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给大家写了一篇明朝历史的荐书文章,其中热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笔下的大明王朝从巅峰走向落寞,故事写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话题又被炒得很热,这篇文章结合明史大佬顾诚教授的学术著作,继续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儿》后面没有写完的那些历史。
![]()
01 南明
南明的国祚,恰似帝国黄昏最后的悲歌,
弘光、隆武、永历——三帝更迭如走马,
开局尚有半壁江山的生机,可执棋者却步步错算,
将反攻的锐气消磨于派系的争斗之中,
江南的富庶成了权臣的筹码,前线的忠魂反而沦为内Dou的弃子,
一个本有一战之力翻盘的局面,最终却因人心的溃散而满盘皆输。
![]()
前文述及南明的第一个朝廷——弘光。
从1644年崇祯帝自缢煤山,到1645年弘光帝被俘于南京,
国祚未满一年。
弘光朝开局手握半壁江山,却因剧烈的文人党争而迅速内耗。
从拥立之初,东林党人便在继承权问题上制造分裂,
导致朝廷文武失和,开局即陷入倾颓之势。
战略上,弘光朝更是犯下致命错误,采取“联虏平寇”之策,
将矛头错对准李自成的大顺军,从而坐视清军主力北上,错失了收复中原的最佳时机。
东林党人自诩清流,却充满了道德洁癖式的偏执与空谈。
他们以“立贤”为名,激烈反对福王朱由崧,转而寄望于他们眼中的“贤王”常淓。
然而,正是这位“贤王”,在清军兵临城下时表现得无比懦弱,
迅速开城投降,亲手葬送了江南抗清力量的法统核心,
为南明后续更深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随着弘光朝的覆灭,历史的舞台转向了南明的第二幕——隆武朝廷。
![]()
02 多尔衮的失策
南京城破,东林领袖钱谦益以一句“水太冷”为由拒绝殉国,率众降清,
摄政王多尔衮在轻易取胜后,骄横之气溢于言表,
他误以为天下已定,剩下的不过是接收胜利果实。
他甚至天真地认为,仅凭孙之獬等无耻文人充当说客,便可不战而定南方七省。
对此,降臣洪承畴在密奏中忧心忡忡,哀叹南京城防仅赖一支人数不多的满洲兵,其余汉人降军“脆弱不堪”,恳求朝廷万万不可再从南京抽调兵力。
然而,多尔衮急不可耐地撕下了伪装,表现自己的反动性,
连续出台了剃发令、圈地、投充、缉捕逃人等一系列极端高压措施,
这些奴役Z策,将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变成了激起全民反抗的民Z斗争,
一些对朝代更迭不甚关心的普通百姓,也为了维护基本的人类尊严而奋起反抗,
我们看到真正支撑民族脊梁的,
不是那些手握资源、高谈阔论的上层精英,
而是在危难关头爆发出最顽强生命力的普通人民,
他们的反抗不是为了某个朱姓皇帝,而是为了生而为人民的基本权益。
![]()
多尔衮
03 继续内耗
弘光朝廷虽亡,南明依然控制着南方数省,人力、财力仍相当可观。
清朝在初胜之后,便将阿济格、多铎率领的主力部队调回北方,
仅留贝勒勒克德浑率少量兵力镇守南京。
这使得清廷在江南的统治根基未稳,防守力量极其薄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抗清的火种再度燃起,两个新的Z权应运而生:福建的唐王朱聿键,与浙江的鲁王朱以海。
在清廷看来,攻破南京已标志着明朝的终结,
福建、两广、云贵等地不过是癣疥之疾。
