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友們晚上好,我是寫學習、生活與遊戲雜談的老狄。
今晚因爲懶得整理手機相冊(很直白吧),還是不更歐洲遊記系列,而是與盒友們一起探討,普通的歷史愛好者該如何像歷史專業的科班生那樣,系統地學習歷史知識?
爲了預防友善的評論區變成硝煙瀰漫的大戰場,照例在開頭疊個甲,我雖然不是歷史學專業出身,但卻是法律史專業的,因此無論是對於中國史還是世界史都有所涉獵,試着講一講,權當拋磚引玉。
如果盒友們對我文中的方法論或者推薦的書單有不同意見,那麼一切以你們的觀點爲準,歡迎在評論區討論、交流和商榷。
歷史學的體系、方法論與工具書
首先,歷史學與我的本科專業法學一樣,是體系性很強的學科,開頭先簡單地講一下歷史學的分類。
按時間維度,歷史學可以區分爲史前史(文字記載前的人類活動)、古代史(文明起源至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中世紀史(5-15世紀)、近代史(16世紀工業革命至20世紀初)和現代史/當代史(20世紀至今)。
當然,括號裏的年代或描述存在爭議,像有些學者就認爲中世紀終結於16世紀甚至更晚,我暫且採取通說。
比如我今年夏天畢業旅行去的良渚和河姆渡遺址,就屬於史前史範疇,圖爲良渚遺址
河姆渡遺址,六月份熱死啦
按空間維度,歷史學可以分爲國別史(如中國史、美國史、法國史)、區域史(如東亞史、地中海史、歐洲史)和全球史。
按專題領域,歷史學可以分爲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環境史、軍事史等。
以我學的法律史爲例,其研究對象是法律起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具體包括法律文本,法律制度,法律實踐,法律思想,法律文化等。
雖然它是開設在法學學科下的一門課程,但有些院校歷史系的教師也會開設這門課並從事相關研究。我們學校法史教研室的許多老師自己就是歷史專業出身,並從外校的歷史學教研室被調過來任教。
此外,想要系統學習歷史知識,最好還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論以及工具。前者如史學理論,後者中最重要的是史料學、歷史地理學等(還有文獻學、檔案學、目錄學、考古學及研究家族譜系的譜牒學等)。
研一時學的史料學課程,畢業後甚是懷念(不過老師介紹的這些史料我大都沒碰過)
還要在這裏着重強調的是著名的史學家鄧廣銘先生提出的研究歷史的四把鑰匙:職官、地理、年代、目錄,其實和前面的方法論與工具是交叉的。
老狄的“書籍四分法”
其次,在正式推薦書籍前,我要把所有與歷史學相關的書籍再根據(對於業餘愛好者而言)閱讀的難易程度和學術性進行分類:具有一定歷史背景的通俗書籍——通俗類歷史讀物——歷史學專著(和論文)——史料。
從左到右,通俗程度和趣味性遞減,“硬核”程度、知識的可靠性、學術性、知識的真實可靠性遞增(當然上手難度也是遞增的)。
這麼說有些抽象,我舉三組例子來解釋一下。
三國史:羅貫中《三國演義》——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陳壽《三國志》
明史:金庸《碧血劍》——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明史》與《明實錄》
文藝復興史:《達芬奇密碼》(小說)——鹽野七生《文藝復興的故事》——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馬基雅維利《馬基雅維利書信集》
刺客信條的劇情其實也算第一類
我對上述分類標準和所舉例子再稍微解釋一下。第一類和第二類的區別是第一類僅僅有一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出現,只能算和“歷史”擦了邊,有大量文學虛構,因此所舉例子都是文學作品,幾乎沒有直接引用史料。
