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淇
今天跟大伙来体验一款新晋的“高端”笔记本,它抱着与传统“傻大黑粗”背道而驰的设计理念,将高性能塞进更为薄态的机身。
七彩虹iGame M15 origo 摩洛棕
说是游戏本,但实际更像是性能强化后的全能本。
本期主角——七彩虹iGame M15 origo(后续简称为M15)。
——
“薄”态化
应该有不少小伙伴都感觉到了,最近几年的游戏本厂商都不单单只局限于卷性能这么一条赛道了
随着像老黄家的Max-Q等技术推广,不少厂商都开始对游戏本的“薄”态化趋之若鹜,甚至颇有一股“薄”将会是品牌高端化的下一个分水岭之势。
不过“薄”实际并不能完全说是一条新兴起的赛道,因为其中早有不乏像联想的Y9000X、华硕的幻系列、雷蛇的灵刃系列等老牌厂商的身影。
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贵”,但贵也有贵的道理,用料、做工、设计、硬件底层哪点不是烧钱的大头...
——
iGame M15 origo
回到七彩虹这边,那么在“薄”态化这条赛道中想从笔记本老厂手中分一口肉,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拼价格、拼产品力,用更有诚意的产品来打动有这部分需求的用户。
至于M15它能成功吗,看完本次体验报告你会找到属于你的答案。
在此之前,先来简单看下它的配置规格:
iGame M15 origo配置表
从上万的定价不难看出七彩虹这次的野心挺大,除了原有的性价比产品线外,想搬出iGame前缀打造一条全新的高端线,而这款M15/16 origo就是初次尝试冲高的作品。
定价方面先不做评价,照惯例会在结尾总结它的优缺点及适合人群,咱们先看产品
——
快速开箱
极简风的非常规包装
既然是冲高的作品,包装外观自然会下功夫。箱体通体采用黑色,搭配极简线条交织重叠构成iGame的logo,简单但不失格调,害挺帅
开箱方式挺有仪式感
包装除了外观,在箱体打开方式上也下了功夫。
开盖后,机器本体会随着内层缓缓抬升,简单的结构设计让开箱充满仪式感。(这就是高端机器的待遇吗...
——
机器本体
M15官方给了两款颜色可选,分别是摩洛棕与星耀白。
七彩虹iGame M15 origo 星耀白
首先,星耀白在我来看确实就是银色...配合比亚迪代工的全金属CNC模具,质感这一块拿捏的十分到位,至少我是真的超喜欢。
另外一款颜色就是本次体验的摩洛棕,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个配色十分嗤之以鼻,因为从官方渲染图来看这款颜色真的好丑...
摩洛棕细看甚至有种朱砂感,很精致
但实际到手发现,实际颜色比渲染图要深些,简单描述就是像黑咖啡加奶的拿铁般深棕色,实际观感让我很意外。
我也是第一次在笔记本上见到这种颜色,配合同样是CNC工艺全金属机身,总体感觉很是新鲜,甚至出乎意料的有点喜欢。
-
A面,极简且优雅
极简、优雅,不张扬
A面采用双色拼接设计,大面积喷砂深棕色与雾面淡棕两色通过弧线划分,两色之间有区分但又不会过度区分。
在一些暗光场景下由于两色色差不大能相容一体,单从颜色上来看很是高级。
带RGB的小Logo
此外,还有个极小的LOGO被放在了顶部角落,仅通过RGB灯光强化其存在感,整个A面设计十分强调极简,十分克制。
让我有种它是台出现在咖啡馆优雅的办公本,而非传统意义上傻大黑粗游戏本的错觉。
-
B面,京东方定制高刷、高素质屏
16:10比例+300Hz高刷屏
B面的屏幕部分,采用了七彩虹找京东方定制的一块2.5K分辨率的15.3英寸屏幕,300Hz超高刷、16:10比例,色准方面,ΔE<1、100%sRGB且出厂逐片调教的原色屏。
雾面+500nit参数,在强光下也能看清
纸面参数之外,这块屏幕还用了ACR技术,实现类似雾面化抗反射,配合上面板本身支持500nit的亮度,实测在强光下也能看清。
开合角度来到了将近180°
转轴方面,单手开合十分轻松且丝滑。不仅如此,M15的开合角度最高能支持到将近180°的开合。
