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左右,但是看完绝对会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亲密关系,如果你很忙,可以先点个收藏。
一.迷茫的亲密关系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或者是说你是否有这样一种经历。一个人单身的时候,打打游戏,看看番,有时候运动运动彷佛是一个很独立的人,但是一旦跟另一个人进入了亲密关系,他们自己的世界彷佛就会崩塌,就只剩下另一半,他们会为了她推掉别人的邀请,去学习他的爱好(哪怕那段时间原本是自己的爱好时间),他们好像一个牺牲者,把伴侣的需求放在首位。
又或者说,我们在看动漫中(或在现实中)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角色,他们在日常社交中能言善辩可是遇到真正心动的人却顿时语塞,手足无措,内心是一种无力和不配感,彷佛自己的整个存在,在对方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不知如何是好。
你可能会想,这些人怕不是“恋爱脑”,对,他们是“恋爱脑”,可是是什么让他们,或者说,把你变成“恋爱脑”呢?为什么与另一个人的深刻联结,从道理上讲本应是自我的延展和丰富,为什么到我这里就演变成自我的消融和退让呢?我们的内心,到底,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隐藏子精神分析中一个深刻而核心的概念,它可能是我们心理最古老、最原始的机制,一种源自婴儿,用以联结世界的最初方式。它的名字叫做——“内摄”(introjection)。
二.内摄的定义与发展
1.定义:
内摄,在官方的定义中,它指的是一个个体在无意识中,将外部客体(一个人/一个集体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等)的特质、信念和态度等,吸收并融入自己的人格(简称“自我”,ego)的过程。这里的无意识并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主动选择,而是一种自发的心理活动,就像伴呼吸而行,却深刻影响我们的内在。
截取于《心灵的面具》
ps:“内摄”是一种“囫囵吞枣”的体验,是将别人的一段话,一个观点不加分辨的吞下去,它并未被消化而是作为一个异物完整的留在你的精神系统,从内部影响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我们会固步自封的坚持一个并非源自于自身经验的信念,或者是说被某种莫名的情绪影响(可能是被某种未被消化的“内摄物”影响)
说句题外话,从根本上来说内摄和投射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也是心灵划分“我”与“非我”的最基本工具。因为婴儿在最初与母亲融合时,其核心的任务之一就是搞清楚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通过将不好的体验“投射”出去,并将好的体验“内摄”进来,婴儿逐渐构建起了自我与世界的边界。因此,当成年人在恋爱中过度依赖内摄时,实际上也是暗示着自我边界被过度渗透,允许太多的“他者”进入,从而导致了自我的消融
2.发展:
“内摄”一词最早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学家费伦齐在1909年左右提出 。在他早期的构想中,内摄是神经症患者的一种应对策略。他观察到,这些患者被内心无法满足的、汹涌的无意识冲动所困扰,为了稀释和缓解这种内在的紧张,他们会尽可能地将外部世界“吞入”自我之中,在潜意识的幻想中处理这些冲突 。
随后弗洛伊德采纳了费伦齐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在一个更深刻、更普遍的人类体验上:失落。在他1917年的里程碑式著作《哀悼与忧郁症》中,内摄从一个普通的防御机制,一跃成为理解心境障碍的关键 。 这里的关键转折在于,我们对所爱之人的情感极少是纯粹的,往往充满了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当这个客体被内摄后,我们曾经对TA的愤怒、不满和攻击性,并不会消失,而是转向了自身。自我开始猛烈地攻击那个已经成为自身一部分的“内在客体”。于是,个体体验到无情的自我批判、低落的自我价值感和深不见底的抑郁 。弗洛伊德用一句经典的话总结了这一过程:“客体的阴影投射到了自我之上。” 这一洞见,将内摄与抑郁症的核心机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说弗洛伊德将内摄与失落联系起来,那么梅兰妮·克莱因则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她将内摄从一个应对特定情境的机制,提升为构建整个精神世界的基本操作。克莱因创立的客体关系理论,将精神分析的焦点从弗洛伊德的“驱力模式”转向了“关系模式”,强调人最根本的动力是寻求与他人的联结 。在她看来,婴儿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处于 偏执-分裂位置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此时的婴儿无法感知到一个完整的人(如母亲),只能体验到“部分客体”:带来满足与爱的“好乳房”,以及带来挫败与剥夺的“坏乳房”。
三.内摄的运行机制
想要直观的理解内摄在我们心理如何运作的,就不得不提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在电影中,女主莱莉的个性由几座“个性之岛”构成,例如:家庭岛、友谊岛、冰球岛等等,这些也是强大且具有结构性作用的内摄物的隐喻表现。它们由“核心记忆”(重要的外部客体互动体验)塑造而成,共同定义了,“莱莉是谁”。
