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有云:“七月半,蚊虫多一半。”
随着天气转暖,又到了蚊子、蠛蠓[miè měng俗称小咬儿] 、苍蝇等昆虫泛滥成灾的季节。
现代人对付蚊虫的办法很多,如涂抹风油精、喷洒花露水、杀虫剂、使用电蚊拍等等。
夏天热得本来就烦,更还有蚊子在耳边拉小提琴,可恶,那么古人怎么对付蚊虫叮咬呢?诶嘿,我知道
挂蚊帐
古人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采用挂蚊帐的方式来防蚊子了,那时候,蚊帐被称为“帱”。
据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每到蚊虫出没的季节,都会让侍从挂上“翠纱之帱”。
当时有钱人会在帐的色彩、缀饰、纹样、质地、造型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以彰显身份地位。
蚊帐的材料是蚕丝、麻布纤维。早在黄帝时期,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教华夏先民养蚕。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养蚕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以蚕丝做蚊帐防蚊虫,在当时的各个诸侯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在《蚊子》诗中写道:
隐隐聚若雷,噆肤不知足。
皇天若不平,微物教食肉。
贫士无绛纱,忍苦卧茅屋。
点蚊香
是的,古代也有蚊香。
在宋代已经有了专门驱蚊的“蚊香”。
宋代笔记《格物粗谈》中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
这算是较早的蚊香,其形态为有芯的棒香 。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有专门制作蚊香的作坊,宋人制作的蚊香被叫做“蚊烟”。
宋人华岳有诗《苦蚊》:“四壁人声绝,榻下蚊烟灭”, 陈藻《乐轩集》中有“野店蚊烟接,官途松吹长”。
可见,蚊烟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日用品,
莽草燃烧发出来的烟雾就能毒死蚊子。
莽草毒性很强,古代人还用莽草还杀老鼠。
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用天然的植物防蚊不失为有一种效率很高的选择。
到了清朝,中国古人的防蚊手段已经是极其成熟了。根据记载,一位英国人来到武夷山,当地气候湿热,蚊子把英国人叮的苦不堪言。他就在当地买了一些驱蚊用具使用,效果很明显。英国人把中国的驱蚊用具带回欧洲,引发欧洲化学界的高度重视。
养青蛙
古人在院子里放置盛有水和石头的大缸,吸引青蛙跳入缸中。
蚊子多爱阴凉,一飞进来就成了青蛙的口中餐。
青蛙为杂食性动物,在生物界堪称是荤素通吃。然而,青蛙吃的植物只占据其食物食谱的10%不到,剩下的90%都是吃肉,当然,是小昆虫的“肉”。
科学家曾解剖了60多只青蛙,结果在青蛙的肚子里发现了大量的动物残骸,其中昆虫类动物残骸占据80%。像玉米螟、金龟子、蚊子、果蝇等昆虫都是青蛙的捕猎对象。
所以,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这话不假。捕杀青蛙用作野味吃,是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为法律所不容。
当然,青蛙捕杀的蚊子毕竟数量有限,不可能占据防蚊的主流。古代防蚊子,人们依然使用蚊帐、烟熏、香囊的办法驱逐蚊子。
缸中养蛙堪称古人的“灭蚊利器”。避蚊也讲究低碳环保,古人实在聪慧啊!
棕拂子
现代发明了电蚊拍,大大方便了我们打蚊子,但古代没有电,怎么办?
除了用扇子驱赶,古人使用一种手持驱蚊工具“拂子”。它有柄可持,柄上扎有动物尾毛,或是棉、麻、棕长丝,唐宋以后民间多用易得的棕榈叶,俗称“棕拂子”。
元 刘贯道 《消夏图》中主人公手持拂子 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据清代曹庭栋《养生随笔·杂器》一书中载:“棕拂子,以棕榈树叶,擘作细丝,下连叶柄,即可手执。夏月把玩,以逐蚊蚋,兼有清香,转觉雅於麈尾。”
可见清人喜爱用棕榈叶做的拂子驱逐蚊虫,甚至觉得比麈尾更好。
古人为了驱蚊可谓绞尽了脑汁,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讨厌蚊子。
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趣》中回忆道:“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更多时候,我们像鲁迅在《无题》中描述的那样:
“早上起来,但见三位得胜者拖着鲜红色的肚子站在帐子上;自己身上有些痒,且搔且数,一共有五个疙瘩,是我在生物界里战败的标征。我于是也便带了五个疙瘩,出门混饭去了。”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