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已经离职一个月了,这款游戏是我离职后玩的。
《S4U:都市朋克2011与爱的重拳》中展现了很多当代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中会遇到的事情和很多人会有的想法,揭示了现在很多社会现象,同时,还有更多梗。
游戏既有2011这样有年代感的名字和古早的电脑,又有当代的社会问题,还有科幻的赛博生命,整个世界观杂糅得有些荒诞。
在这样混乱的世界观下,自然也就难以诞生一条脉络清晰有主旨的主线,有些转折过于生硬,就像是把一些零散的现实片段和网络梗拼接而成,最后的结局也带着某种虚无的感觉。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支离破碎的世界,却让很多玩家动了情。它通过群像的方式,把许多年轻人在都市中的困惑、挣扎、麻木与幻灭,浓缩进故事角色里,让很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于是许多玩过《S4U》的人,写下的不是文章,而是自己的经历。
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和主角Miki一样,也是个从外地来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如今辞职,租住在出租屋里,玩着这部游戏,不知不觉开始回望过去。
二
游戏主角Miki供职于设计院,众所周知,目前的建筑行业是一个让人避之不及的地方。
身边有学建筑的朋友,有不堪每天不分昼夜的加班而离职的,也有一开始就放弃进入这个行业的。
因为了解这些,我也算是能或多或少理解游戏中Miki对工作的纠结、对前路迷茫后的挣扎。
虽然我身处游戏行业,但其实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在一家上海的游戏中厂干了两年半,从大四实习一直干到上个月。
只是怀揣着对游戏的热爱,就跨越了2000km来到上海,把爱好当成工作,到现在变成了一个可以算的上老油条的游戏运营。中间的变化不只是成长,还有幻灭。
从刚开始努力想让自己多学点东西,每天阅读行业文章书籍视频,到慢慢躺平追求快乐生活,每天想的最多的是中午吃什么,什么时候下楼抽一根,谁又要跳槽,对公司的小道消息了如指掌。
我很难说我成长了多少,只是见多了,干过了,多多少少就有了一些经验。
在国内的手游行业,专业技能很不成体系,更不能完全帮我站稳脚跟。真正进入社会后才知道,更多要学的还是人情世故,以及要看非常多的机遇和运气。
高层开个会的抉择,就能决定一个干了好几年投入几千万上亿项目的生死;一个空降高管的到来,就能带来上百人的失业。
更不用说,整个行业正在衰退,AI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岗位消亡,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
所以我很理解《S4U》中那些人,对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失业的恐惧。
我们像漂浮在风中的浮萍,无助又彷徨。
三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选择苟活躺平,甚至不愿意升职承担更多的风险,也不敢轻易离职。
但我选择了主动离职。
虽然我是因为工作太缺乏成长和前景,好吧,这应该算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说服我自己在裁员中主动递交了名额拿了n+1走人。
但最大的原因,还是我感觉没有热情了。
我所在的团队氛围不错,领导不PUA,双休不加班,工资在上海也算过得去。但长期重复固定的工作内容让我感到麻木。
上了一整天班后,我已筋疲力尽,根本无力再学习提升自己。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力气。每天挤一个多小时地铁,哪怕只是在工位坐十小时,下班后也依然会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疲劳。
其实,我在最后一年的状态,几乎可以说是在“混日子”。项目逐渐死掉,只剩我维持社区运营,也算是深刻体会到“运营一个不存在的游戏一定很难吧”。
上班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写写游戏文章、挂着崩铁。看起来好像很舒服,一边拿工资,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也理解了《S4U》中Miki边上班边摸鱼的心情,活不多,可你必须坐在那,心里空空的,不干点其他事,会疯掉。
表面上看,这种生活挺舒服。可在我喜欢的游戏行业里,面对着期待的玩家,但拙劣的游戏质量、反复的需求改动、低效的沟通流程,每天费尽心思地包装一个我自己都说服不了的产品,我开始厌倦了。
长久下去,这让我愈发难以想象自己的未来,我不想把仅存的热情,耗死在这样一家没有未来的公司里。
所以我离开了。
四
《S4U》中,Miki的上司问她:“你还会继续做建筑师吗?”我替她选择了“我不知道”。因为我无法替他人做重要选择。
这也像我问自己:还要继续做游戏行业的工作吗?