第二類是面向大衆的通俗作品,爲了照顧大衆口味,因此雖然有史料,但遣詞造句比較隨意,論證不夠嚴謹,也沒有什麼規範的引證(當年明月和易中天的書就是典型例子)。
第三類是學者寫的學術著作,有史料,有相對研究論證,引必有注。
第四類是原始史料本身,最難上手,但也最硬核(所以從左到右也可以大致理解爲史料含量的區別)。
之所以要這麼區分,是爲了幫助初學者少走彎路。新手想系統地學歷史,首先要少看第一類書,因爲容易混淆史實和虛構(除非自己能明確區分這兩者,像我就很愛看金庸小說,也愛刺客信條)。第二類可看,但要謹慎看,尤其是要區分歷史事實和作者的個人觀點,評價性內容。
其次不宜一下子就去看第四類書,因爲缺乏整體把握,許多人名、地名、職官名看得一頭霧水,哪怕有註釋都很難讀下去。
更別提許多史料是豎體排版,繁體,沒有標點符號,沒有校對,對於初學者而言讀起來和讀天書沒有什麼區別。
以我寫學位論文時引用的史料《歷代兵書集成(47卷)》爲例,書體排版,繁體字,無句讀
至於歷史教材,要看是哪個階段的,受衆是誰。如果是義務教育階段教材或者普通院校的公共課教材(比如《近代史綱要》),那我歸爲第二類。如果是歷史學專業的,那麼通常歸爲第三類。
因此,我推薦愛好者們先看二三兩類書。第二類書激起自己的相關興趣,在此基礎上讀第三類書進行深化。如果學有餘力,再去看第四類。
當然,也有一些史料比較通俗易懂,比如《二十四史》裏的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不需要多少前置知識就能直接看。尤其是《史記》,文學性強,可讀性與趣味性堪比第一類文學作品,但也要選對版本,找一個有好的翻譯或者註釋齊全的版本。
以上是我推薦書籍前的一些個人經驗之談,下面是正式的推書環節,基本上都屬於第三類歷史學專著。
史學理論、史料學與四把鑰匙
首先就是史學理論和史料學。史學理論我讀的不多,如果只推薦一本,那當然是嚴耕望先生的《治史三書》。
理由很簡單,作者嚴耕望是歷史學大師錢穆得意門生,內容是他以個人治學心得爲基礎,融合梁啓超、陳寅恪、傅斯年、錢穆等幾代史學大家的治史經驗著述而成的一部史學方法論著作。好比郭靖集江南七怪、丘處機、馬鈺、王初一、洪七公、黃藥師、周伯通、一燈大師等百家之長,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寫了一本練武心得書籍
這本書豆瓣評分9.4,可見社會大衆和治學者對其的認可。價格也實惠,性價比極高。
所謂三書,第一書是《治史經驗談》,寫得很系統,很全面,也很基礎,語言通俗易懂,不僅有說理,也有生動的舉例,讀起來不喫力,適合新人入門。
看全書結構,從歷史學基本方法和原則到論文選題,從論文體式到引注再到做學問的修身養性,面面俱到。
第二書《治史答問》就更通俗了,完全是問答形式。第三書主要講作者與恩師錢穆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翻一翻,在惡補歷史知識外瞭解瞭解歷史學學者的故事。
再說史料學。與史學理論相反,史料學我讀得太多,反而不太好推薦。大家自己去豆瓣上照對應的評分高的史料學著作即可。
還是那句話,博觀而約取,厚積而勃發。史料學的書主要是提供史料的清單目錄,不用一頁頁翻,更不用逐句逐字讀,注重整體把握。
鑑於地理也是重要的一把鑰匙,歷史地理學方面我也推兩本。中國史推薦譚其驤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外國史推薦《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理由無需我多說,直接看兩本書的豆瓣評分,前者更是豆瓣歷史類圖書前一百名。
不過泰晤士這套書主要還是看地圖爲主,一些文字部分值得商榷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價格。譚其驤先生的書是套書,共八冊,價格還是蠻高的,不過質量對得起定價。
