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歐根親王的腳步,我回到了“排隊槍斃”的火槍時代

盒友們,我是寫學習、生活與遊戲雜談的老狄。今天繼續給各位介紹維也納戰爭博物館裏的展品,帶大家雲旅遊

前情提要:大戰的終結——維也納軍事博物館裏的1918年戰局

未能踏足的神祕展廳

從維也納軍博一樓最右側的薩拉熱窩事件與一戰展廳中走出,“入戲”已深的我的萬端思緒還與漫天的炮火、濃厚的硝煙與錯雜的鐵絲網糾纏在一起,情緒低落,神情恍惚。

直到我回到大廳,再次看到了歐根親王的卡通形象。他似乎在對我說:

“你醒了?等等,坦克、飛機和毒瓦斯是什麼玩意?你剛剛又做了什麼可怕的噩夢,夢見了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啊?”

“不過既然是噩夢,全忘了也好,和我一起回到線列步兵的時代,去看看有關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奧土戰爭那些事吧。”

是啊,後工業革命時代的戰爭相關的展品這天看的已經夠多了,是時候看點冷熱兵器混用和排隊槍斃時代的文物了。

不過在跟着歐根親王上二樓前,我又一次穿過了賣紀念品的商店,帶着些許僥倖心理去看維護中的左側展區。遺憾的是,這裏果然關上了。

前方的區域以後再來探索吧.jpg

不過這次走的回頭路並非全然徒勞。就在“closed for renovation(因維護而關閉)”告示的下面,我發現了一行小字,揭開了這個神祕展廳的真面目:republic and dictatorship,world war 2。

後面的單詞盒友們都認識,是指二戰。我本來以爲奧地利人與意大利人一樣,知道自己的國家在二戰中的行徑並不光彩,因此有意淡化這段時期的歷史,乃至乾脆不設二戰展廳。現在看來,是我多慮了。

至於前面的單詞,republic應該是指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後的奧地利第一共和國,dictatorship則是指1938年德奧合併到二戰結束這段時期。

真是可惜,二戰是軍事史上如此重要的時期,相關展廳竟然在我造訪期間維護。人生處處有遺憾,只能寄希望於下次來歐洲時二刷了。

此外我還有新發現。在一塊展牌上用德語講述了這座博物館本身的歷史,大意爲:

在皇帝弗朗茨一世統治下,這座建築於1849年至1856年間由西奧菲利·漢森建造爲軍械博物館(準確說是軍械庫,既保存武器,又展覽),並於1891年5月25日作爲皇家陸軍博物館開放。

在1944年和1945年的轟炸中嚴重受損(德三玩火自焚,害人害己)。在1946年至1955年間,在聯邦經濟和重建部的努力下 ,這座建築得以完全修復。

1955年6月24日,根據聯邦教育部長海因裏希·德林德爾博士的指示,該建築作爲軍事歷史博物館重新開放,並增加了與德林德爾博士相關的新收藏品。

穹頂上的榮光

一樓主要部分“探圖”完畢,我在歐根親王的幽靈的指引下走上二樓。其時恰是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刺眼的陽光透過玻璃筆直地照向我的眼睛。

腳下踏着鮮紅的地毯,拾級而上,我注意到了前方的奧皇約瑟夫·弗朗茨一世半身像。作爲奧匈帝國的締造者,作爲這座博物館的創設人,他當然有理由立在這裏,佔據C位,讓每一位上樓的遊客仰望他,感受他身上散發的光輝(實際上是太陽光,建築師一定是故意這樣設計的)。

銘牌文字:奧皇約瑟夫·弗朗茨一世與他的忠誠軍隊

二樓的展廳比一樓的一戰展廳空曠得多,展品的分佈更加分散,也沒什麼遊人。以至於我的第一印象是,這裏應該是一個正要舉辦婚禮的酒店大堂,新娘新郎、司儀人員與客人們都還沒到,連酒店員工都躲起來摸魚了,而非是一座瀰漫着戰場上的血腥氣味的軍事博物館。

這裏最先吸引我目光的是三幅裝在相框裏的畫像,其作者是19世紀奧地利歷史題材畫家卡爾·馮·布拉斯。他與一位競爭對手一起,給維也納軍博的前身畫軍事歷史題材油畫。

緊接着,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一塊顯示屏上。屏幕上的油畫描繪了在1664年奧土戰爭的聖哥達戰役中,神聖羅馬帝國元帥蒙特庫科利伯爵率領聯軍擊敗土軍,阻止奧斯曼帝國進軍中歐的場景。