但他们低估了抗清力量的韧性,何况张献忠的大西军仍控制着四川。
倘若整个南方能够整合为一体,集中力量北伐,直捣南京并非没有可能。
然而,悲剧再次上演,弘光之后最具法理性的继承人潞王早早降清,
地方上,湖广总督何腾蛟拥兵割据,广西巡抚瞿式蟜则貌合神离。
隆武与鲁监国两个Z权并立,不仅未能携手,反而因争夺正统之名而陷入内耗。
在这片混乱之中,隆武帝朱聿键登场了,他或许也是整个南明时代最值得称道的一位君主。
![]()
04 隆武帝
朱聿键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原封唐王,
崇祯九年(1636年)因擅自率兵勤王被废为庶人,囚禁凤阳,
等到弘光帝即位后获释,
朱聿键南逃至杭州时遭遇清军南下,被郑芝龙兄弟迎入福建,
然后在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以及郑芝龙的拥立下成为监国,
1645年闰六月二十七日,朱聿键登基称帝,改元“隆武”,定都福州,
以1645年为隆武元年,封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
黄道周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张肯堂掌兵部。
隆武帝朱聿键本人充分吸取了弘光朝覆亡的教训,
比如直接扭转了弘光朝“联虏平寇”(联合清军打农民军)的错误方针,
明确将抗击清朝(御虏)作为首要任务,
他斩杀清朝使者,誓师亲征,顺应民心,竖起了鲜明的抗清大旗。
正是从他开始,南明才真正走上了联合大顺、大西等农民军余部共同抗清的正确路线。
这不仅是战略上的远见,更是南明在弘光速亡后,仍能坚持近二十年的关键所在。
![]()
05 拒绝内耗
朱聿键清醒地认识到,晚明以来无休止的党争正是亡国祸根。
因此,他明确提出要“尽去诸党之名”,不咎既往,唯才是举。
为表明决心,他甚至不计前嫌,试图重新启用弘光朝备受争议的马士英,同时优待杨文骢父子。
在这一点上,朱聿键的格局与见识,远非那些以“正人君子”自居的东林党人所能比拟。
与崇祯的多疑、弘光的昏聩不同,隆武帝严惩贪腐,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
面对清廷残酷的剃发令,他制定了极富人性的应对措施:“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严禁滥杀被清军强迫剃发的百姓,以此争取民心,与清廷的暴Z形成鲜明对比。
隆武帝的个人品德亦堪称典范,他勤于政事,博览古今,不近酒色,生活极其简朴。
史籍记载他身穿粗布龙袍,宫中器物仅用寻常的磁、瓦、铜、锡制品,
与明朝藩王普遍的骄奢淫逸判若两人。
然而,命运弄人,如此优秀的君主,却面临着诸多先天不足。
他非朱元璋嫡系近支,继位纯属“事属偶然”,在注重法统的时代,号召力天然受限。
因此,隆武必须依赖并笼络拥立他的福建郑芝龙家族,
这直接导致了军国大权旁落,许多雄心勃勃的计划(如御驾亲征)因郑氏的阻挠而寸步难行。
![]()
06 受制于人
郑芝龙原先是海盗,受明招抚后,
在崇祯年间曾奉命去剿福建、江西、广东的“山寇”和“海寇”,
由参将逐步升到总兵官,弘光时加封南安伯。
他的内心,是一个追求地方割据、垄断海上贸易的军阀,而非匡扶社稷的忠臣。
拥立隆武帝,不过是借朝廷名义,
巩固其在福建“唯我独尊”的地位,建立一个事实上的独立王国。
因此,他对北伐抗清毫无兴趣,只关心自己的地盘与利益。
隆武帝虽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却成了郑芝龙势力范围内的“傀儡”。