泰晤士的書別看豆瓣上定價是75元,實際上已經絕版了,在一些網站上炒到大幾百甚至幾千一本,建議去圖書館借或者找電子版。
像我們法律史專業的學生買專業書籍,如果價格太高,要麼就去圖書館借閱,要麼就幾個人湊錢買一本,要麼就問導師借或者走學術經費報銷。
當然,如果實在嫌泰晤士這套書太貴,也有很多可以替代的書籍。
再說另外兩把鑰匙,年表和職官。我自己寫論文不怎麼查年表,職官則是用的老師發給我的書。我去豆瓣找了兩本分較高的,各位可以考慮購買。前一本很便宜,後一半比較貴。
再次強調,四把鑰匙的性質都是工具書,就和學語文查新華字典,學英語查雙語辭典一樣,它們通常不是用來從頭到尾看的,而是讀著作讀史料遇到不熟悉的地名、職官名時查閱用的。
世界史
再說世界史。由於篇幅所限,這裏我只推薦通史(無論是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維度),不給各位推薦專門的中世紀史、近代史或美國史、俄國史。
只能推薦一個系列的話,那我選擇吳於廑、齊世榮兩位先生編寫的《世界史》六卷本(也叫吳齊本)。
這套書我手邊就有
照例簡單說一下推薦理由:世界史經典教材,也是世界史專業學生考研參考書目。兩位先生治學嚴謹,功底深厚,六本書塊頭大,知識密度大,很具有系統性。
不過,這套書的侷限性也是比較明顯的。因爲成書年代早,所以其史觀比較陳舊,不少史實也被近年來新的考古發現所推翻(尤其是第一卷上古史講遠古人類的部分)。
另外,這套書的校對存在一些問題,有一些錯別字和歷史人物生卒年寫錯的情況(點名第二卷中古史部分,被我圈出了不少疏漏)。畢竟六卷書是不同人員編寫的,質量良莠不齊。
當然也別因爲我缺點寫的比優點長就被嚇到,總的來說這套書很經典,而且瑕不掩瑜。我大一大二忙裏偷閒看完了六卷本,之後無論看哪一本世界史,都有了相應的基礎知識了。
另外,我自己在黑盒寫歷史題材遊戲雜談時也喜歡引用這套書的內容,比如《蘇丹的遊戲》那篇:從《蘇丹的遊戲》說起,聊聊真實的奧斯曼帝國和蘇丹是什麼樣的
其他的書有空再推吧,像甲骨文,理想國,汗青堂系列的,還有專講戰爭史的指文系列,其實質量都參差不齊,每本書都值得拉出來單獨評價。
之前我寫刺客信條2雜談引用的地中海三部曲就是甲骨文系列的,這套還不錯
不過如果真的對世界史瞭解不多的話,也可以看看我的四分法裏的第二類通俗作品,比如鹽野七生的書。
中國史
還是以我個人經歷舉例。之前我本科一直想要從法學跨考世界史,如飢似渴地閱讀各種名校歷史專業老師推薦的書單裏的書,有75本書版本的,有100本書版本的,還有200本書版本的。
不過那時我因爲史學理論和史料學的書讀的少,也沒有掌握“四把鑰匙”(其實到現在也沒有掌握),因此進度緩慢,收穫也不大。
這裏就不直接搬清單了,還是介紹一些通史性質的書。古代史我推薦講談社出版的《中國的歷史》。
這套書最大的特色爲,十卷本都是由日本學者編寫的,算是外國人視角下的中國史,角度很新奇,也很有啓發。
近現代史部分就不展開了,總之可以多讀些學術性強的書,如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綱》,費正清等人的劍橋中國史系列等等。
小結
爲篇幅所限,以後有時間的話再和各位推薦一些我讀過的具體書單,並會附上我本人的評價。
總而言之,書在精不在多,讀一書則得一書之用,勝過買了幾百本書放在家裏不翻不看,點綴門戶
我上述提到這些史學理論書,工具書,以及外國史和中國史對應的通史性質著作,雖然數量不多,但都具有代表性,基本覆蓋了歷史學的主要領域,可以說爲“系統地學習歷史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盒友們如果有不同意見或者要補充的話,歡迎來評論區留言。覺得本期內容對你有幫助的朋友請一鍵三連支持下,下回更新不迷路。
下一期還是歐洲遊記系列。以後爲了給讀者們換換口味,都是遊記和校園生活、遊戲雜談、書籍與影視作品推薦交替寫。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