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聽過70w天價稿酬的故事。
一位13歲小女孩,先後花費數十萬元從不同的繪師手裏約了數張“人設圖”,引爆了當時的互聯網
你或許看到過各種明明不是動畫角色,卻很好用的二次元表情包。
你或許還在互聯網的角落聽過,OC,養OC,設子之類叫人半懂不懂的黑話。
它們,來自“OC圈”,這是一個在小紅書上有着70億瀏覽量,滲透了從B站到QQ空間所有中文互聯網角落的新時代二次元亞文化圈。於此同時,它還是如今最新潮的創作方式,是許多繪師在傳統美術行業之外的出路。
它從哪來,而到底又是爲什麼,讓其在新時代二次元中掀起如此滔天巨浪的呢?
所謂OC,就是original character ,是原創角色這個詞在二次元圈裏的別名,簡單點來說,只要是個人創作者創造出的角色,它就是OC。
羣友的原創頭像是OC,主播的虛擬形象是OC,手書視頻裏各種不認識但很二次元的角色是OC,當然,廣義上來說漫畫家或者小說家筆下的角色,也是OC。
而所謂的“養OC”,就是用繪畫或者故事等作品,去豐富角色的設定的行爲。
不過,並非是不會畫畫的人就不配擁有OC了,如今所謂的OC圈裏大部分的OC,都是OC人花錢找繪師將自己腦子裏的設定畫出來的。而這,就是OC圈混亂的成因。
因爲,個人稿主花錢找個人繪師畫畫的這種交易模式,其實完全沒有一個公開透明並可供參考的行業標準。雖然現如今各種原創約稿平臺搞得如火如荼,但是它們短時間內也無法制定出明確的規章。
這也不怪他們,畢竟說到底,當繪師們的客觀水平基本大差不差時,一幅作品好不好看,本來就是很個人的事。再加上繪師本身的名氣加成, 稿主個人的需求複雜程度,願意“爲信仰付費”的意願......各種複雜的要素都令一副作品本身很難定價。
而且交易也不是完全透明的,爲了滿足稿主的需求方便修改,基本所有稿子的交接都是一對一定製,這其中因爲溝通損耗,繪師的工作效率和排期,稿主對稿件的滿意程度等,也一概無法衡量。
於是,跟二次元OC有關的各種什麼繪圈設圈,形成了一種“沒有規則只有約定俗成,沒有標準只有自由心證”的神奇生態。我們無法僅僅靠觀察就看到所謂二次元OC圈的全貌,只能靠“天價稿酬”,“二次元小畫家”等有話題度的事構建刻板印象。
這也是如今圈外人看OC圈總是充滿了困惑和質疑的原因。
然而,這還是解釋不了這種生態背後的核心問題——爲什麼這些稿主願意在這個混沌的圈子裏花大價錢養自己的“OC”,是有人給他們下咒了嗎?
非也,想要探尋這種行爲的意義,或許我們拿掉它這層二次元的外殼才能更直觀的看到真相。
最初,以自己的意願和喜好完全從零創造一個角色這個行爲,出現在桌遊《龍與地下城》裏。
你需要設定角色的力量,敏捷,魅力等基礎數值,爲他們選擇戰士法師之類的職業,再說說他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傲慢的精靈?固執的矮人?還是油滑的人類?這一過程被稱爲“車卡”。
玩家們如此創建一個奇幻世界中的角色,然後用他去經歷主持人精心佈置的冒險,去體會角色的勝利與失敗,角色的悲歡離合,角色的成長乃至死亡......他的一生都交由玩家自己來詮釋。
這就是Role Play“角色扮演”,也是如今一大電子遊戲類型——RPG遊戲的核心樂趣。
而在跑團或者RPG遊戲中“創建一個角色”並讓他經歷冒險這個行爲,與如今所謂的OC和“養OC”,又有什麼不同呢?他們的本質都是給用戶提供一個越過自己,越過普通人,甚至是超越物種的視角,去體驗別樣的人生,去講述獨特的故事。
而二次元OC,也只是一部分人的個人選擇,想要體會到這種從平凡到不凡,從普通到獨特的視角飛躍,還有很多東西能夠做到。
先不論電子遊戲,電影漫畫這類由其他人創作好的故事,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這種瞬間就比比皆是。
我想,大夥應該都有過,看完一集動畫或者什麼超級英雄電影后睡前幻想自己成爲故事中人物的經歷吧,在我們的腦海中,不再是普通人的自己去過多少地方?消滅過多少敵人?
兒時看完《哈利·波特》回家的我,當晚就在自己的幻想中“成爲”了揮舞魔杖的巫師;看完《復仇者聯盟》的我,也曾“穿上”鋼鐵俠的全新戰甲;初見《假面騎士》的我,看什麼都想比劃到腰間假裝是變身腰帶;沉迷“死火海”的我,又不知道喫過多少惡魔果實拔出過多少把斬魄刀......
不論現實如何,不論成長到什麼程度,那個幻想中的形象早已脫離了自己平庸的軀殼,向着不切實際的遠方飛去了。
OC是什麼,有沒有OC,它到底怎麼火的這類的問題,如今或許已經不重要了,剝開混沌的外殼,褪去新潮的馬甲,從始至終我們一直在嚮往成爲與衆不同的自己,也一直沒有放棄過講述那些或許幼稚或許俗套但依然令人嚮往的故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