覆盖的“温室公区”(被称为“Great Space”的中庭)。这个高六层的下沉广场,作为澳大利亚首个采用玻璃空间框架结构的此类空间,成功地将自然光照和通风引入建筑核心,巧妙融合了商业零售与公共休闲功能,成为一个不受天气干扰、充满活力的“城市客厅”。其设计理念对后续澳洲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Collins Place这一综合体中,贝聿铭通过对窗框系统的精准把控,来协调不同功能空间的关系。他特意将35号塔楼顶部的15层窗户设计为窄长形态,这一处理富含多重设计逻辑:在立面构图上,它形成了强烈的纵向线条,成为塔楼顶部醒目的视觉标识,明确了墨尔本索菲特酒店所在的空间领域。在功能上,相较于下部办公空间更开阔的窗幅,顶部的窄窗为酒店客房提供了更佳的私密感,同时这种由上宽下窄(顶部酒店为追求私密性采用窄窗,下部办公空间为追求开阔视野采用宽窗,形成对比)的窗幅变化,也微妙地区隔并融合了塔楼内办公与酒店两种不同的空间属性。此外,该项目中两座塔楼呈45度角错位,有效拓展了视野,而酒店所在的塔楼平面为两个交错的方形,也提升了空间利用率。

当Collins Place携墨尔本索菲特酒店投入运营不久,贝聿铭的另一扛鼎之作——新加坡莱佛士城便紧随其后,破土而出。这座耗费六年光阴雕琢的建筑群,堪称一件时代的艺术品。其73层的威斯汀史丹福酒店在落成之时,以擎天之势创下了全球最高酒店的纪录,不仅刷新了新加坡的城市天际线,更成为贝聿铭笔下又一枚深刻的现代主义印记。
这座建筑最初作为威斯汀酒店亮相,如今以Swissotel的身份继续运营。其挺拔的柱形塔身与规整有致的嵌入式阳台构成了标志性的建筑语汇,这种设计巧妙地平衡了商务所需的严谨体面与度假向往的轻松闲适,使整座酒店能够在两种氛围间从容切换,游刃有余。


在贝聿铭心中,香山饭店是他的一份“深情告白”。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建筑界沉迷于摩天楼与观光电梯所代表的“现代化”喧哗与迷思时,他却选择回归最本真的中国文化基因。他没有竖起炫耀技术实力的庞然巨物,而是让建筑谦逊地匍匐于香山脚下,通过蜿蜒的鹅卵石径、静默的假山池水,演绎出一幅现代版的“曲水流觞”。在极度干净简练的现代主义轮廓下,流淌的是源自苏州园林的静谧幽远和一位游子建筑师化不开的乡愁。这不仅是一座酒店,更是一次针对时代审美误区的温和而有力的启蒙。

1984年,贝聿铭这件融汇了故园深情的“走心之作”——香山饭店,成功打动了美国建筑学会,荣获其荣誉奖。然而,这项殊荣却未能抚平大师心中的一丝遗憾。此后岁月,他再未踏足这片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山林庭院。并非因为酒店后来的运作不尽如人意,而是源于一种更为深邃的审慎。在贝聿铭看来,香山本身的景致已臻于完美,古木参天,意境天成。他后来曾反思道:“在香山这个树木啊,水啊,都是很美的……完美得不得了,所以香山这个挑战是最好不要动它,所以摆一个建筑在里面,我觉得已经错了。”于是,这座本欲与自然对话的建筑,在他心中却成了对自然美感的一次打扰,成就了一部杰作与憾事交织的复杂传奇。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贝聿铭建筑艺术的全面升华期。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成功,不仅为他赢得了普利兹克奖的桂冠,更将其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地位推至全球瞩目的焦点。借此东风,他受委托为当时极具先锋精神的丽晶酒店集团打造纽约旗舰店。这座旨在“致敬战前纽约摩天大楼浪漫回忆”的摩天大厦,堪称其酒店设计的集大成之作。贝聿铭将其标志性的几何构图、对光线的精湛驾驭以及对城市历史的深刻理解融入其中,使这座建筑不仅是功能性的酒店,更成为一件矗立于曼哈顿天际线的艺术雕塑。该项目的达成,标志着贝聿铭的影响力从纯粹的建筑艺术领域,成功延伸至顶级奢华酒店界,成为其职业生涯的一座辉煌里程碑。