拥立之初的“蜜月期”过后,权力的冲突便无可避免,
郑芝龙凭借军功,在朝堂上挑战礼制,争夺班首之位,
甚至藐视君王,当面挥扇,全然不把文官集团放在眼里。
当户部尚书何楷弹劾其“无人臣礼”时,郑芝龙不仅逼迫何楷辞职,
更在半路派人割掉其一只耳朵,以此向朝廷和皇帝进行赤裸裸的武力恫吓。
对于隆武帝出兵江西的命令,郑芝龙阳奉阴违,
部将郑彩抵达前线后便“按兵不动”,一闻清军将至便立刻遁逃。
面对如此困境,隆武帝并未坐以待毙。
他通过嘉奖直言的何楷、削去郑彩爵位、降低郑鸿逵官职等方式,
努力维护皇帝的尊严,表明自己不愿充当傀儡的决心。
![]()
07 移驾江西
隆武帝当时非常清醒,他知道自己身处福建则一事无成,
唯有跳出郑氏的牢笼,方能施展抱负。
于是隆武制定了亲征江西、迁都赣州的战略计划,
此举极具远见,赣州地理位置优越,
可以西连湖广何腾蛟,东接福建郑芝龙,南靠广东,
是统一指挥南方战场的理想地点,
不过这个战略连清朝在江西的提督金声桓都看得一清二楚,
他上奏清廷,将隆武帝入赣比作构建“常山之蛇”阵,
表示一旦让隆武帝在江西(蛇腹)站稳脚跟,整个清朝在东南的统治都将岌岌可危。
不过如此绝佳的计划,却因南明内部各派的私心而彻底破产,
隆武帝既调不动郑芝龙的军队由福建入江西,
而他寄予厚望的湖广总督何腾蛟也拥兵自重,未真心出兵接应。
反观清廷,洪承畴迅速抽调柯永盛、高进库等部增援江西,
协同金声桓作战,先后攻陷吉安、赣州、南安等地,江西战局瞬间逆转。
正是郑芝龙、何腾蛟这些军阀的自私,直接导致了隆武朝廷的覆灭。
赣州的失守,对后来南明局势影响极大,
例如顺治五年金声桓、李成栋反清归明时,便是在赣州城下屡屡受挫。
地方军阀宁可见抗清大局崩坏,也不愿损耗自身实力,隆武帝御驾亲征的宏图也随之化为泡影。
![]()
何腾蛟
08 黄道周殉国
眼见隆武帝与权臣郑芝龙的矛盾日益激化,朝局陷入僵持,
首席大学士黄道周忧心如焚,他面对这种内耗僵局非常愤慨,
决定以首席大学士的身份亲自募兵出征,
希望能联络江西义军,为被架空的隆武帝打开一个新局面。
黄道周勉强拼凑了三千余人的军队,
多为临时招募、缺乏经验的忠义之士,并非精锐,
郑芝龙用心险恶,乐于见到Z敌黄道周离开,
因此既不给精兵,粮饷也只给一个月,很快就断绝了后勤供应,
黄道周本人虽读过兵书,但终究是“纸上谈兵”,
毫无实际指挥经验,对军事情报和战局判断都极为迟钝,
时在军中任职的施琅看出这支队伍必败无疑,
他向黄道周建议遣散这支乌合之众,只带少数精锐,
从小路奇袭进入江西赣州,然后利用黄道周“督师阁部”的崇高名义,
统一节制调度赣、湖、粤等地现有的南明正规军,如此方能成就大业。
但黄道周为人“迂执,不达权变”,
既高估了自己的声望,又轻视施琅的地位,断然拒绝了这一良策,
施琅见劝说无效,不愿陪同送死,便自行离去。
1645年十二月,黄道周率部进入江西后,因情报不明、指挥失当,未能与友军会合,
于婺源遭到清军提督张天禄优势兵力的合围,兵败被俘。
1646年初,黄道周被押送至南京,已降清的洪承畴劝降,被他严词拒绝。
三月初五,黄道周在南京慷慨就义,隆武帝闻讯后追赠其谥号“忠烈”。
![]()
黄道周书法
09 马士英殉国
1646年夏,清军在贝勒博洛率领下,
集结满洲兵和上万汉人降军,大举进攻浙东,
当年夏季浙江大旱,钱塘江水位极低,
清军主力马步兵得以“涉水过江”,使得鲁监国沿江部署的防线瞬间失效,
明军主帅方国安等部一触即溃,鲁监国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的护卫下仓皇出海,
最终方国安率七千余士兵不战而降,
并带动大批文武官员(包括臭名昭著的阮大铖)集体投降,
