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們是果核剝殼旗下的AI方向賬號 --飛碟AI,初來乍到小黑盒,還請各位多多關注我們,感激不盡!!!
你可能已經看到那條關於Gemini3.0 Pro復刻MacOS的消息。
有人給 Gemini 3.0 Pro 下幾行提示,AI 在瀏覽器裏造出一個 macOS 界面,窗口能拖、動畫能動、菜單能點,終端還能觸發《黑客帝國》那種 Matrix 風格。
最離譜的是,據說這整個東西在一個 HTML 文件(估計是Mhtml)裏就能實現,隨便找個瀏覽器就能跑起來。
不誇張地說,這看起來像是僞造的——畢竟MacOS源代碼在網上一行你都是找不到的。
營銷、泄露與熱度
最近幾周,關於 Gemini 3.0 的泄露和 demo 越來越多。
GitHub 上有人發現與 “3.0 Pro / Flash / Beta” 相關的引用;X(推特)上有內測者放出界面演示;
也有“內部泄露”的發佈日期 —— 10 月 22 日。
種種信號合在一起,就像有人在爲這個版本造勢。這種節奏在科技圈不罕見:炒作先行,產品隨後。
演示裏到底有啥
在社區 demo 裏,確實看到一些挺驚豔的東西。
SVG 圖像、複雜分形動畫、小遊戲、交互頁面……在這些任務裏,Gemini 3.0 的輸出比之前的版本清晰、更穩定。
比如給一個 prompt,讓它直接跑出一套網頁加小遊戲——不少人說一次成功,並且Gemini還會自己加點料:
這些成果說明:模型在“可控、有限場景”下,確實有能力把前端工作做得不錯。
不過,這些演示往往選了最友好的輸入。
沒有說輸入會多亂、邊界條件會多糟。沒有說瀏覽器系統多樣性、網絡波動、多用戶交互這些複雜條件下,AI 能不能扛得住。
對一個演示來說,一次成功就足夠引爆,但那不等於“在真實環境裏也能成功”。
究竟是什麼被“踹飛”了
那這腳踢得有用沒用?我覺得有,但只是在某些領域。
首先,面向原型或 demo 項目,那部分工作可能快速被 AI 壓縮。
早期階段的頁面、內部工具那類,AI 輸出初稿然後人接手可能是常態。傳統做法裏前端還得寫很多重複佈局、表單、響應式這些細節,AI 有機會“幹這些活兒”。
但有些活兒,AI 很難替代。
像性能優化、瀏覽器兼容、異常處理、安全校驗、跨端同步這些部分,牽扯太多細節和邊界情況。它們常常是工程師最頭疼的地方,也是 AI 至少在短期內最難搶走的。
再說設計邏輯、用戶體驗策略、產品交互那塊兒。AI 或許能生成可運行界面,但要讓用戶覺得舒服、有代入感、有業務深度,這部分還是人做主。
怎麼看未來這條路
我覺得未來幾年,有兩種趨勢可能交織。
一是“AI + 人”混合模式更常見。AI 先出版本,人來校驗、調優、補洞。
就像現在我們用代碼生成工具,但還得寫手工代碼那樣。這模式在前端界可能變主流。
二是技能組合會變。
前端工程師除了寫代碼,可能要懂 prompt、懂模型輸出機制、懂如何讓 AI “配合”你輸出可維護的產物。那些不能被 AI 敷衍的細節、不能被 AI 默認的邊界條件、體驗設計這些,會愈發展現其含金量。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