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輕同事在公司玩玩具槍,朋友圈裏經常發一些兵人、汽車模型。
我下意識反應是“這人怎麼這麼幼稚?”,卻隨即自我反省,爲什麼玩玩具槍、汽車模型就是幼稚?
說到底,玩具槍和玩具車不過都是某種材料製成的對真實世界的簡化還原,如果這種是幼稚,那麼膠佬自己拼高達,二刺猿買手辦,不也成“幼稚”了嗎?
幼稚與成熟的邊界到底在哪裏?
2⃣
以前有人說我愛喝牛奶,實屬幼稚——實際上牛奶只是我用來補充蛋白質,咖啡則是提神醒腦。
日本影視劇總有這樣的情節,“喝咖啡(因爲苦)是成人的表現,喝牛奶(爲了長高)就是小孩子”,因此很多少年少女爲了撐面子,顯得自己更成熟,會刻意點杯黑咖啡,然後被苦到下不了嘴。
紅酒、白酒、果酒、黃酒,似乎光聽名字就橫生某種印象,紅表“高端”,白酒代表“正式”,果酒”大老爺們不喝“,黃酒”廚子用來調味“。
就像我以前總覺得英國人就是比美國人優雅高貴——「誰人」向我們無意中「植入」了這種概念呢?就像電影《盜夢空間》的結局,主角向富商繼承人植入了某種理念,讓他自己甘願放棄商業帝國——我們也會這樣嗎?
同樣的邏輯套在如今的酒桌文化上——喝酒是成熟的,喝果汁是幼稚的。
你喝汽水果汁?小孩那桌你坐去!
3⃣
實際上,我們之所以產生這種印象,原因很簡單——某種東西在某種場合出現得多了,就會被自然「分類」。
繼續拿上文“英國人優雅”來舉例,小時候我家電視上能接收到且好看的,只有港臺引進的日本動漫和歐美影視,前者在星空衛視,後者在 StarMovies(帶繁體中文字幕)
這兩個但凡涉及到英國相關內容,大多包含這幾個概念:「紳士」「優雅」「富麗堂皇」,代表作品有 007 系列等;或者作爲強大的殖民者出現,比如維多利亞時期的各種歷史。
也就是說,首先有的不是標籤,而是各種所謂“高端優雅”的事物,綜合起來纔給人以某種印象——比如強大不只指大炮,但當大炮摧枯拉朽轟開殖民地城防時,顯然它就是強大。
這也是爲什麼年幼的我更偏愛英式口音,因爲對於我來說,它優雅又強大。
但實際上,歷史上美國早已取代了英國的文化霸主地位,英國難以高頻輸出像《復仇者聯盟》一樣的影響力極大的賣座電影,對全球進行文化輸出。硬實力的衰弱也會帶動軟實力的衰弱(導致文化輸出乏力),只能空抱着 Old Money 老錢的貴族頭銜,被迫”小而美“。
再舉個例子,假如拿一瓶三塊錢可樂和一瓶三十萬珍藏紅酒同時給原始人部落,搞不好可樂會被扔掉,紅酒會被倒掉——倒是最不值錢的那個玻璃瓶...會被用來開別人瓢。
4⃣
因此必須持續拷問自己「我的價值觀由誰人所塑造?」,有人在盜我的夢麼?
果汁就是果汁、酒就是酒,它們可能貴,但卻找不到高貴,前者是客觀價格,後者則是某種價值判斷——難道牛馬二代不如富二代“高貴”?
主觀價值判斷只取決於「你是否接受」,而我絕不接受。
“現在兩根金條放在這,你告訴我哪一個是高尚的,哪一個是齷齪的?”——《潛伏》中利益至上的謝若林如此說。
5⃣
別誤會,我並不打算全盤否定「貼標籤」。恰恰相反,我要肯定它。
貼標籤是快速分類。當代社會不似原始社會,如果你分不清普通蘑菇和劇毒蘑菇,那就活不到明天。
因此,「貼標籤」能力原本是我們趨利避害而發展的本能,是認識世界的必備工具。
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停留在貼標籤階段,而是永遠質疑分類的依據,多問爲什麼、憑什麼。
——最簡單的方法或許是這樣,把英國人美國人扒光了扔到原始人面前,英國人優雅是否依然成立?
你瞧,回到開頭,我總是下意識在不同地方雙標,玩玩具槍就是幼稚,但卻同時覺得喝酒並不代表成熟。或許終其一生,都必須不斷與貼標籤思維抗爭、發展。
6⃣
替年輕同事反擊我一句:
“——你🇪🇬吧喝什麼喝什麼,我🇪🇬吧喝什麼喝什麼,法老萬歲!“
---
---
---
(不要問 爲什麼 AI 味怎麼這麼濃!我用的話會標出來的!)
(徵集更新順序,待選《小黑盒,站在轉折點》;《小白箱,拯救世界!》;《我們這一代很特別嗎?》;《開發短遊戲平臺小白箱app新彼岸有限公司CEO陳思功告訴你爲什麼未來短遊戲平臺會取代短視頻平臺》——沒錯,一開始我只是想聊聊小黑盒來着,然後寫了這五篇內容,最後發了這一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