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先生于2025年6月25日(六月初一),在亲友陪同下,于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
![]()
蔡澜,生于1941年,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称。如今,“香港四大才子”已全部去世。蔡澜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电影,后担任邵氏电影公司驻日经理,22岁定居香港后成为邵氏金牌监制。他监制的《龙兄虎弟》《快餐车》《城市猎人》等成龙电影,是香港动作片的里程碑。其商业眼光与艺术把控力,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注入关键动力。
1989年,蔡澜与黄霑、倪匡共同主持深夜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三人以烟酒畅谈、百无禁忌的风格,挖掘出张国荣、林青霞等巨星不为人知的一面,创下70%收视率,甚至吸引BBC拍摄纪录片。节目成为香港电视史上“去精英化”的文化符号。
![]()
20世纪80年代起,蔡澜撰写美食专栏,至今出版书籍超200本。他摒弃精英化品鉴,专注市井风味,如潮州手打牛丸“要劲道到落地弹起”,福建土笋冻“鲜甜如海肠啫喱”。他的文字鲜活接地气,成为大众美食启蒙指南。
![]()
担任《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将中华饮食哲学推向国际。他提出“菜市场是照妖镜”,主张通过食材理解地域文化,并策划《国宴》节目构想——以省宴为基础重构中国饮食体系。其理念影响一代人对“生活美学”的认知。
![]()
蔡澜推崇“吃吃喝喝”的人生态度,认为“美食是抵御庸常的武器”。他租住酒店享受服务,晚年仍背布袋寻味街头,践行“散散步,看看花,是免费的”的朴素哲学。这种超脱物欲的豁达,成为都市焦虑的解药。
他在社交平台开设问答,年逾80仍与年轻世代对话。面对“人生意义”之问,答“处理得更快乐”;谈及成功,说“试过了才有资格评价”。其语录被整理为《蔡澜“人间有趣”四部曲》,销量超百万册。
例如:1. “请问,怎么面对死亡?”
蔡澜:“别急,很快就到的。”
他用最简短的一句话提醒我们:死亡既是必然,也无需过度焦虑。
2. “人一生要用多少时间才能与死亡和解?”
蔡澜:“不断地。”
和解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日常的思考与体验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
3. “先生会害怕死亡吗?”
蔡澜:“我能当神仙吗?”
他的反问既风趣,又点出了人与死亡之间本就无法对抗的事实。
4. “生命的尽头是死亡也是重生?先生怎样看?”
蔡澜:“死了就死了,研究那么多干嘛。”
他认为,与其在生死真相上纠结,不如把精力放在当下的生活。
5. “如何能让自己不害怕面对死亡,尤其是自己的?”
蔡澜:“再过个十年二十年才担忧也来得及。”
他用“留到未来再担忧”的轻松口吻,化解了对死亡的惊恐。
除了对“如何面对死亡”的解答,蔡澜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自己的人生态度——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也依然保有强烈的好奇心与行动力。被问及有无遗憾,他坦言:“有,当然有。美好的东西三世人也吃不完,美好的地方三世人也去不完,能够做多少就做多少,知足是应该的。”
正是这种随性、知足、不断探索的生活哲学,使得蔡澜在面对生死时,既不逃避,也不惊慌,而是以一份从容和智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活在当下,享受过程;与其畏惧终点,不如珍惜每一天。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