-
C面,中规中矩但仍有小创新
带数字小键盘的全尺寸布局
C面采用15英寸常见的全尺寸键盘布局,带数字小键盘。键盘带RGB灯光并支持在“自在星球”(iGame Center)软件中调控。
是的,M15的控制中心不再是公版而是用上了自有的iGame Center生态,不错不错。
四颗风扇转速控制键
键盘部分小创新在于右上角集成了四颗风扇控制按键,转速从左往右转速逐步提高。
键盘灯光在白天不是很明显
提一嘴键盘的RGB,灯光在自在星球中共4档可调。默认就是最高的第4档位,但灯光亮度表现一般,在白天的效果不太明显。
-
侧边边框&D面
这个U型蚀刻属于是点睛之笔
M15这个侧边设计真得好好夸夸,我个人很喜欢。金属CNC工艺、蚀刻凹槽、边角的弯曲过度等等都凸显一股高级感
边框通过弯曲的弧度将侧边及尾部相连,同时利用左右各两条长U型蚀刻线将接口、出风口、灯线巧妙的划分,属实是点睛之笔,绝。
三个RGB区域的最后一块拼图
M15仅有的三个RGB区域,LOGO、键盘以及尾部左右各一的灯线,灯线从尾部随着弧度延伸至侧边,低调又克制。
CNC工艺下的金属D面是真的好粘指纹
最后看一眼D面,下半部分做了斜切抬高,由高到低一路延伸至尾部。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能巧妙得使C面-D面在观感上很薄,左右侧边的线条也基本同理。
-
电源适配器
采用氮化镓与碳化硅材料的小体积供电适配器
供电适配器采用GaN+Sic技术,即目前主流的氮化镓与碳化硅材料,在体积上相比之前隐星等系列的适配器来看,有着明显的缩小。
此外,设配器的外观这还有个小彩蛋,在特定角度下看,能看到其表面有着与笔记本本体一致、相呼应的双色+弧线过度设计。
依旧是梅花口
供电线与适配器连接依旧是梅花口,七彩虹笔记本传统了属于是。
240W 供电适配器
适配器的制造商为广东东莞的奥源电子,功率方面适配器输出给到了240W。
对于满功耗115W的RTX5070来说,还能有剩125W给到CPU,理论上供电上没有瓶颈。
-
重量
重量方面,简单上个厨房称看看
机器本体:2090.3g 适配器+线材:577.4g
从读数可以看出机器本体重量约为2.1kg,加上适配器与线材约0.6kg后,总体约为2.7kg
相比传统游戏本来说,外出携带上属于是有感觉但不会特别重。
——
拆机
拆机难度个人评分(7/10)
M15后盖不算十分难拆,步骤只有四步:
卸下螺丝
塑料翘片沿着缝隙寻找插入点(勿用金属,避免划伤机身)
翘片攻入后逐步挑开各个卡扣
卸下后盖
螺丝按对应位置摆放
螺丝共10颗且规格是一样的,没有像脚垫底下藏螺丝的阴间设计。
拆卸最难的部分就是用塑料翘片找到突破口
不得不说比亚迪代工真是严丝合缝,光是找插入缝隙就花了我十来分钟。
-
内部结构图
内部结构
机器内部如图,排布较为规整,没有杂乱的飞线,接下来看看具体部分。
-
散热
“玄冰寒渊-黑洞涡流散热”
不出意外,散热模块的官方名字依旧是中二病发作,“玄冰寒渊-黑洞涡流散热”...
怎么你们笔记本宣传散热都喜欢玩尬的是吧
一根小热管似乎在盖板底下
实际就是四根大热管+一根小热管(左侧)+左右各一组成的五热管双风扇组合。
此外,导热材料据官方描述是相变硅脂,好东西,可千万别整像液金那样不稳定的烂活。
-
内存
内存部分有一层屏蔽罩覆盖
由于贴有一层屏蔽纸,就不去撕开了。
从露出部分可以看到M15采用两根非板载内存,实现双通道。
通过内存表面经典的蓝色贴纸部分可以猜到大概率是镁光,基本确定的是单根16G且为单面颗粒。
CPU-Z SPD信息
随后通过CPU-Z的SPD信息可以确定,两根内存频率为6400Hz,制造商及RAM厂商均为镁光科技。
-
硬盘
硬盘部分,除了自带1TB固态外,下方还有一根2280长度的可拓展M.2固态硬盘槽位,可自行根据需求加装硬盘。
预装固态为长江存储PC411
预装固态为目前主流的国产之光长江存储PC411,PCIe 4.0x4规格,1TB容量且为TLC颗粒,好评。
分盘依旧不改,失望
既然提到硬盘了,必须批评下分盘问题,这次M15依旧是把1TB无脑all in C盘...
