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有云:“七月半,蚊蟲多一半。”
隨着天氣轉暖,又到了蚊子、蠛蠓[miè měng俗稱小咬兒] 、蒼蠅等昆蟲氾濫成災的季節。
現代人對付蚊蟲的辦法很多,如塗抹風油精、噴灑花露水、殺蟲劑、使用電蚊拍等等。
夏天熱得本來就煩,更還有蚊子在耳邊拉小提琴,可惡,那麼古人怎麼對付蚊蟲叮咬呢?誒嘿,我知道
掛蚊帳
古人早在2000年前就已經採用掛蚊帳的方式來防蚊子了,那時候,蚊帳被稱爲“幬”。
據史書記載,“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每到蚊蟲出沒的季節,都會讓侍從掛上“翠紗之幬”。
當時有錢人會在帳的色彩、綴飾、紋樣、質地、造型等方面進行合理搭配,以彰顯身份地位。
蚊帳的材料是蠶絲、麻布纖維。早在黃帝時期,黃帝的妻子嫘祖就教華夏先民養蠶。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養蠶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以蠶絲做蚊帳防蚊蟲,在當時的各個諸侯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
唐代詩人皮日休曾在《蚊子》詩中寫道:
隱隱聚若雷,噆膚不知足。
皇天若不平,微物教食肉。
貧士無絳紗,忍苦臥茅屋。
點蚊香
是的,古代也有蚊香。
在宋代已經有了專門驅蚊的“蚊香”。
宋代筆記《格物粗談》中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
這算是較早的蚊香,其形態爲有芯的棒香 。
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載有專門製作蚊香的作坊,宋人制作的蚊香被叫做“蚊煙”。
宋人華嶽有詩《苦蚊》:“四壁人聲絕,榻下蚊煙滅”, 陳藻《樂軒集》中有“野店蚊煙接,官途松吹長”。
可見,蚊煙在當時已經成爲一種常見的日用品,
莽草燃燒發出來的煙霧就能毒死蚊子。
莽草毒性很強,古代人還用莽草還殺老鼠。
在生產力落後的年代,用天然的植物防蚊不失爲有一種效率很高的選擇。
到了清朝,中國古人的防蚊手段已經是極其成熟了。根據記載,一位英國人來到武夷山,當地氣候溼熱,蚊子把英國人叮的苦不堪言。他就在當地買了一些驅蚊用具使用,效果很明顯。英國人把中國的驅蚊用具帶回歐洲,引發歐洲化學界的高度重視。
養青蛙
古人在院子裏放置盛有水和石頭的大缸,吸引青蛙跳入缸中。
蚊子多愛陰涼,一飛進來就成了青蛙的口中餐。
青蛙爲雜食性動物,在生物界堪稱是葷素通喫。然而,青蛙喫的植物只佔據其食物食譜的10%不到,剩下的90%都是喫肉,當然,是小昆蟲的“肉”。
科學家曾解剖了60多隻青蛙,結果在青蛙的肚子裏發現了大量的動物殘骸,其中昆蟲類動物殘骸佔據80%。像玉米螟、金龜子、蚊子、果蠅等昆蟲都是青蛙的捕獵對象。
所以,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這話不假。捕殺青蛙用作野味喫,是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爲法律所不容。
當然,青蛙捕殺的蚊子畢竟數量有限,不可能佔據防蚊的主流。古代防蚊子,人們依然使用蚊帳、煙燻、香囊的辦法驅逐蚊子。
缸中養蛙堪稱古人的“滅蚊利器”。避蚊也講究低碳環保,古人實在聰慧啊!
棕拂子
現代發明了電蚊拍,大大方便了我們打蚊子,但古代沒有電,怎麼辦?
除了用扇子驅趕,古人使用一種手持驅蚊工具“拂子”。它有柄可持,柄上扎有動物尾毛,或是棉、麻、棕長絲,唐宋以後民間多用易得的棕櫚葉,俗稱“棕拂子”。
元 劉貫道 《消夏圖》中主人公手持拂子 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據清代曹庭棟《養生隨筆·雜器》一書中載:“棕拂子,以棕櫚樹葉,擘作細絲,下連葉柄,即可手執。夏月把玩,以逐蚊蚋,兼有清香,轉覺雅於麈尾。”
可見清人喜愛用棕櫚葉做的拂子驅逐蚊蟲,甚至覺得比麈尾更好。
古人爲了驅蚊可謂絞盡了腦汁,但是,也並非所有人都討厭蚊子。
清代文學家沈復在《童趣》中回憶道:“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當然,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這樣的閒情雅緻,更多時候,我們像魯迅在《無題》中描述的那樣:
“早上起來,但見三位得勝者拖着鮮紅色的肚子站在帳子上;自己身上有些癢,且搔且數,一共有五個疙瘩,是我在生物界裏戰敗的標徵。我於是也便帶了五個疙瘩,出門混飯去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