我的答案是,会的。
我没别的行业经验,但至少在游戏行业,还有点可以说出来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我真的喜欢游戏,想要为这个行业做一些事情。
我佩服那些能做出好游戏的人。虽然我自己试过,发现没有那个能力,但我愿意成为支持者,不论是写推荐文、还是站在商业的角度做社区,提升产品的留存付费,只要能帮助作品变得更好,能够帮助那些真正在做游戏的人,我都愿意去做。
我想尽我所能,留在这个行业里。不是为了什么远大的梦想,而是因为我现在真的还放不下。
五
辞职后,我回了一趟老家。如同Miki回到了大川一样,生活一下子就慢了下来。
感觉家乡的景色是那么美,连色彩都那么鲜艳。时间也变得温柔,仿佛什么都可以再等等。
没有离谱的房价,6元一碗的小面。感觉我工作存下的钱,可以在老家躺好几年。
和许久没见的故友吃了顿饭,感叹现在的快乐好像越来越难了。
童年的快乐总是很简单,简单到放学有妈妈接,和朋友一起打4399,从爸爸的兜里掏到一块钱又可以买两包辣条,哪怕只是和喜欢的人说两句话,也能开心好久。
那种快乐,是很笨拙、很直接的快乐。它不需要什么代价,不依赖复杂的社会关系。
现在我们长大了,拥有了自由、工资、资源,反而越来越难满足。快乐被变成了商品,要计划、要投入、要分摊风险,最后还要怀疑是否一切命运的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
《S4U》里很多角色,也陷在这种怅惘感里。Ben回了老家当依然想做一辈子游戏、Regu酱还想留在麻园完成她创作者的梦。麻园这群人围在一起,打嘴炮、吃烧烤、哭哭笑笑。他们每个人都在逃,也都在找。
就像我们。
六
《S4U》的魅力在于,它用一个游戏的形式,让人思考现实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在犹豫做不做、去不去、要不要……因为我们无法预知选择的后果。也因此,我们喜欢看别人的故事,用别人的选择映照自己的价值观,猜测如果换成我,会怎样。
所以在游戏中,我们能够很大胆的做我们平时不敢尝试的选择。我们可以放飞自我,疯狂敲击键盘,故意选择最荒谬的句回复,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怎么这么爽啊?反正这只是个游戏嘛。
可回到现实,我们又变成了那个谨小慎微、权衡再三的人。
我很幸运,有家庭支持我去做出选择。但这不代表可以躺平到底。两年多的沉没成本、社会关系的压力、外界的期待,都会成为让人难以轻易抽身的枷锁。
尤其是当你在社会中已经拥有一定身份地位,却还远未达到财务自由的门槛时,要放弃一切其实比想象中更难。现在的人通过互联网见识不少,家境比较优越的,会变得更世俗更努力维系现状,不为热爱,只为匹配资源与身份的体面。
这种人见得多了,你就知道努力不总是因为理想,很多时候是因为害怕掉队。
但随着社会发展,想要完全靠自己就能比的上吃到时代红利的上一辈,那要付出的其实更多。所以你会看到,那些看起来光鲜、家境不错的人,其实活得很累。
Miki就是这样的人。她的圈层不低,有人脉、有资源,也有挣扎、有彷徨。她可以选择逃离,也可以放弃一切。但最终,我相信她还是会回到麻园。因为那里,是她的起点,也是她很难放下的地方。
很多人会被Miki共情,这些人大部分也是像我一样坐办公室,深觉工作无聊,人生无望,又难以抛下社会身份去追求自由,灵魂被囚禁在钢筋水泥中的上班族。
有些人会在朋友圈发疯,有些人用酒精麻痹自己,有些人天天钻研能否搞个副业、挣点钱。
虽然整天和同事朋友吐槽,真不想干了领导真xx,但到了第二天,还是老老实实准时坐在工位,对领导的无理要求不敢说一个不字。
这或许就是现实。
而这篇文章,也不只是写给《S4U》,更是写给现在的我。写到这里,我还是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但至少,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离开,也知道该继续往哪儿走,寻找一个仍值得我投入热情的地方。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