老生常谈又长谈了属于是,失望
-
网卡
intel AX211NGW
网卡方面,采用了旗舰常见的intel AX211,支持WIFI6E、蓝牙5.3。
老演员,基本不用展开讲了。
-
电池
80Wh的大容量电池,制造商为深圳比亚迪
比亚迪不单只负责模具的代工,M15的电池也是由比亚迪提供。
容量为80Wh,据官方数据在节能模式下最多能有10小时续航,外出离电情况下,进行一些轻度使用例如办办公、看看视频等完全没有问题。
——
预装软件
开始性能测试之前,应一些朋友需求,快速介绍下预装软件。
这桌面壁纸一股华子的鸿蒙味
进入系统,预装桌面壁纸依旧是星球、星际主题。
就是不管横竖怎么看都有点像某家系统的logo...
桌面上除了NV的驱动软件NV APP以及七彩虹自家的自在星球和星知岛外,只有一个360安全浏览器。(真安全吗
-
星知岛
由于上一篇隐星P16 Pro的体验报告中,已经体验过这款软件的基本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去看看,这次就不展开讲了。
仅来看看这次在M15上看似新增的内容:“逗逗游戏伙伴”(快跑
似乎...这是个第三方软件?
通过在星知岛中点击“逗逗游戏伙伴”,随后弹出个需要登录新的窗口,似乎这是个第三方的ai聊天软件?
开庭时带上你的软件
登录进去简单看了下,太二次元了而且感觉挺多内置的氪金项目,没啥好聊的,捏着鼻子溜了,Pass Pass
-
自在星球(iGame Center)
作为冲击高端的iGame系列,M15的控制中心就得是自家iGame Center啊
如图,现叫“自在星球”
内部集成的硬件调控界面
基本的硬件调控层面:
支持风扇调控,但目前只有标准及满载两档,没有具体转速调控
显卡模式默认就是独显直连,好评
灯光方面分为键盘、氛围。灯效目前有点少,只有常亮、呼吸以及渐变三种;亮度一共四档。
亮度支持0-100细致可调
充电可控,提供一档预设的推荐充电阈值,同时还支持自定义阈值。
内置有两种监控模式以及多种监控样式
除了基础的调控外,自在星球还内置有硬件监控功能,支持小窗及任务栏两种监控展示方式。
iGame模式的小窗对应着显卡的五大系列
监控小窗很有意思,一共五个,从左往右分别为Ultra、AD、Neptune水神、Vulcan火神、Kudan九段。
不仅名字对应五个知名的显卡系列,外观样式也是根据系列ip元素专门设计的。
——
温度&噪音表现
由于数据图片繁多,我直接归了个表格,汇总后的数据能更直观。
因为很不巧测试期间碰上了几天极端高温,若是不开空调,室内温度直逼37℃往上,奈何机器顶得住我人顶不住呀...
因此测试环境在空调房26℃下进行,环境噪音大约在39分贝上下。
各项参数测试结果汇总表
【室温】得益于空调制冷,室温变化基本不受机器影响。
【噪音】其次噪音分贝方面,三项测试下来均在55分贝左右,仅单烤GPU时候稍好些,但整体听感跟上期隐星P16Pro的表现十分接近,噪声表现较为明显,难以忽视。
【单烤FPU】单烤FPU的表现中规中矩,功耗表现仅85W左右,温度则是在89℃上下浮动
【单烤甜甜圈】说实话单烤GPU情况下,性能调度有点怪,稍微有点偏怂没有吃满115W而是106W上下。温度表现倒是还不错,仅77℃左右。
【双烤】双烤情况下,GPU释放相比单烤更激进,能稳定在110W左右,CPU也能分到50W左右。温度方面,CPU来到92℃基本是顶着温度墙跑,GPU则是82℃左右。
——
理论性能测试
自在星球内的狂暴性能模式
本次M15的测试部分,都将采用的是“狂暴性能”档位下进行,关闭电池充电保护、电源模式“最佳性能”以及关闭黑屏、休眠等选项下进行,我尽可能保证其性能完全释放。
-
CPU部分[U9-285H]
CPU-Z
Ultra9 16核心16线程
理论测试之前,先来看看CPU相关参数。M15的CPU采用的是旗舰Ultra 9 285H处理器,隶属于代号Arrow Lake-H的Ultra 200H系列。
这代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抛弃了超线程技术,仅有16核心16线程,但在单核及多核的频率上相比上代有所提升。
单核795,多核10749
这也是我一次接触Ultra 200H系列,但上来就让我感觉当头一棒...
