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第十期:不上班的十年-两种人生》中,承蒙大家的热情,获得了许多的留言与讨论,总结下来大家最关心的是两个问题:女性独立与经济问题。
其实这两个问题最早在《第二期:不上班的十年-解决两个疑问》与《第三期:不上班的十年-秘密武器账本》中也简单的说明过了,我们可以在这里继续简单的讲一讲,也是和大家再一起讨论讨论。
“所谓”女性独立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说明一下我与我老婆所达成的共识:女性独立这个问题不是对立问题,是一种互补与平衡的问题,以及如何确保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多种角色被认可,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多样付出被认可,在认可的同时也要接受男女因生理差异(这个是不能忽略的很重要的一点),思维差异(思维差异还有可能通过学习,锻炼来达到相对一致,这里的差异不是说哪一种好,哪一种坏,这个没有好坏之分,仅仅是不同的角度)所导致的合理差异的存在。
我经常问我老婆:我们国家有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女性的社会身份家庭身份也有数千年的时间没有被正视,我的太奶奶就是裹小脚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听到女性裹小脚感觉是一个非常遥远和不可思议的事情呢,而且现在也已经看不到诸如此类匪夷所思的事情了呢?并且在我们公司,女性管理者非常多(从我上班到现在,一共共事过六位领导,男女各占一半)。新中国到现在只有76年的历史,我的奶奶比我太奶奶小二十多岁,但是我的奶奶就是“大脚丫”。
![]()
丰子恺:新刊
我老婆说:我不知道你的问题的答案。但是你也感觉到了对不对,我们先说一个宏观的说法——就是从国家层面上出发,女性一直在被重视。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我们已经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在保障这一切。而且我最近刚看到新闻案例,那就是从法律层面上,如果家庭中女性一直从事的是家务劳动,没有世俗意义上的经济回报的话,而又面临离婚时,法律是支持女性向男性追讨家务上的经济回报的。
但是可悲的是,直到现在你依然能看到很多人不把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也看做是一种“工作”,是一种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付出”。更可悲的时,也有许多女性同样不把这种付出看做是一种“工作”。
![]()
丰子恺:画册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看法了。那便是女性独立的基础是要先有独立意识,即首先要有自己思考的意识,然后也要正视自己在方方面面的付出是要被认可的,去公司上班是一种付出,去田间劳作是一种付出,在家庭里做家务活也是一种付出......我知道有人会说,为什么男性不去做家务。没错,男性也应该要去做家务,在我和我老婆长大的家庭里,男性去做一定的家务这件事情一直没有缺席过。
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家庭主妇”会被某些人看轻,他们会指责这些女性不够独立;那么一个“家庭主夫”是不是也会被这些人看轻呢,指责这些男性没有担当,“吃软饭”也不是什么褒义词。看轻“家庭主妇”和“家庭主夫”的人到底看轻的是男女性别的对立还是看轻的是“家务”这件事情。
在《第二期:不上班的十年-解决两个疑问》中,我和我老婆解决的第一个疑问就是:“找个班上”和“做家务事”是可以画等号的,它们都是一种付出,都在创造某种价值,只是领域不同罢了。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上从来也没有扯到什么“女性独立”之类的上去,只是从“我们要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来让我们这个小家庭可以顺利的生活下去”的角度出发去过自己的生活。
![]()
丰子恺:更生
再来讲一讲“独立意识”。
我和我老婆是工科大学毕业的,我经常问我老婆:我读了四年大学,专业课也上了三年,但是我依然搞不清楚我们专业里面那些知识和技能,我感觉我所学到知识运用不到实际的工作生产中去。
这个问题我们思考了一段时间,现在似乎找到了答案——那便是大学课堂(包括小学课堂,初中课堂,高中课堂以及各种职业学校。关键是自己要学)所要传授给我们的是两重知识,第一重是“面子”上的知识,就是我们能大概了解到这个专业的方方面面,先在心里种下一个专业意识,至于实践那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进行了;另一重知识是“里子”里的知识,它不是某种专业的技能,而是一种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个习惯我们现在叫它“独立意识”,也有人叫它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所以独立意识是要自己拥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甄别哪些是真的问题,是需要被解决的;哪些只不过是某些群体的口嗨,甚至是损害部分人的权益来达到“小团体”的“胜利”。
![]()
丰子恺:大家动手,大家吃豆
结合我和我老婆在“女性独立”和“独立意识”上的认知,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我们是从如何解决“如何让我们的家庭更顺利的生活下去”这个具体问题出发,打造了如今我们这个小家庭的结构。
所谓的种种“独立”的口号,大家不必惊讶他们喊得多么响亮,而要多问他们三个问题:
1.哪些群体的什么利益被损害了,有什么具体表现?
