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说,你因为一条破拉链犯错误了?”

沟槽的拉锁,怎么这么坏?!

我从来没这么恨过一个拉锁。

是的,就是那个生活随处可见,重量不过数克,材质可铜、可铁、可塑料,某宝某多还得卖上3.8的“拉锁”。

能跟这么个玩意不共戴天,倒不是我有啥奇异的怪癖。只是从过往经历上来看,拉锁这个还没指关节大的小玩意,没少成为阻碍我看“涩图”的劲敌。

哈基锁,你这家伙

倘若你也喜欢游荡、潜伏在各种老色批们聚集的社群、论坛,那么八成也在“艺术品鉴”课上看过这样的作品。

图片里许多穿着皮衣、夹克的二三次元大姐姐,娇媚地摆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她们意欲慷慨地向你展示两个又大又圆的东西,正当你觉得它们将要破口而出时,总会跳出一个当反派的“拉锁”,将一切封印其中,让你望山兴叹,跳脚生气。

当然,如果您不占荤腥,也可以将这种描述理解为钱包里的两枚圆圆的硬币,意思相同

这场景就好似那些困于封建礼教的折子戏:你与小姐含情脉脉,意欲比翼双飞,却被挡在门口的管家内外两隔。你能看到她的衣袖、她的裙摆,却也清楚挡在你们面前的是“礼教”大山,那种可望而不可及,只能令人望眼欲穿。

痛,太痛了【图片来源:B站花町公馆】

而如果尚不能体会这种欲望被碾碎的切肤之痛,那也没关系,让我们做一下横向对比,也许你就能理解这种“愤怒”的来源了。

相较于同等定位,拉锁其实还有一个同行,也可以说是前辈——纽扣。

在拉锁还未诞生的千百年时间里,作为人类扣合衣物的主要饰件,纽扣一直以超高实用性与低廉价格,给人一种谦逊、踏实、务实的感受。

在搬进“艺术创作”后,虽然跟拉锁担负同样的职责,但面对即将爆炸的欲望,以小小身躯拼死撑住整部压力的纽扣,更像是一位面对重担,苦苦支撑的“父亲”角色。

你再反观拉锁,同样的压力,它却滑掉半程,在那种影影绰绰中让你隐约看到那雪白的神秘。尤其是那轻易能够下拉的轨道,仿佛一件潘多拉的魔盒,好似你无需吹灰之力便能妙手得之,充满了十足的诱惑力。

那种看似将主动权交到你手里,却又始终吊着你的感觉,宛若一个绿茶心机婊,在一步步更深入地引诱下,让你浮想联翩,将自己化作欲望的奴隶。

不信你对比一下。虽然拉锁比纽扣更加的便捷好用,但同时它的问题率却很高,经常出现卡顿、掉齿、脱轨等一系列问题,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便是,在相关作品的男女主交往中,这些问题推进了男女主的接触,也造就了一些美妙的剧情。

此事在《天降之物》《猫眼三姐妹》《2.5次元的诱惑》等多部动漫作品中亦有记载

拉锁的使用场景也更广,胸前、背后,靴子、裤子都能用,这无疑也是让它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面对像我这样被钓成翘嘴的鱼,足以见得它心机之深,其心可诛。

而也正是有了这种属性,让拉锁突破了自身的“使用价值”,在更高的层面上,成为了海内外各种画师都喜欢使用的元素之一,成为各类性感写真常常用到的动作。

拉锁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大”与“涩”相关的名词。

赋予价值

一百多年前,发明(改进)拉锁的瑞典工程师吉德昂·逊德巴克,也许根本就想不到,自己研究的这么个小玩意,会在百年后被赋予这样的价值。

在这百来年的时间里,小小拉锁跟着军装、飞行服一起上过一战战场;也在不同的发明家手上变换过诸多不同样式,直到1930年后坎坷的拉锁才逐渐取代纽扣,被妇女们接受,也是在日后的经济全球化中,逐渐确立自己在箱包、衣饰上的霸主地位。

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内逐渐形成了拉锁生产、销售的专业市场。可以说,也是从那时起,拉锁逐渐开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员。

我现在愈发能想起小时候对它的爱恨交织。因为当时家里购买的衣服质量普遍堪忧,拉锁便是其中最容易坏的地方之一,上述所说的卡顿、掉齿、脱轨等问题不仅全遇到过,却也没有动漫中学姐为我解困的待遇。

怕因为弄坏衣服被骂,那时候没少用肥皂猛搓拉锁,只为能够救活这个脱轨的坏东西。

伴随着如今我国轻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拉锁的质量越来越好,生活中我们似乎也很少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而有关拉锁的记忆点便越来越少,它在我们日常中的存在感也愈发的低。

因此在这个互联网普遍抽象的当下,我其实也很难归因自己为何要对着一个习以为常的小物件,发表多达2000字的情绪输出。也许只是一场抽象行为,也或许是一次“赋予价值”。

而回归问题的本质,小小的拉锁之所以能为“人类X压抑对原始美学冲动的研究”作出杰出贡献,根本上还是基于两点原因:

基于现实层面,为了应对各类平台上的审核压力,画师们不得不找一些带有暗含意味的符号,来烘托、增强那种想要的魅力氛围。

拉锁往往能展示那种大与性感

基于心理因素,若隐若现时的求而不得,才更能激起人最心底的欲望,拉锁就是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

也正是这种文化上地不断拓展、延伸,拉锁在其原有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上,又被时代赋予了新的艺术价值。而这种“价值”的赋予,涵盖哲学、经济、艺术等很多个方面,它们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持续不断进行着的。

1968年的一部《The Girl on a Motorcycle》(摩托上的女孩)其实就已经有把拉链跟诱惑关联在一起了

在本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我们本质也是在为不起眼的拉锁赋予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当然我生产不了价值,我只是价值的搬运工)。这种所谓的“价值赋予”看似遥远且缥缈,但它又属于任何一个人,并且是我们生活中每个细碎片段里都一直在做的事。

而质辩这种行为的根本,就在于是否有更多人承认这种价值,就像互联网上那些一直层出不断的“梗”。

好了,现在我们让拉锁那“保护”美少女的意义已经聊得够久了,也该给他赋予些带有“攻击性”的含义了。

“此刻,一名急于起飞的孤独机长,正将他的手伸向了牛仔裤的拉锁”。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