由于取消了超线程,这代在跑CPUZ的多核成绩上不如之前隐星P16Pro上那颗i9-13900HX,单核差距相近,但多核心能差出13%的差距。
不过说到底跑分归跑分,还得看实际体验。至于实际游戏场景下是给我惊喜还是惊吓,让我们拭目以待。
-
CINEBENCH R23
测完CPUZ,再来测测老朋友CINEBENCH R23。
单核 2095pts / 多核 21268pts
R23的分数情况与前面CPU-Z类似,依旧是相比之前测过的13900HX而言,单核成绩有所提升,但多核部分因为缺少超线程后成绩下降了近30%...
-
3DMark CPU Profile
接下来用3DMark的CPU Profile项目,来看看各线程下性能跑分情况。为了对比更直观,我简单列了个图表,同时对比项我找来了同为Ultra旗舰的桌面级Ultra9 285K的跑分数据。
桌面端U9 285K数据源自网络
CPU Profile项目中单线程表现十分理想,移动端U9 285H十分接近桌面端285K的成绩。
最大线程方面,虽然两者都没有了超线程,但桌面端U9 285K凭着比移动端多出8核心,最大线程也相差8线程,拉开了较大的差距。
——
GPU部分[RTX 5070]
GPU-Z
前段时间开始,GPU-Z就很难在BIOS中读到50系的功耗设定了,无论是驱动版本还是CPUZ均为最新版本,基本可以确实应该是nv有意为之。
截至7月初,驱动版本为最新:576.88
至于这代RTX 5070的笔记本端,我感觉提升远达不到我个人的预期,有些失望。
尤其是这个8G显存...虽说是升级到了GDDR7,但仍旧是128bit的显存位宽,扣扣嗖嗖的,在2K分辨率下若是画质设定开高些都较为容易爆显存。
但50系好就好在它还有一手DLSS4,一定程度来说能稍微弥补高分辨率下显存不足的问题。
-
3DMark
理论性能还得看三弟马克,来看看这块RTX 5070移动端的表现如何。数据方面请出上期嘉宾隐星P16Pro,正好看看70与70Ti差距有多大。
RTX 5070与RTX 5070Ti
两者对比下来差距肯定是有的,老黄的刀法毋庸置疑。但比较明显的是随着分辨率的提高,例如2K的FSE、PR项目然后到4K的FSU、TS,两者差距是越来越大。
两者的CUDA与显存相关参数对比
70Ti在显存的容量、位宽、带宽速率等都要领先70不少,自然是会随着分辨率的提高,两者之间的差距也会越大。
言归正传,对比归对比,并不是直接就否决了弱者。
这代70不是弱,提升规模不大同时售价远超预期,说白了我个人很反感挤牙膏这种行为。
——
游戏测试
本次游戏测试环境与理论性能部分环境一致,依旧是空调房26℃室温下,选了我steam库内几个稍有代表性的游戏来测测。
—
单机部分
黑神话:悟空
官方测试工具还是2x帧生成,游戏本体已经兼容到4x
先上热菜,黑猴的帧数表现只能说符合我的心里预期。
游戏内默认打开DLSS,在不开帧生成且无光追的情况下,预设:高是最适合M15的画质选择。
2x帧生成,以60帧为及格线则能支持到影视级+光追低,刚好60帧
2x帧生成,若以主机级来看,最顶的影视级+光追最高的43帧也不是不能玩。
此外,由于游戏内现已支持DLSS4的4x帧生成,打开后实际游戏体验的帧数会更高些。
-
刺客信条:起源
本想着找款近几年的游戏,没光追、没DLSS的,找遍了库内好像只有这刺客信条:起源了...