2.“口号”能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境,为了解决他们的困境,我们需要做什么?
3.解决他们的困境会不会损害其他群体的合理利益?
以上,便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简单看法,这当然没有完全且详细的阐明,但是简单的讨论讨论应该也是足够的了。
但是,同志们,同志们,作为此小节的总结,我们要引用一句话伟人的话——“奉劝各位同志都要多读书,免得受到‘知识分子’的蒙骗”。核心便是要有自己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认知,不要受到某些人的蒙蔽放弃自己思考的能力。“工作不工作”这种问题只是表面问题,纠结表面问题是无法解决实际困境的,所以同志们,不管大家身处何种境地,“独立思考”这件事情都是终身所要考虑的,剩下的就是忽视他人目光,自己舒服的生活下去。
经济问题
说到经济问题我们喜欢用一个成语——开源节流。
所谓开源,便是可以从外部获得经济回报(也包含被动收入);所谓节流,便是管理自己的资金,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做的是“节省”的事情。我们一件一件来说。
先说开源:
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又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家庭里有着同样平凡的爸爸妈妈,而我们也只有平凡的能力和平凡的脑袋。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能力和机会去读大学可以说已经是“不平凡”的事情了(更不要说我们的国家还如此稳定与和平,在很多地方活着看到第二天的太阳都可能是一种“幻想”)。
从这个平凡的角度出发,大家有没有想过:我认为我一个月挣多少钱是合理的,公司认为我一个月挣多少钱是合理的?不要着急反驳我说的是“资本家言论”,这个问题对刚进入社会的普通人(无关乎学历什么的,是对每一个想要依靠自己来生活的人)来说很重要的,这里面的底层逻辑是“能力匹配回报”,正对应着一句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还对应着一个基础的逻辑——“个人的消费观”,消费观反应着一个人对于金钱的看法。
![]()
丰子恺:小圃
我记得大四那年找工作,我从各种地方都听到了一个词“好高骛远”。那个时候我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自己一个月要挣多少钱完全没有什么实际概念,今天这个人说要挣八千,明天就会有人说我认为一万才是合理的,你问他如此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呢,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现在大家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和自己同专业,或者和自己同样经历的人的基本薪资,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很多公司来学校校招,我们递过去的简历上甚至都没有“期望薪资”这一项。我对于工资的概念完全是参加了很多公司的校招演讲后才大概有了一个概念,那是2015年的时候,当一份写着“综合薪资4000元”的offer递到我手里的时候,我是非常满足的,我判断的依据是我上学当地的生活水平——菜市场可以买到2,3毛钱一斤的绿叶菜,一室户精装的房子每月租金不到八百元。
等我终于坐了二十六个小时的火车来到苏州的时候,我才知道四千元的薪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每个月应该不会攒下什么钱。我的每个同学基本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有的人选择了不断地跳槽,有的人选择重新回到学校去读书。而当时的我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心里满是自己可以开始挣钱,可以和我女友(就是现在我的老婆)去过自己做主的生活的喜悦。
我很庆幸自己从一开始就扎下根去老老实实的上班,从一开始每月两千元(没错,综合薪资四千元的精髓在综合上),到六千元,再从在上海重新开始的每个月不到七千元(从苏州到上海基本上可以说我们又从头来了一次),一直走到如今每年可以从公司拿到一笔还算可以的期权。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工作十年来我只换过一份工作,这十年来我也从来没有主动提过升职加薪,只是不断地改进自己,充实自己,之后这些东西就自己找上门来了。
![]()
丰子恺:燕子飞来枕上
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不要着急想着外界可以提供给我什么,而是问自己,怎样的自己才能拥有自己想象中的一切。
再说节流:
这个话题在《第三期:不上班的十年-秘密武器账本》已经说的很直白了,简单的总结其实就是一点——自律和自省。
就是事无巨细的记录自己每天的花费,一分钱一毛钱都要记录下来,然后按照每周,每月,每年去复盘,去问自己哪些花费可以减少,那些花费是必要的。这个不断记录的好处不仅可以让自己清楚的知道钱都被花在了哪里,而且能不断地的提醒自己现阶段的收入和花费到底能不能支持自己过上想象中的生活,然后你才会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才会有动力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以上,便是再次和大家分享以及讨论这两个话题,虽然写了这么多字,但是最核心的依旧是:朝着让自己舒心,开心的方向去生活,我们不干涉他人,我们不妨碍他人,他人也没有权利指责我们的生活。
所以,只要是开心,舒心的,只要是不损害他人正常利益的,不要在意外界的任何看法(也同样包括我在这里写的这一堆文字),大胆的生活下去吧,那都是精彩的。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