1.机制的运作
那么内摄如何运作的呢?当莱莉的父母(一个“好客体”)给予她足够的支持与关爱时,“家庭岛”灯火通明,运转稳定,因为这个“好的内摄物”为她提供了核心安全感。可是当她搬家后,与父母原来的联结在家庭和自己入校的压力下受到威胁,最后伴随着关键事件“偷钱”,导致“诚实岛”、“家庭岛”相继崩塌,这个情节生动展示了当与外部的客体关系发生动摇时,我们内心的“内摄物”也会随之不稳,从而引发巨大的焦虑与认同危机。
2.病理性内摄的表现
在去年上映的《头脑特工队2》中,进入青春期的茉莉渴望得到酷学姐们的认可,于是开始压抑自己原有的的价值观和朋友,她实际上就是在囫囵吞枣伴的内摄“酷女孩”的身份,此时,新情绪“焦焦”夺去了大脑总部的控制权,这也是生动的诠释了由焦虑驱动的“坏的内摄物”如何“殖民”自己原有的人格,并导致自我异化。
![]()
《头脑特工队2》
3.总结
对于茉莉来说,这些“个性之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持续投入“心灵能量”来维持其动态结构,在精神分析语境中,这种能量被称为“贯注”,我们通过“贯注”来让内在客体保持活力和影响力。这也就解释了我们失恋后为何如此痛苦,因为我们不仅是失去了外在世界的那个“她”,更是自己内在世界的一座重要的岛屿。自我也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把投注在上面的心理能量撤回。同样,在一段高度依赖的关系中,个体之所以感到精疲力竭,也是因为他们要花费巨量的心理能量去维护对伴侣的内摄,代价可能就是自我其他的“个性之岛”变得荒芜甚至凋谢。
四.恋爱场上的内摄:好,坏与共生
将内摄理论运用到亲密关系,就可以发现它是如何像双刃剑般,既能让人成长也能让人毁灭。
A面——当我们“抹去”我
这种状态也叫做病理性内摄,如果自身的内摄机制被滥用就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自己的需求永远次于对方的安排;心情完全被对方掌控,需要对方的持续性保证才能缓解焦虑;不断怀疑自己是否做的足够好,将对方的任何边界原则都视为对自己的否定,从而陷入自我怀疑;开始模仿对方的穿着,全盘接受对方的喜好,哪怕与自我个性相冲突。
ps:这种病理性内摄,久而久之会让你消除“我”和“她”的边界,导致自我的丧失,抑郁症就是一种极端病理性的内摄。
B面——共同成长
对于我们“内摄”并非只有负面,其更成熟的形式就是“认同”(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状态,是当你欣赏一个人的品质时进行拆解,整合并吸收,这是由选择性,转换性的,最终导向自我成长)。“认同”运作时就会成为亲密关系中成长的强大引擎,这不是失去自我而是拓展自我。
例如:你的伴侣很喜欢健身并且有自律性,你对此十分欣赏,那么你做的就不是简单的“陪ta去健身房”,而是你思考“自律”这一品质后,结合你自己,找到一个你喜欢的运动方式并培养成习惯(你成功“消化”了自律这一品质,并成为你的人格的一部分)
二者的核心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选择性。
总结
有意识的参与,并且是自我协调的会让你感觉更完整,更像自己。而病理性的内摄则是全盘接受的,无意识且自我失调的,它引发内心冲突,削弱自我感。
一段关系中的内摄质量,就是诊断这段关系以及关系个体健康状况的有力工具。在健康的伴侣关系中,双方都为“好客体”,促进彼此健康认同,而不健康的则相反,只会一方要求另一方,实现控制。
五.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内摄
既然内摄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的目标就不是停止它,而是提升它的质量,接下来几个步骤也许可以帮助你。
1.建立心理防线
首要目标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底线原则,将它们写下来(如果无法明确以文字写出来,就以关键词形式写出,生活会让你连成一段话)。对于面对他人的无理请求,在除了不可抗力因素外,勇敢说“不”,并以“我”为人称来进行拒绝。
2.增强你的价值与身份认同
在此之前,我强烈强烈推荐大家去弄懂一个问题:钱是什么?这对认识自己有很大帮助。你要记住,一个强大的自我,更不容易受到外来内摄物的侵占(如果你的桌子被你打理的整理整齐美观,自然不会允许一个陌生人对其随意摆布)。你的身份认同不该来自于是谁谁谁的伴侣,你要投身于你的事业,爱好和个人成长,这些一样重要,它甚至能让你在一段关系中动荡时,依然保持稳定。
3.练习有意识的内化
这里我推荐两种我常用的方式。一种是冥想,一种是观察人类。关于冥想的功效,做过的人才知道,哪怕是每天冥想五分钟你也会感受到世界的神奇,其科学功效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自己搜(或许我之后会说说)。观察人类呢,我本人在现实中喜欢默默观察别人的行为,与自己的内心标准进行对比判断,好的人我会主动观察聊天,分析好处内化到内心,如果是那种认知低下的(又蠢又坏),我则会肯定自己的内心,保持自信。
六.爱上一个人,但是不要失去自己
综上,内摄对我们来说真是个基础必要又充满矛盾的力量。若把它归置于无意识之中便会导致那痛苦的结果,然而一旦被理解和引导,它便会成为个人成长的强大引擎。至少你看到了这里,我相信你,如果认真看完,此刻你已经将内摄从无意识转换成显意识,你在此刻,已经在引导你自己!
最后,我想说,真正的爱是让你在爱人眼中,更清晰的看到自己,而不是迷失自己。(看到这里不妨点个赞吧!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