与这股降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忠烈之士的壮举。
总兵王之仁在被友军黄斌卿背叛、夺走船队后,先将家人九十三口沉海,
然后孤身驾船闯入清军控制区,只为“死于明处”,在痛骂降臣洪承畴后慷慨赴死。
金华守将朱大典在城被围二十日后,城破之际,引爆火药库,与家人亲信一同壮烈成仁。
朱大典虽在明末官声不佳,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尽显“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此外,张国维、余煌等大臣也纷纷自杀殉国。
这里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马士英,受黄宗羲等东林党人史书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马士英与阮大铖一同降清,后因被发现暗通南明而被清廷处死,
但是根据顾诚先生的考证,这种说法是东林党人因门户之争的偏见,
浙东失败后,马士英辗转各地,积极参与了渡钱塘江反攻等一系列抗清军事行动,
后来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在参与太湖地区的抗清斗争中被清军俘获,并作为“逆贼”头目下令斩杀。
可以说,马士英在弘光一朝是权奸,但在晚节上,确是以忠烈殉国收场。
人性之复杂,莫过于此。
![]()
马士英
10 赣州失守
清军攻占浙东,鲁监国朱以海遁往舟山海岛,政权濒于瓦解。
与此同时,另一路清军猛攻赣州,隆武朝廷调集了滇、粤、楚、赣等多路援军,
南明总兵力达四万余人,决心死守。
但主帅万元吉犯了致命的战术错误,他没有趁援军士气正盛时主动出击,
反而消极等待一支“海寇”水师,希望“水陆并举”,结果贻误战机。
清军抓住机会,夜袭并摧毁了明军水师,导致明军士气崩溃,各路援军溃散。
最终,赣州城在被围十余日后于十月初四日陷落,
城内大学士杨廷麟、督师万元吉、兵部尚书郭维经等三十余名官绅集体自尽殉国。
身处福建、被郑芝龙架空的隆武帝,
将移驾江西、亲临前线作为摆脱困境、重振国事的唯一希望,
何腾蛟虽受隆武帝重恩,但他内心极不愿皇帝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以免自己“独断专行”的局面受损,他玩弄权术,
表面上轰轰烈烈地派出两路大军“迎驾”,私下却叮嘱将领绝不可真的进入江西,
结果就是这支“迎驾军”在湘赣边境逗留数月、停滞不前,
眼睁睁看着赣州被清军围攻和攻陷,始终未发一兵一卒救援。
等到清军攻占赣州,郑芝龙早已密谋投降清朝,
他故意撤防,将福建门户仙霞关拱手相让,直接导致了清军长驱直入,
臭名昭著的降臣阮大铖在跟随清军翻越仙霞岭时,为邀功而强行登山,最终病死于山顶,下场狼狈。
![]()
《桃花扇》中的阮大铖
11 隆武覆灭
清军入闽之前,隆武朝廷内部早已人心涣散。
隆武帝曾在朝堂上,当着所有大臣的面,
烧掉了从关卡截获的二百余封大臣们写给清军的降书。
此举表明,皇帝对朝臣普遍的变节之心了如指掌,他没有追究,只是以此告诫群臣,
但隆武已无力整肃,因为这个朝廷早已从内部烂透。
在郑芝龙撤兵、清军入闽后,隆武帝才仓皇从延平出发,试图前往江西。
但一切为时已晚,八月二十八日,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清军赶上,
当日即被俘遇害,隆武覆灭,政Q仅存14个月。
再回到本文的标题,南明最强的明君隆武帝,为何没重振大明?