在其全盛时期,丽晶无疑是全球奢华酒店版图中不容置疑的帝国。它以多元化的先锋姿态征服了全球最挑剔的旅行家:无论是通过古董建筑翻修、都市度假村模式,还是全别墅泳池布局,其在香港、洛杉矶、巴厘岛等地的项目均成为典范。因此,力邀建筑大师贝聿铭于曼哈顿中城打造一座登峰造极的高塔酒店,此举与丽晶当年志在引领潮流的恢弘气派完全契合。

纽约丽晶酒店的诞生,始于一个堪称“黄金三角”的顶级组合:其选址无可挑剔,坐落在麦迪逊大街与公园大道之间的黄金地块,门户分设于57街与58街;其设计由建筑大师贝聿铭(另有Frank Williams参与)操刀;其背后更有酒店大亨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H. Burns)的鼎力支持,据说当年每间客房的造价就高达百万美元之巨。如此顶配阵容,让项目在起点上便成功了一半。
然而,该项目的命运却并非一帆风顺。在它即将开业之际,恰逢经济泡沫破灭,丽晶酒店集团不得不将其出售。这直接导致这座被寄予厚望、本欲成为丽晶新旗舰的酒店,尚未正式揭幕便被迫更名为“纽约四季酒店”,可谓生不逢时。



身处纽约四季的比尔盖茨、落地玻璃门外就是贝聿铭操刀,由米色大理石和三角灯笼守护的露台

纽约四季的冠状雨棚和当年热衷在此下榻的小贝全家。Joël Robuchon的纽约餐馆也曾开设于此

1993年,由建筑大师贝聿铭操刀设计的纽约四季酒店在曼哈顿中城盛大开幕,其非凡的设计理念虽赢得业界与公众的“一边倒式”好评,但一丝遗憾也随之而生——因建造初期预算与市场环境考量,一座与之匹配的、足以定义时代的顶级总统套房未能如期呈现。这一未竟的使命,在酒店开业六年后迎来了转机。随着酒店被亿万富翁、玩具大亨泰·华纳(Ty Warner)收购,他为这座传奇建筑注入了新的愿景。华纳力邀当时风头正劲的设计师彼得·马里诺(Peter Marino)联手,甚至请出已退休的贝聿铭先生亲自担任顾问,共同挑战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酒店52层的天际线之上,凭空打造一个极致的艺术空间。这项宏大的工程历时七年,耗资高达5000万美元,最终通过大胆外挑的玻璃观景台等设计,成就了名震全球的“泰·华纳顶层套房”(Ty Warner Penthouse)。该套房不仅拥有360度全景视野,其冥想室设有瀑布墙,起居室墙壁镶嵌珍珠母贝,细节极尽奢华与艺术感。至此,在酒店主体落成13年之后,这座贝聿铭酒店的传奇篇章才终于挥毫写就了最后一笔,成为一件真正的“无暇之作”。

贝聿铭事务所曾应文华东方之邀,为上海地标和平饭店制定了改造计划。尽管该计划后因品牌方未能获得酒店管理权而搁浅,但贝氏提出的“多做加法”原则——即通过增设新元素进行尝试,若不合适亦可轻松移除,而不损伤历史建筑本体——展现了其在历史建筑更新中大胆而审慎的构思。这使我们得以窥见大师对于如何为经典地标注入当代活力的思考。


如果说贝聿铭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他设计的酒店便是其中最富人情味的乐章。从香山饭店白墙灰瓦的园林诗意,到纽约四季酒店高耸入云的现代典雅,再到散落世界各地的匠心之作——无论是赤峰瑞享酒店的几何光影,还是广州花园酒店的岭南气韵——贝聿铭始终在用空间讲述故事。
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奢华并非材料的堆砌,而是自然、历史与人文在空间中的和谐共鸣。下榻于他设计的酒店,我们不只是寻找一夜安眠,更是在光影流转间,完成一场与建筑、与自然、也与内心深处的对话。
下一次旅程,不妨选择一间贝聿铭设计的酒店。在清晨,感受阳光如何透过他精心设计的窗棂,温柔地唤醒房间;在午后,漫步于他勾勒的庭院,体会“步移景异”的东方美学。你会发现,最好的旅行纪念,正是这些由建筑大师为我们编织的、能够安放身心与想象的瞬间。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