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個性之島”正在崩塌嗎?從心理學看懂關係中的自我邊界

這篇文章閱讀大概需要6分鐘左右,但是看完絕對會給你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待親密關係,如果你很忙,可以先點個收藏。

一.迷茫的親密關係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或者是說你是否有這樣一種經歷。一個人單身的時候,打打遊戲,看看番,有時候運動運動彷佛是一個很獨立的人,但是一旦跟另一個人進入了親密關係,他們自己的世界彷佛就會崩塌,就只剩下另一半,他們會爲了她推掉別人的邀請,去學習他的愛好(哪怕那段時間原本是自己的愛好時間),他們好像一個犧牲者,把伴侶的需求放在首位。

      又或者說,我們在看動漫中(或在現實中)可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角色,他們在日常社交中能言善辯可是遇到真正心動的人卻頓時語塞,手足無措,內心是一種無力和不配感,彷佛自己的整個存在,在對方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不知如何是好。

      你可能會想,這些人怕不是“戀愛腦”,對,他們是“戀愛腦”,可是是什麼讓他們,或者說,把你變成“戀愛腦”呢?爲什麼與另一個人的深刻聯結,從道理上講本應是自我的延展和豐富,爲什麼到我這裏就演變成自我的消融和退讓呢?我們的內心,到底,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隱藏子精神分析中一個深刻而核心的概念,它可能是我們心理最古老、最原始的機制,一種源自嬰兒,用以聯結世界的最初方式。它的名字叫做——“內攝”(introjection)。


二.內攝的定義與發展

1.定義:

       內攝,在官方的定義中,它指的是一個個體在無意識中,將外部客體(一個人/一個集體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等等)的特質、信念和態度等,吸收並融入自己的人格(簡稱“自我”,ego)的過程。這裏的無意識並不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主動選擇,而是一種自發的心理活動,就像伴呼吸而行,卻深刻影響我們的內在。

截取於《心靈的面具》

ps:“內攝”是一種“囫圇吞棗”的體驗,是將別人的一段話,一個觀點不加分辨的吞下去,它並未被消化而是作爲一個異物完整的留在你的精神系統,從內部影響你,這就解釋了爲什麼有時我們會固步自封的堅持一個並非源自於自身經驗的信念,或者是說被某種莫名的情緒影響(可能是被某種未被消化的“內攝物”影響)

       說句題外話,從根本上來說內攝和投射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也是心靈劃分“我”與“非我”的最基本工具。因爲嬰兒在最初與母親融合時,其核心的任務之一就是搞清楚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通過將不好的體驗“投射”出去,並將好的體驗“內攝”進來,嬰兒逐漸構建起了自我與世界的邊界。因此,當成年人在戀愛中過度依賴內攝時,實際上也是暗示着自我邊界被過度滲透,允許太多的“他者”進入,從而導致了自我的消融

2.發展:

   “內攝”一詞最早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學家費倫齊在1909年左右提出 。在他早期的構想中,內攝是神經症患者的一種應對策略。他觀察到,這些患者被內心無法滿足的、洶湧的無意識衝動所困擾,爲了稀釋和緩解這種內在的緊張,他們會盡可能地將外部世界“吞入”自我之中,在潛意識的幻想中處理這些衝突 。

      隨後弗洛伊德採納了費倫齊的概念,並將其應用在一個更深刻、更普遍的人類體驗上:失落。在他1917年的里程碑式著作《哀悼與憂鬱症》中,內攝從一個普通的防禦機制,一躍成爲理解心境障礙的關鍵 。 這裏的關鍵轉折在於,我們對所愛之人的情感極少是純粹的,往往充滿了愛恨交織的矛盾情感。當這個客體被內攝後,我們曾經對TA的憤怒、不滿和攻擊性,並不會消失,而是轉向了自身。自我開始猛烈地攻擊那個已經成爲自身一部分的“內在客體”。於是,個體體驗到無情的自我批判、低落的自我價值感和深不見底的抑鬱 。弗洛伊德用一句經典的話總結了這一過程:“客體的陰影投射到了自我之上。” 這一洞見,將內攝與抑鬱症的核心機制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如果說弗洛伊德將內攝與失落聯繫起來,那麼梅蘭妮·克萊因則進行了一場徹底的革命,她將內攝從一個應對特定情境的機制,提升爲構建整個精神世界的基本操作。克萊因創立的客體關係理論,將精神分析的焦點從弗洛伊德的“驅力模式”轉向了“關係模式”,強調人最根本的動力是尋求與他人的聯結 。在她看來,嬰兒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處於 偏執-分裂位置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此時的嬰兒無法感知到一個完整的人(如母親),只能體驗到“部分客體”:帶來滿足與愛的“好乳房”,以及帶來挫敗與剝奪的“壞乳房”。


三.內攝的運行機制

      想要直觀的理解內攝在我們心理如何運作的,就不得不提皮克斯的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在電影中,女主萊莉的個性由幾座“個性之島”構成,例如:家庭島、友誼島、冰球島等等,這些也是強大且具有結構性作用的內攝物的隱喻表現。它們由“核心記憶”(重要的外部客體互動體驗)塑造而成,共同定義了,“萊莉是誰”

1.機制的運作

       那麼內攝如何運作的呢?當萊莉的父母(一個“好客體”)給予她足夠的支持與關愛時,“家庭島”燈火通明,運轉穩定,因爲這個“好的內攝物”爲她提供了核心安全感。可是當她搬家後,與父母原來的聯結在家庭和自己入校的壓力下受到威脅,最後伴隨着關鍵事件“偷錢”,導致“誠實島”、“家庭島”相繼崩塌,這個情節生動展示了當與外部的客體關係發生動搖時,我們內心的“內攝物”也會隨之不穩,從而引發巨大的焦慮與認同危機。