之前崇祯和弘光是自身问题很大,朝廷上也是党争严重招致亡国,
而隆武帝自身其实算是励精图治、清明为民的好皇帝,
清晰看到了晚明党争亡国的教训,也执行了联合大顺、大西军余部抗清的正确路线,
但他的处境比崇祯弘光还要难得多,隆武帝血缘远甚至都不是朱棣的直系子孙,
而且登机前还是凤阳高墙内的“罪宗”,没有自己的嫡系班底、没有自己的军队、更没有自己的地盘。
![]()
福建龙岩-长汀古城
传统史书喜欢把隆武灭亡归咎于郑芝龙的降清,
这是事实,但是却忽略了何腾蛟的破坏性,
恰恰是何腾蛟的背信弃义,让隆武帝苦等半年多的希望最终落空,陷入绝境,
而何腾蛟后来也抗清遇难,因此在很多史书中被誉为“忠臣”,
但是我前面说过人性太过于复杂,就隆武亡国这个问题上,
何腾蛟确实需要为自己的私心导致全局崩盘负责,
前有唐鲁不和,互相争夺正统,内耗严重,
后有郑芝龙、何腾蛟拥兵自重,各怀鬼胎。
隆武帝的失败,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时代悲剧。
他是一位“对”的皇帝,却出现在一个“错”的时间、一个“错”的地点,并且不得不依赖一群“错”的人。
隆武之亡,或许并非亡于清军的强大,而是亡于南明内部那无可救药的自私、分裂与背叛。
(最近明末已经写了20多期,如果不是血压低的估计看不到这里,后面可能会快速推进剧情早日收官,大家喜欢的话可以多多支持~)
![]()
往期历史相关:
精罗落泪——罗马史该如何入坑?
历史天花板——中国通史必读:从入门到进阶!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儿》没有写完的历史
明末1644——天下无敌的大明,《明事》未竟的历史!
明末1644——南明史入坑,明朝末年的故事!
明末1644——李自成的崛起,闯王之路!
明末1644——张献忠的崛起,大西王之路!
明末1644——襄阳之役,闯王东山再起!
明末1644——孙传庭的悲歌,大明最后的脊梁!
明末1644——拯救大明王朝,崇祯为何不南迁?
明末1644——李自成为何失利,没能成为刘邦、朱元璋?
明末1644——吴三桂为何投清,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真的吗?
明末1644——山海关大战,李自成为何快速崩盘?
南明1644——南明为何昙花一现?
南明1644——谁能拯救南明危局?
南明1644——南明弘光为何只坚持了一年?
南明1644——南明为何没有联合李自成?
南明1644——南明初唯一的北伐,为何迅速失利?
南明1644——扬州失守,史可法为何没能拯救南明?
南明1644——东林文人们,真的是清流吗?
明朝历史——除了《明朝那些事儿》,还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历史——《刺客信条:王朝》,唐朝历史神作有哪些?
三国历史——看完《三国演义》,还有哪些三国历史神作?
魏晋南北朝——《东晋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好书推荐!
春秋战国——读完《商君书》,春秋战国史有哪些经典著作?
考古寻秦记——《秦始皇的兵与城》有多么伟大?
妖怪文化——《日本の妖怪百科》,游戏中的日本鬼!
大唐刺客——《刺客信条王朝》,做成游戏靠谱吗?
冷门佳作——《康熙的红票》,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汉朝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王莽是“穿越者”吗?
八王之乱——《全战三国》,司马家为何是短命王朝
历史神作——《东晋门阀政治》,史学天花板!
国剧巅峰——《大明王朝1566》,被埋没的历史剧
裸体舞曲——《大明王朝》,封神配乐古典名曲
明朝悬案——朱元璋脸上,真的有72颗麻子吗?
天涯神贴——《明朝那些事儿》,一个时代的离去!
#gd读书#
#gd历史杂谈#
#gd的ai&游戏杂谈#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