隨後我抬起頭來,去欣賞大廳高處和天花板上的歷史壁畫。在我這樣的戰史愛好者看來,其精緻、精美和精彩程度絲毫不亞於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天花板上的米開朗琪羅的《創世紀》。

這些應該就是出自那位布拉斯先生手筆的作品了,可惜我的德意志地區與神聖羅馬帝國史學得不如英國、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歷史那樣精,很難找到相應的歷史事件,全程只能靠猜測。

顯示屏上的文字:山地部隊

壁畫上的人物疑似查理曼or奧托大帝

文字大意:常備軍的初創時期(1593-1699),十八世紀

壞了,一個也不認識

雖然我並不瞭解穹頂上壁畫對應的具體事件,但也明白它們承載的是哈布斯堡家族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榮光,就像凡爾賽宮的歷史題材壁畫宣示着從路易十四時代到拿破崙時期的法國的赫赫武功那樣。

美哉壁畫,威哉神羅,壯哉哈堡。

回到排隊槍斃的年代

二樓展廳與一樓完全是兩個畫風,不僅體現在展廳的開闊性、展品的分散性及裝潢風格上。具體來說,一樓展區因爲展品主題離當代最近,因此史料很豐富。與之相反,二樓的展品主題年代久遠,相關的文獻也少得很。

此外,一樓展廳的展品大都是英德雙語介紹,更加地國際性。而二樓展廳大部分只有德語,對不會德語的遊客很不友好,我只能通過觀察表示年份的數字和聯想的方法,來推斷對應的主題。

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我在介紹二樓的展廳時以直接放圖爲主,很少配上文字,正好能讓我偷懶

開局先是兩位神聖羅馬帝國元帥(或將軍)的全身肖像畫,隨後是同一時期士兵穿戴的盔甲和使用的長戟。

其次是一些近代早期的槍械。比如這個桌子上擺放的幾桿原始火槍,我也分不清是燧發槍還是火繩槍,或者是更早期的火門槍。

它們看起來也太粗糙了,在沒有指導手冊的情況下,我壓根不懂怎麼裝填,怎麼點火,怎麼發射,比起熱兵器更願意把它們當冷兵器使用。

旁邊櫥櫃裏展示的槍就高級得多,至少我知道按下像扳機一樣的裝置發射。上方還有一段真人教學視頻,手把手教我如何使用通條裝填彈丸,並清理槍管裏的殘餘火藥。真是貼心的新手教程啊

到了下一個櫥窗,我又懵了。那個像頭盔一樣光滑的裝備是胸甲還是防護膝蓋的盔甲?左上角的是馬鐙嗎?最右邊的是牛仔帽?左二帶孔的和左下角帶刺的又是什麼玩意?全是德語說明,怎麼看得懂呢?

下一個櫥窗,又是我讀不懂的16世紀晚期歷史文件和不認識的統帥。

接下來是十七世紀留下來的全身盔甲的示意圖書,肩甲,鈍器,以及疑似是奧地利人從奧斯曼人那裏繳獲的有着濃郁中東風情的彎刀。

隨後又是精緻的短槍。我有較大把握確定它們是燧發槍,因爲能看到疑似火藥池蓋和燧石擊錘的裝置。

盔甲,長戟和寶劍,幾百年過去了依然光澤可見

使用通條方法的說明書

奧土戰爭?

帶有神話和文學色彩的戰場畫

怎麼還有海德拉一樣的多頭神話生物?仔細看長矛上還挑着一顆人頭

奧土戰爭

又見盔甲長戟

要塞攻防戰?

就這樣,我幾乎要陷入令人目不暇接的16-17世紀的展品裏了,直到與另一尊半身雕像差點撞個滿懷。擋路的大叔留有上翹的八字鬍,目光如炬,筆直射向遠方。

歐根親王、弗朗茨皇帝、斐迪南大公、卡爾一世……這天遇到的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名人已經夠多了,這位又是何方神聖呢?我向下一瞥,目光最終停留在雕像底座的“WALLENSTEIN”上。

此人正是波西米亞出身的神聖羅馬帝國名將,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並稱爲三十年戰爭“雙雄”的傳奇軍事家,帝國統帥華倫斯坦。

下一期我將繼續向各位介紹維也納軍博裏的三十年戰爭相關展品,並與盒友們一起欣賞帝國時代3裏的德國戰車原型,敬請期待!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