2.病理性內攝的表現

      在去年上映的《頭腦特工隊2》中,進入青春期的茉莉渴望得到酷學姐們的認可,於是開始壓抑自己原有的的價值觀和朋友,她實際上就是在囫圇吞棗伴的內攝“酷女孩”的身份,此時,新情緒“焦焦”奪去了大腦總部的控制權,這也是生動的詮釋了由焦慮驅動的“壞的內攝物”如何“殖民”自己原有的人格,並導致自我異化。

《頭腦特工隊2》

3.總結

      對於茉莉來說,這些“個性之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持續投入“心靈能量”來維持其動態結構,在精神分析語境中,這種能量被稱爲“貫注”,我們通過“貫注”來讓內在客體保持活力和影響力。這也就解釋了我們失戀後爲何如此痛苦,因爲我們不僅是失去了外在世界的那個“她”,更是自己內在世界的一座重要的島嶼。自我也必須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把投注在上面的心理能量撤回。同樣,在一段高度依賴的關係中,個體之所以感到精疲力竭,也是因爲他們要花費巨量的心理能量去維護對伴侶的內攝,代價可能就是自我其他的“個性之島”變得荒蕪甚至凋謝。


四.戀愛場上的內攝:好,壞與共生

       將內攝理論運用到親密關係,就可以發現它是如何像雙刃劍般,既能讓人成長也能讓人毀滅。

A面——當我們“抹去”我

       這種狀態也叫做病理性內攝,如果自身的內攝機制被濫用就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自己的需求永遠次於對方的安排;心情完全被對方掌控,需要對方的持續性保證才能緩解焦慮;不斷懷疑自己是否做的足夠好,將對方的任何邊界原則都視爲對自己的否定,從而陷入自我懷疑;開始模仿對方的穿着,全盤接受對方的喜好,哪怕與自我個性相沖突。

ps:這種病理性內攝,久而久之會讓你消除“我”和“她”的邊界,導致自我的喪失,抑鬱症就是一種極端病理性的內攝。

B面——共同成長

       對於我們“內攝”並非只有負面,其更成熟的形式就是“認同”(這是一種深思熟慮的狀態,是當你欣賞一個人的品質時進行拆解,整合並吸收,這是由選擇性,轉換性的,最終導向自我成長)。“認同”運作時就會成爲親密關係中成長的強大引擎,這不是失去自我而是拓展自我。

       例如:你的伴侶很喜歡健身並且有自律性,你對此十分欣賞,那麼你做的就不是簡單的“陪ta去健身房”,而是你思考“自律”這一品質後,結合你自己,找到一個你喜歡的運動方式並培養成習慣(你成功“消化”了自律這一品質,併成爲你的人格的一部分)

       二者的核心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選擇性。

總結

       有意識的參與,並且是自我協調的會讓你感覺更完整,更像自己。而病理性的內攝則是全盤接受的,無意識且自我失調的,它引發內心衝突,削弱自我感。

       一段關係中的內攝質量,就是診斷這段關係以及關係個體健康狀況的有力工具。在健康的伴侶關係中,雙方都爲“好客體”,促進彼此健康認同,而不健康的則相反,只會一方要求另一方,實現控制。


五.如何進行高質量的內攝

       既然內攝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的目標就不是停止它,而是提升它的質量,接下來幾個步驟也許可以幫助你。

1.建立心理防線

       首要目標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核心價值和底線原則,將它們寫下來(如果無法明確以文字寫出來,就以關鍵詞形式寫出,生活會讓你連成一段話)。對於面對他人的無理請求,在除了不可抗力因素外,勇敢說“不”,並以“我”爲人稱來進行拒絕。

2.增強你的價值與身份認同

       在此之前,我強烈強烈推薦大家去弄懂一個問題:錢是什麼?這對認識自己有很大幫助。你要記住,一個強大的自我,更不容易受到外來內攝物的侵佔(如果你的桌子被你打理的整理整齊美觀,自然不會允許一個陌生人對其隨意擺佈)。你的身份認同不該來自於是誰誰誰的伴侶,你要投身於你的事業,愛好和個人成長,這些一樣重要,它甚至能讓你在一段關係中動盪時,依然保持穩定。

3.練習有意識的內化

       這裏我推薦兩種我常用的方式。一種是冥想,一種是觀察人類。關於冥想的功效,做過的人才知道,哪怕是每天冥想五分鐘你也會感受到世界的神奇,其科學功效我就不說了,感興趣的自己搜(或許我之後會說說)。觀察人類呢,我本人在現實中喜歡默默觀察別人的行爲,與自己的內心標準進行對比判斷,好的人我會主動觀察聊天,分析好處內化到內心,如果是那種認知低下的(又蠢又壞),我則會肯定自己的內心,保持自信。


六.愛上一個人,但是不要失去自己

       綜上,內攝對我們來說真是個基礎必要又充滿矛盾的力量。若把它歸置於無意識之中便會導致那痛苦的結果,然而一旦被理解和引導,它便會成爲個人成長的強大引擎。至少你看到了這裏,我相信你,如果認真看完,此刻你已經將內攝從無意識轉換成顯意識,你在此刻,已經在引導你自己!

       最後,我想說,真正的愛是讓你在愛人眼中,更清晰的看到自己,而不是迷失自己。(看到這裏不妨點個贊吧!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心理知識!)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