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天文資料顯示,2025年9月7日至8日,一場壯觀的月全食將現身天宇,屆時月亮將呈現出迷人的紅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血月”。
幸運的是,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大部分地區,都在最佳觀測區內。 對於中國境內的觀測者來說,這次月全食的全過程將完整可見。根據預報,本次月食將從北京時間9月7日23:28開始,至次日凌晨04:55結束,總時長達到5小時27分鐘。其中,最精彩的“血月”階段,即月亮完全進入地球本影的部分,將從9月8日01:30開始,持續長達1小時22分鐘。
在古代,血月經常被視爲不祥之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種天文現象,分爲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三種。地球陰影的中間部分稱爲本影,本影周圍是半影。月亮全部進入地球本影發生月全食,月亮一部分進入地球本影發生月偏食,月亮進入地球半影則發生半影月食。
而當太陽、地球和月球在空間中精確對齊時,月球和太陽陰影的內部(稱爲本影)會覆蓋整個月球,就會發生月全食。月全食是三種類型中最壯觀的。
而血月往往伴隨着月全食出現,此時月球看起來還有一定亮度,且顏色血紅。由於月球不具有發光本領,我們可以推斷,這種紅斑也是太陽光被折射所形成的。然而又因爲此時月球處於地球在日光場形成的幾何陰影區(本影區)中,所以可以推斷,日光在經過地球時被透光的地球大氣層折射後,方向發生偏折而落於月球上,形成了紅色亮斑,地球大氣層的作用類似於一個透鏡,使經過的太陽光線產生偏折。
太陽光線在可見光波段 (380~760nm) 幾乎是連續譜,在太陽光線被地球大氣層折射而改變方向的過程中,太陽光線會被大氣中微小的大氣分子 (直徑遠小於光波長) 吸收和散射,一方面,大氣分子對於紫光波段的電磁波的共振吸收較爲強烈,這是一個次要原因;另一方面,主要原因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組成是氮氣、氧氣,以及少量其它氣體,這些氣體分子直徑遠小於光波長,光線在通過時會產生瑞利散射,散射光的波長仍和入射光相同,但是強度和方向有關,同時與入射光波長的 4 次方成反比,故波長越小的光在被散射時的散射光強度越大,由於可見光區的紅限大約是藍限波長的 2 倍,故大氣對紫光的散射強度大約是紅光的 16 倍。由於能量守恆,相比於長波段的光,短波段的光大部分都被大氣散射和吸收掉了,故太陽光線通過地球大氣層之後,不僅改變了傳播方向,而且其中的波長比例也會發生變化,波長較長的光波所佔比例升高,故月全食之時月球看起來顏色偏紅。
血月的顏色深淺會受到地球大氣層狀況的影響。當陽光穿過地球大氣層時,會經過兩次折射,形成向內彎、向地心方向偏折的聚合光線,最終照射到月亮上。地球大氣層中的塵埃或雲越多,月球就越紅。
因爲“血月”現象的根本成因是地球大氣層對太陽光的吸收與折射,地球大氣層中的塵埃或雲越多,“血月”現象越明顯。地球大氣層中的塵埃或雲層增多的事件,包括火山噴發、大規模沙塵暴、強熱帶風暴增多等災變事件,這些事件不但會令“血月”現象變明顯,而且往往伴隨氣候異常變化,進而危害古代人的農牧生產,在古代產生社會動盪的連鎖反應。從這一點而言,古人把“血月”當成大凶之兆並非沒有根據,而是總結了一系列樸素經驗規律的認識。
歷史上也確實有些與血月巧合的歷史大事件。
比如499年9月6日,血月出現的當晚,始安王蕭遙光突然起兵叛亂,掀起一場腥風血雨,而後兵敗被殺。
再比如1644年4月24日的血月現象,被認爲與明朝崇禎皇帝有關,衆多的歷史典籍都記載了這次事件。在血月的照耀下,闖王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兒樹上,結束了自己辛勞而無奈的一生,明朝滅亡。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