极高97帧
很高114帧
我是没想到起源能给到这移动端RTX 5070一些压力,没了DLSS才勉强上百帧,也不知道该怪育碧优化差还是卡太弱,这成绩让我心里多少有点小失望。
-
极限竞速:地平线4&5
由于地平线4、5数据不多,直接两代整合在同一个表好了
地平线系列支持2x帧生成
极限竞速的优化还是很不错的,基本可谓是众生平等,无论低中高端的显卡配置,游戏内置的预设都有一项能上百帧。
移动端RTX 5070的表现也在预料之中,4代直接拉满选最高画质就行,至于5代的画质选择推荐:
喜欢看风景的直接拉满+2x帧生成
追求流畅帧数的,选超高,帧生成开不开都很流畅
-
赛博朋克2077
光追低到中等之间断崖式差距
可能有些朋友很不解,为何这中等以上还开了4x帧生成能有如此断崖式的差距...我也很吃惊,连着复测几次依旧是这个结果。
通过观察测试过程我注意到光追中等及以上测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爆显存的情况,帧数甚至一度骤降至个位数,8G显存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十分捉襟见肘了,即便是4x帧生成也救不回来。
——
网游
应一些盒友需求,我也加测了两款刚好自己也有在玩的网游:三角洲行动跟鸣潮(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网游吧)。
三角洲行动
说实话三角洲这游戏变量太多了,光模式就两大模式、地图也好几副、烽火模式下出生点更是难以控制,因此很难得到完美的参考例子。
午后睡醒跑两把刀,很是惬意
最后我决定用小飞机【微星Afterberner】记录两把跑刀数据,大致给各位做做参考。数据采集从下飞机落地开始记录,直至撤离前最后几秒结束。
烽火模式下两张经典图各跑一次
数据如图,在烽火模式下分别去了普坝跟普弓各跑了一轮,毕竟是同一款游戏且同一个设备,测出来的数据都趋于一致。
140多的平均帧下玩三角洲没什么好说的,体验很不错,基本没有卡顿、画面极其丝滑。
-
鸣潮
至于大世界类型的网游,最近我还在玩的只剩鸣潮了...对于这类游戏而言,最多的场景莫过于清日常、清体力,每天都跟tm上班一样
依旧是用小飞机记录,日常通一把游戏内的肉鸽。
画质设定开120帧模式+光追 低
画质在默认的基础上,再手动打开120帧模式,正好前几个版本加入了对光追的支持,简单打开个低档位即可。(中、高我猜帧数顶不住)
清一把肉鸽模式,进图后开始记录,尾图结算前结束记录
帧率表现
整把肉鸽的体验跟三角洲差不多,百帧以上的帧数加上300Hz的屏幕,画面精细,动作行云流水般丝滑,玩着很是惬意。
—
总结
结尾按照惯例,来简单点评下这台iGame M15 origo以及分析下它适合什么样的用户群体。
iGame M15 origo
在思考iGame M15 origo这台机器的用户画像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多年前刚出来实习的我自己...
包里一台轻薄本,但打不了游戏
那时的我还是个包里总背着台轻薄本四处奔波、出差的技术员,当年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忙碌一整天后能来上几局游戏。但无奈当年的笔记本轻薄向的没性能,高性能的游戏本又太张扬、不适合工作场景。
而在我看来,iGame M15 origo所面向的用户正是身披工服、正装,但又不服从于世俗、内心有着对自我世界崇高向往的朋友。
至于你问我,对七彩虹高端化的看法。我个人来看是很乐于看到像七彩虹、机革等原先主打性价比的牌子,都在往“薄”态化、高端化做尝试的。
虽说目前这类机器价格依旧高居不下,但我相信“鲇鱼效应”会卷动市场,直至将原本高端的技术下放,近年来的手机市场是如此,笔记本相信也会如此,到头来对我们消费者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好事。
————————————————
购买建议:
iGame M15 origo这台机器说实话我很是喜欢,个人是很推荐购买的。
只是我认为最值得的版本并非这台顶配的U9+RTX 5070,M15的U7 255H+RTX 5060或M16的i7 14650HX+RTX 5060会更值得购买。
前者M15的定价10299元国补后8299元
后者M16还更值,8999元国补后7199元
最近有打算购入笔记本、同时所在城市依旧有国补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下这台机器。
-
适合:
对做工、用料有严苛要求的朋友
对颜值有追求、喜欢CNC工艺金属机身的朋友
喜欢薄机身又有外出携带需求的朋友
对屏幕素质及高刷新率有高要求的朋友
...
-
建议观望:
预算不足或所在地目前无国补,不建议强上
对性能释放有着极其严苛要求的朋友
习惯用笔记本键盘打游戏的朋友
对目前的iGame生态联动有想法的朋友
...
真心感谢各位能看到这里!
不管怎么说请切记,有需求再买,量力而行
省下钱来爱自己、爱爸妈。
希望本文能帮您,祝你开心,我的朋友
我是阿淇,我们下期见。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